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中间有个心,然后一圈一圈,有佛的一真法界、菩萨的六度万行法界、圆觉的十二因缘法界、声闻四谛法界、色界天的禅定法界、欲界的…….一个一个,那么一个心,十法界图。放光寺我没有见过,可能有些书上有,我们那个功课讲义上有。对,很多书上都是有这个图的,对,这是一个简图,有一个画的有人物有佛菩萨,这是个十法界图。十法界唯心……实际十界唯心,我们都知道,但真要你平常用这种东西来观察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了,因为你到事上就昧住了。
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
那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也生我们这样的身。
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
我们说这《华严经》四句话,很多讲经的法师都会提一提,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就是不离本座,普利十方,就讲的法界身。这个我们一般读《华严经》都会读到这句。它这译本还不一样,象这个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对这几句话的译法还不一样,但是表达都是一样。
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
这都是一个解释,为了引发大家的一个进趣罢了。“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
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
如镜照物,那么这个水之显像亦复如是,水中之像,你不能说与像有异,你又不能说同,所以众生见佛亦复如是。无有得失,但是镜缘所现,如此而矣。象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若见报身佛、应化佛,种种因缘,佛的这种色身之相呢,亦复如是,心净则影现,所以“不一不异”。
若说“一”者,那么我们这个因果相续的机制就不能成立,就是说你不能说见与不见,我们是一者无以见与不见,你不能说见与不见啊;若是异者,何以得见呢?所以说这个法则呢,免除了边见之疑。凡夫基本上在善恶是非、一二之中、对待法则中沉沦着自己的心智,偏执着自己的法则,染污着自己的心智,沉沦在事相中,徘徊在自己的强执业缘中,所以说善说恶,说是说非,是凡是圣,终不相干,终不得清净平等绝待法则,究竟安住。那么这种不能真正见佛。
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那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宝号之时,本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音声就是这个相好之表达,如是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知用,此用者,调柔真实,具足庄严,自他二利,具足无缺,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即心即是。称念之时,即心即佛。那你感觉这个即心即佛少于受用,那就心作心是,所以若作观时,若作想时,作佛即佛,作凡夫即凡夫。所以我们这个法界唯心所作,唯心所现。你说我现在作佛心怎么还这么多杂乱呢?实际是你对待出来的设置。你但作佛事,无有杂缘,照了杂缘,度脱有情。那么因为强执对待,就产生矛盾心理。他后面举这个例子就特别地的清晰,所谓“即是心想也”。
作佛是佛论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
是心是佛,就是即心即佛,不假造作。是佛非从外得,亦非从内生,本来具足故。
实际说生说灭,说成佛不成佛,都是戏论,都是多余啊。但对有情欲出离烦恼业海对待心智,要有这种设立,以令众生得见得闻,这种法则的设立。这个地方说“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
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
这个比喻是十分清晰的,那我们要是拿一个木石可以燃一下,那么你在燃这个木石的时候,你要是把木石跟火分开是分不开的,所以说“火不能离木也”。
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那么这个燃烧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的。那么众生的烦恼业障、颠倒妄想亦复如是,在智慧之火、本性之火、愿力之火、无染无著之火中燃烧之刹那,那与火无异,就是与智慧是无异的,体性一如故。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我们一般皈依的时候,会念一个“归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如来至真等正觉——“至真”就是本来是这样子的,“等正觉”是完全体验到、了知到、证实到,所以我们说“归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这个至真等正觉。这个地方讲“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法界无相
说法界无相,为什么有十法界炳然呢?这个地方就是所谓前面这样心作心是故。正因为法界无相,所以十法界炳然;若法界有相,何以建立法界呢?所以这个地方,法界无相。
我们经常读《金刚经》讲“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为什么说诸相非相呢?它这个地方就是真俗二谛互用互通之时,来彻底表达体用善巧。一般凡夫有情容易造成体用矛盾,而不是在体用产生善巧;智者在体用之处得以善巧,知体识用,这个地方产生善巧了。何以故?在世无染处,正显清净之体,就是说知体善用,在事情上得到妙用。愚痴的人执事昧理,以事攻理,以理弊事,理事为碍,所以不成自在妙用,那么就是凡夫心智啊!所以智愚之别只是在这一念。那么智者所用呢,还不出现前之事。所以“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见诸相,那么见诸相无染故,生起妙用;无染故,得见其体,智慧之体。那么我们说是即见如来嘛,即是觉悟者、清净者。如此审观,认为正观,这个正观呢,不生邪见,就是它不以理攻事,不以事攻理,互不相妨碍。若不然我们就会说你这个自性空,你怎么又谈因果呢。谈谈因果,你怎么又谈性空呢?他就相互地自我制造矛盾。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体用不相隔离,通融而生妙用之时,就是觉者、智者;制造矛盾产生二元对待之时,就是众生心,我们称为二种边见心,生众生世间。所以“法界无相”。
读《金刚经》这个地方是十分清晰地在宣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布施,应无所住持戒,应无所住行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就是事相而言,就是妙用而言,种种事相了无染著,了无自性,这时候就得见其体。所以知体知用,是为方便。此人得解脱智、得平等智、得妙观察智、得法界体性智。其四智本具之故,不需造作,我们称为俱生智。就是说你修也修不来,你坏也坏不掉,但会蒙蔽,若不通融之时,就会蒙蔽。它会变这四个智成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四根就落到、变成八识了,后面就是末那识、阿赖耶识,变成这个八识。本来是智慧照见,若执着、染著就变成识,识智本一如故,所以了不相干。
诸佛如来无知照见,不假造作的。而我们众生是可知的知,一知就知个法执,再知就知一个所知的量知,就是说不行他缘故,就是你的量所锁定你了,你自己思维感知的范畴就把你套定在这个框量中,你不能逾越的。
诸佛无知也。
诸佛如来无知正遍知是真实言。在这段文字中,我受过昙鸾法师的文字语言的极大的撞击,这个话以前把我打昏过的,就是把心地击昏了。先说无知,后讲正遍知,就昏掉了,就迷闷,心中顿生迷闷,就不知道怎么来用了。前面讲无知,后面又讲正遍知,就迷闷了,迷闷一段以后就醒过来了。怎么醒过来了呢?正遍知正是无知,所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诸佛如来从此中一路走出,诸佛如来所证之心智啊,非知非不知,说无知只是说遮蔽众生有知之知见罢了,就是自得之执着,如此而矣。回归到清净法性,远离造作。这个地方你就会苏醒过来,你就不会再执着一个知与不知了。
我们读《心经》,这段文字十分重要——“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你在智、得上染著的时候,你还有法执,这个法执会出现障碍,若再沉沦就沉沦于世俗之中了。就象人贪于禅定是一样的,往往贪图禅定之受用,而落入世俗之爱乐了。所以有人习禅定一贪图禅定法味,就落入世俗。许多修法的人就在这地方,这一关过不去,就是没有舍,那么不能出定入定自在,不知一切法皆是苦。
所以佛在《初转*轮经》中讲:苦、集、灭、道四法中,他就这样告诉比丘的,就说我们的眼所见的是苦、识是苦、智是苦、悟是苦、光是苦,应知。他是这样的,那诸佛如来已经知了,知什么呢?眼所见是苦,识是苦,智是苦,悟——你证悟了是苦,光明,苦!他已经证实到这里了,就抉择了。
所以于光明不染、于证悟不染、于智不染、于识不染、于眼不染。我们这个呢,一染到底啊,眼看见当真;眼看见不当真了,那就以识当真;以识不当真了,那就以智当真;智也不当真了,那就以悟、所悟证当真;悟证也不能当真了,他以光当真,光要当真还是苦,所以实是无常相,实是空、无我、无自性法则。
那么《初转*轮经》皆是三乘教言,一时融入啊!三乘教言都是在里面很真实地表达着,令众生能彻底感知这个法则。这一段就主要讲的诸佛如来无知而正遍知。
以无知,故无不知也。
因为他非造作、染著、局分故,他不是局在某一个量中,所以心智周遍,遍入法界海,入一切法界海中,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处处安乐住,无染无著。
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
它回归到这个地方。以前在这个地方我真是被打晕过的,就是看这段文字以后心中迷闷。那么这个所谓的正遍知者,是诸佛如来亲证法性周遍,一切菩萨所不及。菩萨不能称为亲证法性周遍,这是不行的。菩萨若是能亲证者,那就是佛了;没有证法性周遍,只是部分契入法性之机,所以得见法性善巧,不能亲证法性之周遍,所以不名为佛。
这个佛在一些密续经典中一般在这提示比较多;在显教中一般就这样讲了,就是无知而正遍知,来揭示这个广大的教义。象我们五念门中所宣化的“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那你在礼敬的时候,你以无知…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