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迦佛沒辦法就說你穿黑色衣,就是所有的僧團中,唯有難陀比丘是黑色衣,釋迦佛是不允許任何人穿黑色衣的,唯有難陀搭的衣是黑色的。他到很遠,別人一看難陀來了,知道不是釋迦佛來了,要不然他到處都以爲是釋迦佛,他一去大家都給他頂禮。因爲很多都是長老、阿羅漢,年齡很大了,就來給他……因爲在比丘法中就亂比丘法了。就是唯有難陀搭的是黑色的袈裟。他到哪,別人就說:哦,難陀來了。這個具相,我們現在要是能見到具相的菩薩也太好了。因爲具相能給人帶來歡喜與安穩,象這個釋迦族中,要是難陀不出家,他就會作金輪王。這個包括善星比丘,世尊就把他拉出來,善星比丘具相,他要不出家,他就成金輪王,就推推他就把善星比丘搞出家了。因爲在釋迦族中,具足相好的人很多。

  刪阇耶等敢如螳螂,

  爲什麼這樣說呢?他們就敢說樹立新佛。當時有別衆五比丘來別立建立僧團,乃至說別製戒。爲什麼會有呢?他們認爲提婆達多也是釋迦族,也是刹利種性,也有神通,他製的戒比釋迦牟尼佛製戒還嚴呢,對不對?他比釋迦牟尼佛多了五條戒。所以當時領了五百比丘,新戒比丘,就跑到提婆達多那個地方去受教去了。爲什麼?這個有相似混亂。

  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诂訓,六尺曰尋。

  就是我們中國人說六尺爲尋

  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這六十萬億這數,大家能知道,“那由他”是什麼個說法呢?恒河沙怎麼講呢?又加個由旬,我告訴你,佛能算出來的,這在他那是有量的。在世尊這個說法中,這是可計之數,就是可以言說的數字。在我們那個地方就是六十萬億這都不要緊,“那由他”這不好算了,恒河沙也把我們堵住了,一恒河沙誰能算清,誰就舉手呗?我們這裏面誰能算一恒河沙?我(從印度)帶回來恒河沙了,誰要是要拿回一點,隨便抓一把,讓你算算就行了。不要說一恒河沙,多少多少恒河沙,我們真是窮其心力,你連想象都沒法想象的。

  我們去恒河沙取沙的時候我就想世尊經常說多少億個恒河沙、多少恒河沙,象他說這個,世尊在經典上這樣授記說:若有人聞說大乘教言不疑不悔,此人過去已曾供養過一恒河沙數諸佛,在一恒河沙諸佛面前發過菩提心的。有這樣的善根,聽聞大乘教言,不疑不謗,不生疑謗的。這一恒河沙諸佛,一恒河沙是多少呢?那恒河沙就這麼遠,那一恒河沙怎麼算呢?洋碼數字怎麼計呢?我們記不了了。所以這在世尊是可數的,他能數出來,他是這樣比喻的。

  所以我們對佛智,對佛的智慧,對聖者的智慧,我們真是不堪了解的。

  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

  百億是百億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土,就是聲聞乘所設,一世尊攝叁千叁千世界,一阿羅漢能知一大千世界善巧。我以前遇到有那菩薩自稱自己證聖果,我說你也不要證聖果不證聖果,我給你一個最小的測試題就行了。須陀洹果知一小世界衆生心數,就是衆生的一舉心動念就知道了,知一小世界有情世間所發生種種事相,你現在你告訴我,我們這個小世界裏面都發生什麼事了?那不能胡說,不能隨心所欲地說話。所以這個聖果,我們對聖果、聖智的修持,乃至禅定修持有人相似不能得到,況且真實的功德呢?那麼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百億佛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百億佛土。

  譯者以而言,何其晦乎!

  就是說這麼暗,說不明白,這個昙鸾法師經常挑人的毛病,前面就挑過一次毛病說,怎麼把它譯成“寶性功德草”了,要我譯我就不譯草,他這樣說的。現在他又找毛病了,說這樣譯一點也不明朗,不清晰。他敢說啊,要我說,我不敢說,我感覺譯得挺好的,爲什麼?譯經已經這麼多年了,我們參加不了了,他當時可以參加譯經的,主要機製沒有完成。

  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鹹謂橫舒兩手臂爲

  這樣的機製好理解一些,可能是這潤筆者譯這個《往生論》的時間,潤筆的人就把它潤到這個地方了,可能是這樣就可以了。阿彌陀佛這樣,這個意思,相好光一尋,照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尋嘛。這個就比較簡單了。

  若譯者或取此類。

  就是他把這,我們推測推測,按照這樣的類比了。

  用准阿彌陀如來舒臂爲言,

  阿彌陀佛“相好光一尋”是阿彌陀佛舒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光所照注。這個百億是個言說啊,是照亮無盡刹土之說。我不知道我們這裏面有人數數字,數到一億的人有沒有?有沒有?有的舉舉手。就是從一數到一億的數字的有沒有?過去修宿命的人倒數數字或正數數字,去數數字,有人就說數到一萬叁,不迷失的人就有宿命了,能從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數到一萬叁,就是不要錯一個,你的宿命就引發出來,就是你追溯過去就很清晰了,就有這個力量了。那我們說百億佛國土,那你把百億這個數數一數也行,還有佛國土,叁千大千有多大呢?實際還是個無量之數,對凡夫來說,無量之數。這個地方就是這樣一個說法。

  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來解釋這個說法。

  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這個超群生呢,是阿彌陀佛舒手這樣的一尋,“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這個群生不是我們衆生之群生,是包括一切諸佛,所有群生之生,這個你要有認知的。所以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並不是給他戴了大帽子,不是這樣子的,所以在密乘中把他變成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我們都知道的,法身佛。所以佛住法界身,阿彌陀佛住法界身,我們一般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那就是法身佛的真實表達。就是光明遍照之佛,所以“色相超群生”。

  問曰:《觀無量壽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這是真實語,諸佛如來皆證法界周遍,所以說稱爲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佛以法界光明無所挂礙,一切衆生舉心動念未離此覺知性,光明所照攝性,它是不遺失的。以前我聽他們老一輩的人講這個,說證聖果以後,他們這個感知什麼的,聽他們講舉別人的例子什麼的,我說句實話開始還是有疑惑的,後面聽講的多了,看經、觀察,順著教言能去推導一些東西,有點相信了。因爲沒有證到所以不能是正信,只是說順性罷了;要是能證到了那是正信,真信了“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這個真是念佛的主要機製了,所以說我們每個人每天能念叁萬聲佛號,那你心裏最少這叁萬聲、叁萬次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你結緣了,那這是這樣子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那有人說,你是心妄想,那你就作妄想,你就得到妄想;那我們是心念佛,也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是心是佛。《觀無量壽經》這一段文字在佛教傳播是十分廣泛的,不單單是我們漢傳佛教,或者說是念佛法門的有情守護這個教言,實際說禅宗大德處處運用,教下善知識處處運用。這段文字是佛教中十分著名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實教言,象口訣一樣的教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如實之說。

  蕅益大師談淨土法門,說淨土法門所攝叁類根性衆生。這叁類根性衆生:利根者即心即佛;次者心作心是;再次者,佛力不可思議,普遍攝化。你這個即心即佛你做不到啊,你也不能信順,那麼心作心是;可能你也不能信順,心作心是也不攝你,佛力不可思議,普攝有情,佛住法界身嘛,不疏漏任何一個有情。那麼在這個心智上作了一個抉擇,實際都引用這段文字。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近代印光法師把這個就加了一句,“諸佛如來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衆生業海、煩惱業海亦從心想中生。”他加了這麼一句,實際是真實不虛的,就是順性、逆性所延續罷了

  是義雲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別。

  “集”,我們知道佛講四谛:苦、集、滅、道。集爲因,集爲世間之因,所以“身名集成,界名事別”。

  如眼界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

  就是眼界所涉、所緣表達出來的,無外乎是根、色、空、明、作意這五個因緣,要沒有這個作意,明、空、色、根,那怎麼來表達呢?說你這個眼界不得成立,所以我們眼界所涉就是根、色、空、明、作意五緣聚而成的眼界。下面舉的這個。

  名爲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緣,不行他緣,

  你這個眼界只能涉足到你所涉的根、色、空、明、作意這五個緣所涉的範圍。這緣之外不能相應,所以“不行他緣”。

  以事別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就說眼耳鼻舌身意,那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界亦如是,可以以此類推。

  法界身論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者,

  我們怎麼了解、認識法界身呢?這實在是無言說之言說,以令衆生消除疑惑,建立安穩心智故,于法隨順故。

  法界是衆生心法也。

  十法界不出衆生心念,十法界不出諸佛心念,此心念本源一致故。你不要我們一說衆生心念就認爲,衆生心念可能就是顛倒、愚癡、狹隘吧,貪、癡、嗔、慢、疑、邪見吧,這樣說行不行呢?這樣說丟本了,但說事相可以如是說。但究其本來說,諸佛心願與一切衆生心願同一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其本質無二無別故。其法界本源就是說法界淨源之相呢,非衆生攝,非佛攝。何以故?是淨相故。所以延續此法界,法界體性智。這個地方講“法界是衆生心法也。”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故名心爲法界。

  所以我們佛教有一個法界圖,我看放光寺一直都沒有貼過這個法界圖。就…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