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

  第二十九集

  

  内容提示:

  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原文: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讲解(6月16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因为《往生论注》的作者昙鸾法师是我们中国净土法门的一个创世纪的人物,他把他的思想缘着《往生论》彻底地纯熟地表达出来,以令后学有情在这个法门中学有所成,把这一个法门的整个教言机制用这一本上下卷的文字,通过这个学习能让学者真正地了解这个机制。

  净土法门看似简单,但若是没有整个机制的学习,往往也容易迷失。修行的有情有千千万万个众生,就象我到云南以后,接触各方面参学的善知识,出家在家的、国内外的学佛者许多许多,但就一个法门的认识,大家在谈论、交流,认识它的教言或者它的修行机制,乃至修行机制成就的内涵的时间,往往教言机制的整体性都不是十分清晰。

  因为在这个时代,人类各方面的因缘比较复杂或者说学习东西就比较方便,包括涉足一些教言,接触一些善知识,也都比较方便。交通的方便、书籍的方便、学习的许多方便给我们大家带来……有时间反而是更多的筛选与选择的杂乱的机制多一些。许多人在世俗中无所抉择,学习佛法在佛法中无所抉择,我们在这净土一法中,能不能真正地抉择实践这个法则?那就看对这个法的教义、教理、实践的方法有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那么下面实践就变得方便,变得容易相应或者说有所成就。

  我们还接着昨天的文字学习,昨天把“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这篇文字作了一个提示,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4、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恶草)葀(瑞草)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我们前面学这个长行他这个解释中,这是地、水、火、风,种种物庄严的一段文字。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心业,我们一般谈身口意三业,大家对身业感触是很深的,口业也能体会得到,但对意业的这个说法往往并不是十分地清晰。就会埋伏下许多未来身口业的无明的种子,不断地催熟自己的身业与口业。意业的确是主导性的一个潜伏性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要么是智慧之力、正见之力、慈悲饶益有情的这样的力量,要么就是无明力、嗔恨、颠倒、愚痴、扰乱世间的力。这两种力可以在我们同一意识中,分别表达出来。

  就象我们到这个房间,今天有点热,有时间天十分冷,人坐在这个房间很精神,今天天很热很闷,那么就会有困的感觉。那么同一个房间,同一个人,但是时间有异,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是感觉之异,还是时间之异?往往意业、心业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不易觉察,不易自觉。

  举这个例子“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言心业庄严。那我们自身的心业意识、举心动念,能不能象地一样载负,象水一样洗涤世间尘垢?象火一样于世间带来温暖生机?象风一样使大地回春,平等回施,来去无影?

  那我们这个心智究竟是怎么来认识它?意业怎么来运用它?往往我们最不自主的就是这个意业,意业的不自主的长时间的串习,就会造成身业口业的不能自制。一般我们比较强制的这个身业,还是比较好调整的;口业若是经过一定的责任的训练,意识、场合的训练,那一般对自己的口业也是比较好把握的;但这个意业就十分的……这个意业,意业的驰骋就象一个野马一样,很难使它调服的。那么要是真正意业调柔之有情,充满了善良、智慧、慈悲,远离了那种愚痴、颠倒、乖戾、伤害有情的那种心智,不生嗔觉、欲觉、害觉,不生嗔相、害相、欲相,这样的清净意业、正见心智若是纯熟了,那你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你现在可以观察观察你的意业,我们每个有情现在就可以观察观察自己的意业。你的意识在作用,你的意识在让你昏沉,在让你清醒,在让你学习,在让你欢喜,也在让你忧伤,在让你排斥,在让你广大,在让你狭隘……那么这个意业谁来运用它?我们整个的生命的依正二报在用它。说能所,你能观察得到;不说能所,我们观察的机会都没有。那么这样提示提示,你知道你的意识在用功,你的意识在作用,你的意识你作意不作意它都在作用,你自主不自主它都在作用,要么昏睡,要么清晰;要么条理,要么纷攘;要么就很智慧,要么就很闭塞。

  那么这个意业,究竟它的根本利益状态是什么样子呢?佛菩萨在这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

  所以一切诸佛菩萨皆以无差别法中善分别说法。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三乘五乘教言,对机施教方便,权说,就是所谓的对机施教,皆是权说。我们说但畅佛本怀,说于一乘那是不假方便的,直指究竟,发起无上佛法大用,那就舍弃一切众生杂缘那种机制了,但与成熟善根众生说,那么与诸佛相应。就如《法华经》所宣化:如是醍醐教,增上慢有情,不闻不知不见;少欲知足有情,不知不见不闻。所以五千退席,就是如实表达。这五千个退席退到什么地方呢?实在就退在自己的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者说少得为足,乃至种种增上慢中。所以佛法无边,习法无尽,欲得一切道种智,你是恒河沙劫多劫串习,那不可以少得知足的,所以这是分别说。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

  那么这个比喻就是说是总持教言一时回施,不作分别之说,但取众生分别之用,这样就是一举全体,大用现前,令众生各个取用。这样以总持教言来饶益有情,所谓的总相别相之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对对机有情说种种机类教言,那么世尊有“呵”。

  象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中,因为众生机类差别,千差万别的表现中,多有有情闻大乘者,因根性不纯熟故,所以多有谤疑;闻声闻乘者,善根未成熟,多生谤疑;闻人天乘者,善根若未成熟,多生谤疑。

  若与人天乘善根成熟者,说于人天之教,劝其离杂乱无谓自执之苦,趣向于善法之乐,令其在轮回业中有善法依止,乃至有善法果报;若声闻乘善根成熟者,即与说四谛法,令其了解苦集灭道,是因是果,来成就声闻之四向四果;那么若是大乘心性成熟者、善根成熟者,即与说种种波罗密乘教,入空、无相、无愿,入智慧门,用种种慈悲方便、六度万行饶益世间;若有众生于无上乘心智成熟者,即说一乘教言,令一切众生皆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动法位,就路还家,以即生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道业。这皆是种种机制成熟,世尊对机宣化,这种对机宣化实在是在这个娑婆世界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意义就是来自于我们所谓有种种差别说法,就是三乘五乘之说。

  世尊的出世虽是一乘,但为了蔽护此类有情故,摄化此类有情,纯熟此类增上善根故。所以说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乃至无上乘教言,欲令众生各个得以不失时机的受教,成就佛法善巧。

  那么后面讲这个,犹如大地,无有轻重之殊。那就是以一法清净宣化,犹如……净土教言亦如是,但说诸佛出世本怀,与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别无用心。若赞者、谤者、疑者,还摄令归,若持戒精进者,若败坏戒法者,败者令忏,持者令安住无疑,进趣增上。

  他这个摄化机制呢,实在是广大平等一味,犹如大地载负智者、愚者、南者、北者、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种种种性族类,平等载负,无二无殊。此平等心智是清净平等心智,那么上上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之类的教言,实在是诸佛随机施教,不失时机令众生就现缘从乐入乐,次第增上。那么这个是总持回施,圆满普摄,那么你说这个有什么差别?

  有几类说法,就是说时间宽裕,佛在世的时间来给大家说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那么对大家是有意义的、有善巧的。有成就的善知识、有大祖师、有成…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