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P6

  ..续本文上一页敬心而礼敬,那你可以正遍知,归入正遍知。我们说了了分明,了无所得,这无所得心就是无知心,但要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是觉性无染故,觉性无染是无知故,无知故,彻显法性。

  所以第一念门中,天亲菩萨就直接把你拉到这种所谓的法性海中,说“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彼国意是什么呢?应正遍知。什么应正遍知?无知。这个无知不能执着我无知,是了了分明啊,了无染著。所以荡然于一切世间无所染著,就是见诸相非相,回归到这个说法比较方便。那种种教言它是不相违背的,了义教言处处是通达的。

  所以说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把净土法门的修持,第一念门就归到无上菩提心上了,说“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个意就是无作意、无知意、无对待意、应知遍知意,实际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抉择一开始,礼拜门就把你拉上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具足圆满啊!

  第二门就见佛了,口业赞叹阿弥陀如来,以彼如来光明智相,称彼如来名,与彼如来光明智相相应故,而得所谓的赞叹,入大会众数。你见佛了,见什么佛啊?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么你说这不是见阿弥陀佛吗?你要见法身阿弥陀佛,从理上说不复杂,但从事相上可能更难一些;见应化身从理相上难,从事相上易,修法上易得。这个地方是机制问题。我们现在许多善知识在念佛啊,行般舟啊,或者说其他的种种修行的法则,见佛不为难事。不舍正念,那见佛是甚易的。

  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那么正遍知海从心想中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中生。我们能把印光大德的这两句话会通啊,何人枉受轮回呢?就象印光大德提出的这话,“若人深知此义,何人枉受轮回之苦?”你没有必要受轮回之苦。那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中生,若人深达此义,何人还妄受轮回?印光法师这几句话说的就是这一段文字的一个总结。

  那我们知道正遍知海,就是诸佛如来从心想中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中生,你怎么处置自己的心呢?怎么安排自己的心呢?这个全在我们自己选择,全在我们自己运用了。那么这样我们来观察,原来佛法实在是自由的,实在是清晰的,实在是智慧慈悲的,实在是让我们自身来依法抉择的,依正见抉择,依智慧、慈悲、方便、无上菩提心来抉择的,依意乐心来抉择的,依誓愿来抉择的。

  有人说一说菩提心,我就容易迷怎么办呢?立个誓愿可以的。一说这个菩提心你就容易迷,你看你的爱乐、你的喜悦是可以的,这不会迷的。所以誓愿与意乐菩提心是很容易寻找得到的。因为这个意乐自始至终所守护,无动无摇,无散无坏,那么这个意乐菩提心出现了,誓愿菩提心就能得见。誓愿菩提心能得见,你必然会回归到这个无上菩提心中来,无造无作的守护。所以这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就说我这凡夫心,你不要怕你这凡夫心,凡夫心亦可以正遍知心回归,真实不虚,此一念如实故。

  要不然我们说我这烦恼心智这个苦恼这么颠倒,你实际被你无始以来虚妄之业所蒙骗了,以虚假自我而蒙蔽自我了。这个自我是什么呢?设立的我、我所——能所二法罢了。此二法实是虚妄设立故,所以直透本性。那你这个本性无知故,无造作故,无始以来未有增减故。就是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那么这个心智一旦裸露,无上菩提心自然产生妙用,就是无知妙用。所以于一切得失无取无舍,顿出三界。这个顿出三界你要畏惧了,那我们就念佛,阿弥陀佛来摄化你。

  要是我们说顿出三界,因为无始以来的我们对欲界的贪痴嗔慢疑不愿意舍;对禅定的感受、通力的感受不愿意舍;对非想非非想的休息处不愿意舍;那你就在三界里沉沦吧!要愿意舍者,你说我心力不及啊,南无阿弥陀佛去吧!那就得方便了,照见自性,真实具足。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具足之相、清净圆满之相、无始以来无增减之相,如是称念得见自性,究竟安乐,一时超越三界。

  因为我们用自己的现量,无始以来我们熏习的业习法则,你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呢,你不染著人天福报,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你看我们贪痴嗔慢疑制造新的痛苦,业习不随顺的痛苦;你说哎呀我对业习稍微有点认识了,我能习得禅定了,你对神通怪异你不向往,难逃出;你说神通怪异我也不向往了,你对休息法则难逃,什么休息法则?非想非非想天,这个无色界你是逃不出去的。何以故呢?你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悲智之心,你无力出离三界。因为三界不可出故,三界无色相,你何以出啊?所以但以悲智而得出三界,你没有悲智怎么能出三界呢?三界何在?三界无相啊!但是贪嗔痴慢疑所染习覆盖故。你上哪儿知道呢?要出三界上哪儿出啊?名字出吧!

  所以没有悲智二法,三界不出啊!我们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就讲这个出三界。“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非三界道所摄故,是为极乐啊!无尽光佛刹普照法界有情,一切众生信心念佛,一时回入,无挂无碍啊!你能不能回入呢?那就是我们的心智问题了。

  正遍知海从心想中生,烦恼业海从心想中,我们要随顺佛力佛愿,那么这个烦恼业海一时荡尽,出离三界悲智具足。何以故呢?你不悲智具足,你怎么能出三界?三界何干呢?你怎么能出三界呢?以佛愿力,透视三界虚伪,顿时出三界。但是你要以自己的业习,三界不可觅、不可寻、不可出。你也不知三界是什么。因为什么?你整个生命沉浸在三界中,你在制造三界,上哪出三界去?所以以业习,三界难出啊,以佛力顿出三界,无挂无碍。

  我们看自己的业习,你就看吧!你不愿意休息,就喜欢神通怪异;不喜欢神通怪异,就喜欢种种禅定;不喜欢种种禅定,就喜欢人天福报,五欲之乐;不喜欢五欲之乐,地狱饿鬼畜生难逃,三界给你戴帽了。因为啥?无始以来,恒河沙劫以来,我们熏修的都是这些东西,众生业力啊,没有其他的!三界何系?三界何干?三界你不见三界啊!因为你沉浸在三界中,你怎么知三界?怎么出三界?所以,“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若欲出三界者,那必然有出离三界之心智啊!这一点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

  好,我们看一看下面的文字。

  3、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推车)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这个梵响之教言,实际阿弥陀佛的教言的广泛机制,按严格的说法是闻解脱教言,就是以佛音声来度化十方,令听闻众生,即入无上觉位。那么在我们汉传佛教的机制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所谓的念佛来令众生了悟心智,出于尘垢。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这个闻就是净化世间,因为梵音净化世间故,能令众生一时闻悟,闻悟正是梵音,梵音正是闻悟之名声啊!这个微妙在于普传法界,令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一时得到净化,所以是为微妙之音。非粗糙之音,非是对待之音,众生各个随类而解,随类而用,一时归入最上乘教。

  为什么有这样说法呢?是“如来微妙声”故,是诸佛如来一真法界流出清净心智,广摄十方,所以梵声闻十方。口业功德成就,这个地方讲口业成就。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不能净化世间呢?以前我们讲过这个地方,说我们作为一个凡夫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闻、已定性声闻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呢,已定性声闻亦得回小向大善巧之力,就是唤醒已定性之心智,令其回小向大,于大悲心生起妙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对诸大菩萨来说,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方菩萨闻其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象在一地到七地以往的菩萨,听闻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皆能证得八地不退转菩萨。那你这样称闻是不是有大雄大力呢?是不是梵语微妙呢?是不是真实功德呢?是不是不可思议呢?是不是摩尼宝号呢?是不是万德洪名呢?我们这个地方有个对待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观察,这时候说口业功德成就。

  而我们若不持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宝号,我们去劝化一个菩萨,你有什么力量?劝化一个声闻,你有什么本事?劝化一个天,你有什么福报?劝化一个鬼神,你能不能得见?劝化自己的心智,你何依何从?那我们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名号来称念之时,净化十方,令十方九界有情听闻之时,得知口业功德回施,就是万德洪名之回施,万德洪名……万德在洪名普遍的传化下、传播下,能使万德回施众生,令众生一时安乐——若菩萨、声闻、缘觉得以安乐,得以增上;于人、天、修罗得以增上;地狱、饿鬼、畜生得以增上。这种增上就是口业功德成就,不论凡圣,但持佛名,这是不可思议。

  你要是经常念佛的人,真是龙天守护。我遇见了几个菩萨说:“哎呀,你们那个寺院我以前见过。”我是说你是不是有禅定啊?他说以前坐过,定力还有一点。我说是我们寺院是那样的。你念佛的地方就是放光,普照法界的地方,你只管这样念。你要是说我们以业力,以自己的善巧力,我们以自己的智慧力,想照耀世间,你慢慢来吧,你先先照耀自己吧!你能不能照耀这个世间我不知道呀,那你慢慢来。那我们要是以佛陀的这个功德名号,那么像如来是一样的,“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个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所以十方诸佛直接称其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菩萨如是称,凡夫如是称,如是称者,功德利益一如一如啊,决定无别。何以故呢?此梵声是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所成就的报德力显现,此名号功德是报德力摄化,所以我们称为万德洪名。

  念佛人常称说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一说一溜嘴就溜过去了,溜到哪去了?一德也不德。因为什么?我再吃点这个,做点那个。那不是不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不是这样说的。是什么?你在法上没有抉择,没有休息,没有安乐住,没有彻底解决你的生死烦恼问题。那个不是具万德,你具万德了你不妨做其他事情,因为你休息了,安心了,决定了,无疑无虑了,真正地随顺这个万德了,你再不去造作了,再不去对待了,再不去烦恼了,在烦恼来时了知烦恼,所以烦恼无力;你在这个业习来的时候,造作来的时候,你知道造作,生死是苦是乐,所以你知道心作心是,你得以方便。那这样不妨啊。

  所以梵声悟声远,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那么这个闻十方者,令众生听闻,必得度脱。这种口业功德成就呢,昙鸾法师不这么讲啊,我就这么讲。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讲阿弥陀佛八种功德成就,皆是我们心性之成就,无上菩提心的成就,也皆是诸佛亲证果德的成就。你能不能用它呢?不能用,我们就需要再学上三年、三十年、三百年、三千年、学它三劫、十劫、无量劫,也不相干,一定把它用得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要把它运用得出来。我们看昙鸾法师的解释。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

  就是名号不尊重。

  如外道軵(推车)人,称“瞿昙”姓。

  “瞿昙”不光是外道称,象善星比丘也这么称,就是藐视的意思,有什么了不起啊?!这样说的。这样就是说对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不能生起绝待的心智。

  成道日声,唯彻梵天

  就是成道这一天,他这个道德以次第传遍世间,实际这是昙鸾法师举的例子。像我们说一句话,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像我在说一句话,大家在举心动念在想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同名同声中传播出去。先传在地上,再传播到种种天宫,一直传到周遍法界。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每一个言说亦复如是,传遍法界的,这是真实不虚的。那在这个地方只传彻梵天呢,是给我们一个遮护吧,为了这样讲。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

  阿弥陀佛这个誓愿就是闻他的名号,而得到证悟,实际在他方世界的佛陀也是这样宣化释迦牟尼佛的,也是这样宣化的。有这样宣化的,他方的世尊也这样说,说“过此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不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方了,各方的佛都这样称的,“有此娑婆世界,此土世尊号释迦牟尼佛,若有众生闻其名号,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他方世界也是这样讲的。所以都是这样讲的,为什么呢?佛佛名号真实不虚。

  那你说释迦牟尼佛没有发过这样的愿啊,释迦牟尼佛的愿与阿弥陀佛的愿是同车同行的,但我们凡夫心智中说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佛,释迦牟尼佛是成就一切义,那佛佛都是通达无碍的。

  但我们分别心中说,哎呀,释迦牟尼佛取灭了,阿弥陀佛在西方说法。那我们就说阿弥陀佛,这报德差异呀,所以在报德差异中我们认知与择取吧。所以这个地方,是故愿言:“设我作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就是阿弥陀佛在他名号中的誓愿——所以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总持法门。那么这就是他的名闻之功德啊,名号之功德,我们能真正的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无造无作,清净随顺的称念,那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唯佛与佛能知。

  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昙鸾法师这种讲法呢,很感人,就是开章是“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收尾是“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来圆证圆说,启发于此,回归于此。这样的方法很亲切,远离造作,远离……通常我们就会在解释过程中就会比较泛,甚至感知泛滥。这地方是启于此,回于此,令我们以传承而受教,得以佛法利益。

  今天时间又到了,我们明天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