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P4

  ..续本文上一页迦佛没办法就说你穿黑色衣,就是所有的僧团中,唯有难陀比丘是黑色衣,释迦佛是不允许任何人穿黑色衣的,唯有难陀搭的衣是黑色的。他到很远,别人一看难陀来了,知道不是释迦佛来了,要不然他到处都以为是释迦佛,他一去大家都给他顶礼。因为很多都是长老、阿罗汉,年龄很大了,就来给他……因为在比丘法中就乱比丘法了。就是唯有难陀搭的是黑色的袈裟。他到哪,别人就说:哦,难陀来了。这个具相,我们现在要是能见到具相的菩萨也太好了。因为具相能给人带来欢喜与安稳,象这个释迦族中,要是难陀不出家,他就会作金轮王。这个包括善星比丘,世尊就把他拉出来,善星比丘具相,他要不出家,他就成金轮王,就推推他就把善星比丘搞出家了。因为在释迦族中,具足相好的人很多。

  删阇耶等敢如螳螂,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们就敢说树立新佛。当时有别众五比丘来别立建立僧团,乃至说别制戒。为什么会有呢?他们认为提婆达多也是释迦族,也是刹利种性,也有神通,他制的戒比释迦牟尼佛制戒还严呢,对不对?他比释迦牟尼佛多了五条戒。所以当时领了五百比丘,新戒比丘,就跑到提婆达多那个地方去受教去了。为什么?这个有相似混乱。

  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

  就是我们中国人说六尺为寻

  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这六十万亿这数,大家能知道,“那由他”是什么个说法呢?恒河沙怎么讲呢?又加个由旬,我告诉你,佛能算出来的,这在他那是有量的。在世尊这个说法中,这是可计之数,就是可以言说的数字。在我们那个地方就是六十万亿这都不要紧,“那由他”这不好算了,恒河沙也把我们堵住了,一恒河沙谁能算清,谁就举手呗?我们这里面谁能算一恒河沙?我(从印度)带回来恒河沙了,谁要是要拿回一点,随便抓一把,让你算算就行了。不要说一恒河沙,多少多少恒河沙,我们真是穷其心力,你连想象都没法想象的。

  我们去恒河沙取沙的时候我就想世尊经常说多少亿个恒河沙、多少恒河沙,象他说这个,世尊在经典上这样授记说:若有人闻说大乘教言不疑不悔,此人过去已曾供养过一恒河沙数诸佛,在一恒河沙诸佛面前发过菩提心的。有这样的善根,听闻大乘教言,不疑不谤,不生疑谤的。这一恒河沙诸佛,一恒河沙是多少呢?那恒河沙就这么远,那一恒河沙怎么算呢?洋码数字怎么计呢?我们记不了了。所以这在世尊是可数的,他能数出来,他是这样比喻的。

  所以我们对佛智,对佛的智慧,对圣者的智慧,我们真是不堪了解的。

  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百亿是百亿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土,就是声闻乘所设,一世尊摄三千三千世界,一阿罗汉能知一大千世界善巧。我以前遇到有那菩萨自称自己证圣果,我说你也不要证圣果不证圣果,我给你一个最小的测试题就行了。须陀洹果知一小世界众生心数,就是众生的一举心动念就知道了,知一小世界有情世间所发生种种事相,你现在你告诉我,我们这个小世界里面都发生什么事了?那不能胡说,不能随心所欲地说话。所以这个圣果,我们对圣果、圣智的修持,乃至禅定修持有人相似不能得到,况且真实的功德呢?那么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百亿佛土,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百亿佛土。

  译者以而言,何其晦乎!

  就是说这么暗,说不明白,这个昙鸾法师经常挑人的毛病,前面就挑过一次毛病说,怎么把它译成“宝性功德草”了,要我译我就不译草,他这样说的。现在他又找毛病了,说这样译一点也不明朗,不清晰。他敢说啊,要我说,我不敢说,我感觉译得挺好的,为什么?译经已经这么多年了,我们参加不了了,他当时可以参加译经的,主要机制没有完成。

  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

  这样的机制好理解一些,可能是这润笔者译这个《往生论》的时间,润笔的人就把它润到这个地方了,可能是这样就可以了。阿弥陀佛这样,这个意思,相好光一寻,照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寻嘛。这个就比较简单了。

  若译者或取此类。

  就是他把这,我们推测推测,按照这样的类比了。

  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

  阿弥陀佛“相好光一寻”是阿弥陀佛舒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光所照注。这个百亿是个言说啊,是照亮无尽刹土之说。我不知道我们这里面有人数数字,数到一亿的人有没有?有没有?有的举举手。就是从一数到一亿的数字的有没有?过去修宿命的人倒数数字或正数数字,去数数字,有人就说数到一万三,不迷失的人就有宿命了,能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数到一万三,就是不要错一个,你的宿命就引发出来,就是你追溯过去就很清晰了,就有这个力量了。那我们说百亿佛国土,那你把百亿这个数数一数也行,还有佛国土,三千大千有多大呢?实际还是个无量之数,对凡夫来说,无量之数。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说法。

  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来解释这个说法。

  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这个超群生呢,是阿弥陀佛舒手这样的一寻,“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这个群生不是我们众生之群生,是包括一切诸佛,所有群生之生,这个你要有认知的。所以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并不是给他戴了大帽子,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密乘中把他变成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我们都知道的,法身佛。所以佛住法界身,阿弥陀佛住法界身,我们一般念法界藏身阿弥陀佛,那就是法身佛的真实表达。就是光明遍照之佛,所以“色相超群生”。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这是真实语,诸佛如来皆证法界周遍,所以说称为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佛以法界光明无所挂碍,一切众生举心动念未离此觉知性,光明所照摄性,它是不遗失的。以前我听他们老一辈的人讲这个,说证圣果以后,他们这个感知什么的,听他们讲举别人的例子什么的,我说句实话开始还是有疑惑的,后面听讲的多了,看经、观察,顺着教言能去推导一些东西,有点相信了。因为没有证到所以不能是正信,只是说顺性罢了;要是能证到了那是正信,真信了“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个真是念佛的主要机制了,所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能念三万声佛号,那你心里最少这三万声、三万次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你结缘了,那这是这样子的。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那有人说,你是心妄想,那你就作妄想,你就得到妄想;那我们是心念佛,也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是心是佛。《观无量寿经》这一段文字在佛教传播是十分广泛的,不单单是我们汉传佛教,或者说是念佛法门的有情守护这个教言,实际说禅宗大德处处运用,教下善知识处处运用。这段文字是佛教中十分著名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实教言,象口诀一样的教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如实之说。

  蕅益大师谈净土法门,说净土法门所摄三类根性众生。这三类根性众生:利根者即心即佛;次者心作心是;再次者,佛力不可思议,普遍摄化。你这个即心即佛你做不到啊,你也不能信顺,那么心作心是;可能你也不能信顺,心作心是也不摄你,佛力不可思议,普摄有情,佛住法界身嘛,不疏漏任何一个有情。那么在这个心智上作了一个抉择,实际都引用这段文字。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近代印光法师把这个就加了一句,“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业海、烦恼业海亦从心想中生。”他加了这么一句,实际是真实不虚的,就是顺性、逆性所延续罢了

  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

  “集”,我们知道佛讲四谛:苦、集、灭、道。集为因,集为世间之因,所以“身名集成,界名事别”。

  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

  就是眼界所涉、所缘表达出来的,无外乎是根、色、空、明、作意这五个因缘,要没有这个作意,明、空、色、根,那怎么来表达呢?说你这个眼界不得成立,所以我们眼界所涉就是根、色、空、明、作意五缘聚而成的眼界。下面举的这个。

  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

  你这个眼界只能涉足到你所涉的根、色、空、明、作意这五个缘所涉的范围。这缘之外不能相应,所以“不行他缘”。

  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就说眼耳鼻舌身意,那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界亦如是,可以以此类推。

  法界身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

  我们怎么了解、认识法界身呢?这实在是无言说之言说,以令众生消除疑惑,建立安稳心智故,于法随顺故。

  法界是众生心法也。

  十法界不出众生心念,十法界不出诸佛心念,此心念本源一致故。你不要我们一说众生心念就认为,众生心念可能就是颠倒、愚痴、狭隘吧,贪、痴、嗔、慢、疑、邪见吧,这样说行不行呢?这样说丢本了,但说事相可以如是说。但究其本来说,诸佛心愿与一切众生心愿同一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其本质无二无别故。其法界本源就是说法界净源之相呢,非众生摄,非佛摄。何以故?是净相故。所以延续此法界,法界体性智。这个地方讲“法界是众生心法也。”

  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

  所以我们佛教有一个法界图,我看放光寺一直都没有贴过这个法界图。就…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