..續本文上一頁確有這一類的菩薩們。
我以前見過一個小孩子,他是報通,他一座上就沒有這個概念了,貪圖這個天宮那個天宮了,就不願意回到這個色身裏來了。家人哭鼻子說這怎麼辦?他們就用勾招的真言把他勾招回來,強製回來,就是讓他在上面示現不好的景象。他好比說他這個業緣出現不好的景象,天人就說你下去吧,這不是你呆的地方,下去吧,下去吧,把他攆下來了。要不然賴在那個地方不下來。你要是有禅定了,可能你也會賴在上面不下來。不是魂遊也不是神遊,有禅定的時候可以遊諸天宮的。這也沒有什麼。
他們一講就是過去人說神遊什麼的,實際這也沒有什麼。有些修法機製不複雜,但是要是沒有安全就出問題。有人修破瓦法就……或者說意識比較完整的人也可以得見種種天宮,但要是不修禅定法人很容易出現問題,神經掉,或者出現神經衰弱、意識遲緩,象傻傻呆呆那個樣子。那個意識會殘留,他不願意下來了。就是天宮誘人,你要是再回到這個世間,肯定糟糕死了。雞足山很好很自然,你也不願意回來了,因爲什麼?的確是差異太大了。就是我們的生活機製、生活環境差異太大了。
世尊在世的時候,有比丘驕慢,就說他有福報怎麼的,家族很大很厲害很有福報,世尊說你的福報太差了,閻浮提無量衆生的福德聚在一起不如一個魔女的福德,一下就把他給遮住了,實際這是個遮說,不能說是真實說,就是遮護說,沒有他自在,就是這個意思。這些言詞我們提示提示。
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
實際這都是自性莊嚴,不可具述的一種展現罷了。
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因爲這個因地之真實、法性之圓滿、菩提心之成就,絕對可以得以如意自在之力的。純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虧無欠,廣作佛事。象我們要是把第一個機製當作發無上菩提心來作爲依止,那麼這後面特別好理解,也好契入,要是沒有無上菩提心的抉擇,就是增上菩提心,就很難進趣這種具足莊嚴、光明徹照、普遍利益的這種化作一切佛事的善巧。
因爲在佛教的教言中菩提心是根本的,菩提心是一切修法的根本。那麼在一般凡夫心智中,業相爲根本,善惡業相,順啊逆啊,好啊壞啊,基本上是以這個爲根本的,所以不能隨意變現化作佛事。
如是等事,出過數量。
在無上菩提心中,遠離一切造作,所以稱爲“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一切造作心智中都有量與現量,你這個現量,你怎麼表達都有一定的局限的,這個局限雖然不是你分別執著的,它也是于你的業報處所顯現,它會局限于你。那麼這個無上菩提心非造作分,但以隨順、信順二法得以契入觀察實踐。
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這段文字是阿彌陀佛因地所成,也就是說願力所表達,就是發菩提心所展現出來的無上功德。在這個造作菩提心份中,就是我們說有對待的菩提心中,有意樂的菩提心,也有誓願的菩提心,若是我們善自守護,就會得極大的方便,消歸于所謂無造作菩提心中,光照世間,乃至說大光普照,展現于未來刹土之中,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2、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絕。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茲惑亂。刪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诂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而言,何其晦乎!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鹹謂橫舒兩手臂爲“尋”。若譯者或取此類,用准阿彌陀如來舒臂爲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義雲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名爲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法界是衆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識,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緣,是故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者,當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好,顯現衆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則色像現,水之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爲火燒,木即爲火也。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
善哉!這一段文字可能是承接著阿彌陀佛的“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而顯現的真實功德利益。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我們看它的所謂相好莊嚴,所謂的身業莊嚴。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
實際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嘛。我那一天給大家說那個方法,我不知道有人實驗沒有人實驗,大霧的時間可以做的。尤其身體特別好的人,或者有點相似定力的人,這光相就大一些;身體特別糟糕可能就看不到這光,但都是有光的。光有強弱,像世尊這個光,他是圓光所現,到什麼地方都能帶出來。所以提婆達多就講,說提婆達多在眉間粘上白毫,在腳上用火鐵燙萬福輪,然後他就跟釋迦佛一樣了嘛,他說釋迦佛沒有比我多什麼啊,就比我多個光環呗,他這樣說。這個是丈六,世尊是丈六光環。他這是“受一丈光明”。
于人身光,不甚超絕。
這個光相是很好測試的。我們沒有光環就會死掉的,任何人沒有光環會死掉的。
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
說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在我們這個人類具相好的人越來越少一些了,因爲這個惡緣比較多一些呗。我們到印度可以看看,印度生活得比較規範,它的宗教生活比較規範,人的相貌就比較條理規範一些;我們中國人是一個人一個相貌,很難雷同的,因爲什麼?沒有宗教機製條理梳理它,一個人一個樣子,很難有……因爲它沒有宗教的梳理,要有宗教機製的梳理,象印度,它這個印度教是十分昌盛的,但你要看他基本就象一個人一樣,長相很相似很相似的,差別不大。他們從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是按儀規來做的,整個就是很嚴格的儀規,做做做……所以他們相貌……因爲相貌受心理狀態的影響嘛,宗教生活特別可以影響你精神的歸依,就是精神生活的歸依基本上靠宗教了,宗教比較穩定,精神生活它是一種在物質生活下的延續罷了。
人最早最初的生活就是依止物質生活的,好比餓,要吃飯,你這時候再說精神生活不頂用的。他餓,叁天不給他飯吃,還談精神生活,你胡說呢,他最大的精神生活就是你給饅頭吃也行,給米飯吃也行,把肚子填飽;天很冷了,你說精神生活,我們過過精神生活吧!他不行,他還要穿衣服,他最重要要有衣服了;這時間刮大風了,他說最好的生活就是躲到房間裏,這都是物質生活,所以人最初需要的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基本達到一定的比較自然了;他開始想,腦袋開始算計點什麼了,想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他要是沒有依止,他又回到這個物質生活了。要有依止他回到宗教生活上去了,宗教生活實際就是一種道德生活,一種公共道德、集體意識的增上培養罷了。我們以前談過四種生活模式。
那麼象這個金輪王他有相好,轉輪王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我們現在能見到的人,有幾個人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呢?一般他有特定慧眼的人,他可以了解一些人的因緣,好比說有宿命天眼的人,他可以對人有所了解。一般我們看人都是差不多,沒有啥差別,好壞習氣,都有點習氣,都有點好壞,差不多,根性差不多。
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
就是白毫相沒有,足下沒有什麼萬福輪。(編注:佛叁十二相之千輻輪相: 指具足千輻輪之妙相,乃佛叁十二相之一 。又稱足下輪相 、 足下千輻輪相 、 常現千輻輪相 、雙足下現千輻輪辋毂衆相。)一到秋天,這個提婆達多就跟釋迦佛老走在一起,他說:“你看,我跟釋迦佛沒什麼差別。”他們是兄弟,對不對?本來就是兄弟,但有一點,他的心就不兄弟呗,他心腸有問題,他就把白毫相,什麼白毫?印度有一種白毫草,一到秋天就成熟了,這白毫草跟那白毫相差不多,他就摘個白毫草一粘,粘在那地方。他跟釋迦佛走在一起,別人一看這差不多。他說什麼,你看世尊老了,他應該讓給新佛,我跟他相貌一樣啊,也是。他那樣子。
致令阿阇世王以茲惑亂。
就是他認識不清楚了。當時釋迦佛在世的時間,不單單是提婆達多具叁十相,難陀跟世尊相比微低,就是比釋迦佛低一點,其他都是具相的。難陀經常到處走動,大家都來禮拜,難陀說我不是世尊哪。最後釋…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