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业处了。因为这几步,失念了,跑了,就是被一个东西牵制了,把这个业处丢了,就是退回来了。重新地大水大减弱,火大风大增加,就这样……在这个四大处修持。一直到证阿罗汉果为止,这很有意思,修法真是难与不难。

  实际这就是清净平等的一个业处守护罢了,他是通过业处守护而证得了寂灭的心,就是心业寂灭,他心业这个地方没有造作,一抬脚地大水大减弱了,火大风大增加了,不是其他抬的,不是你的意识抬的。这样,他就把意业放到平等的四大中去观察了,就进趣于寂灭心智。所以这个地方,昙鸾法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制,来引导大家庄严心业,无造无作,清净平等。

  5、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字“天人”。我们前面听到文字中说,“彼国无有二乘、声闻、女人、根缺,乃至无有此名。”那声闻跟天人,按说这天人怎么的……声闻是超越三界之人,那这怎么讲天人?在佛陀的《无量寿经》教言机制中他有举例说,为了顺应他方异类有情方便接受故,设立人天、声闻、菩萨,设立这样的名字。往生彼国的皆是阿毗跋致,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自在善巧,皆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各个无以言名,你用天人不合适的,用声闻缘觉不合适的,但是若无类比之说,有情心智迷闷。就是他说的是什么啊?说往生彼国的有情皆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那是个什么东西?啊?他会问那是个什么样子?无极之身、太虚之体是什么样子?他就没有类比。没有类比他就会失心,他就会疑虑:哎呀,那我不能生了。因为疑虑故,他就造成心理障碍。

  所以世尊就给我们说天人,说天说人说阿罗汉,说声闻缘觉之类的,以令众生有所依从。因为在印度崇尚于天,所以此处说天,彼国的天人。我们到印度看他的文字,他称为梵文,就是大梵所立的文字。他四种民族,四个族姓就是从大梵的这儿生那儿生的,顶上生就贵,口中生,胸中生,下面又腿什么生,所以它四个族姓各有它的区分,可以查一查这个典故,就是皆是从大梵所生。象我们中国人说天子是真龙天子,说这个人是真龙天子。所以说到皇宫一看,画龙的柱子、雕龙的梁子,都是这个龙。那他比较尊贵天。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在佛教,这个“不动”二字是十分尊贵的。象我们一切有情,所有的自性,是不动的。昨天我们念到“妙湛总持不动尊”,欲说总持者,先知不动;若不知不动,何言总持?我们每天早晨上功课就会念《楞严咒》念阿难这段偈子,“妙湛总持不动尊”,撞钟也有这样的赞子,大家都会去了解总持不动。

  “天人不动众”,此不动是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之教言守护者,就是阿毗跋致的成就者、一生补处的成就者。所以他这个“不动”二字,弥补了我们对天人的一个认知,就是总持守护众。

  “清净智海生”——这个言词不需要解释,后面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清晰的交待。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

  大众功德。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他为什么这样发心?实际我们每一时刻的心也可以这样发心,也可以不这样发心。所以众生心中,念念有诸佛如来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念念有诸佛转妙*轮,念念也有诸佛趣于涅槃,这一念念从什么地方来呢?说佛本何故起此庄严?那我们做什么事情,你知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起这样的誓愿、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作为呢?不失念地去思维、观察、运用自己的道德心智呢?诸位善知识不要失心,不要失念,不要失自己的业缘,不要失于自己珍贵的当下。那这样我们就了解了其何等的庄严。

  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

  “诸根性欲”,这个言词可以劈开说:“诸根”好理解些,男女性、欲望、愿望不同,种种不同,那就好理解一些了。

  于佛智慧,若退若没,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本具如来慈悲,本具如来方便,本具如来一切功德,本具如来一切亲证真实利益,那这个“本具”是个什么?所以他在凡夫的心智虚妄业流的蒙蔽下,若退若没。

  以不等故,众不纯净。

  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讲《般舟三昧经》时,从菩萨、声闻、缘觉、长者、国王、大臣、小王、龙天、鬼神、他方菩萨,种种无量无边的有情一时杂聚,都来参加来了。尔时阿阇世率其眷属十万众赴竹林精舍,闻世尊说《般舟三昧经》,那天人都是千百万亿的来听。

  我们去竹林精舍看一看,那个园子围得太小了,想把那围墙扒掉,说这么多人往哪放?不是!诸天菩萨不需空间。何以故呢?一毛尘之中可以载负无量有情,他不需要量大量小,我们这个粗重色身才需要地方,我们一想就想扒他的围墙,为什么?太小了,我一看走一圈也不算大,大雄走了一圈不算大,我在那走一走,我说墙应该扒掉。因为一读那经典说这么多人,怎么办?由于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是粗重身,不能自在消融,不能自在安住,不能自在地居住在每一个善巧的地方。所以我们一读经典,很多人一读经典说:“哎呀,佛经都是迷信。”我说:“为什么?你给我讲讲。”你说:“那又是多少亿多少亿往哪儿装?”我说:“是,砖头里面放呗。”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但我是佛教徒不得不相信,你不相信没办法,谁让你是佛教徒了?那你要是有变化身,你不得不相信了,你不相信也得相信,因为他感知相应故,他就相信了。所以被见闻觉知性迷惑了,对不对?

  我们看到的地方就那么大一点,实际他们看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大的一点。我在那个耆闍崛山祈祷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受到那么大的震撼。我以前打七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打七的时候受过一次震撼。因为有人给我惹麻烦,造成这个法会的一些不相应的因缘。我就祈祷,说:“佛啊菩萨啊,我真没有任何的想法,只是让大家念佛,让大家于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他们这样不合适,你要是真慈悲了,菩萨得派一点来,要不然我心里就有点支撑不住了。”下午来了很多人,我认为他就是佛菩萨,也可能碰巧了。但我认为是祈祷的力量,我不是迷信,也不是说想欺骗大家,祈祷很起作用的。

  我在灵鹫山上祈祷的时候真起作用了,就看到很多很多有情,那时候再看到经典上描写那个文字我真深信不疑了,的确是深信不疑了!那么多人,太多太多人了,又不敢说,太多太多人了,那我们要是用我们这个色身、我们的心理感知来观察这个世间,那我们永远就在这一类不净的众生群里来观察这个世间。

  我们说佛教所讲五眼,讲五眼六通,什么五眼?有佛眼、有法眼、有慧眼,有天眼、有肉眼。肉眼是很简洁 的,天眼是很远视的,慧眼是通达的,法眼是清净的,佛眼是具足的。我们什么眼啊?肉眼。我不知道大家长了几个眼?那么佛教讲这五眼不是虚设的,就是真正地来告诉我们,佛、智慧者证大方便,那你证不证方便呢?我们凡夫有情可以祈祷的,我们祈祷真是不可思议,他可以使你那个心情,好比说你心特别衰弱的时候,感觉支持不了的时候,一祈祷,佛就会来安慰你,当然你要十分虔诚的。

  就象《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讲一样,说婆罗门女塑个佛像,就是称赞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她要见她母亲,就把她领到地狱里去看她母亲。你不相信那咋办?你不相信你永远都没有这个机会,你就不能见你妈妈了,那你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样的经典很多,祈祷的力量,象世尊说“阿难,你来起座,向西方阿弥陀佛要顶礼的”,阿难就整衣服合掌向西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说“世尊,我们愿意见你……”阿弥陀佛就放金色的光明,遮蔽一切其他的光明犹如墨聚,唯显阿弥陀佛大光,犹如金山。

  那你要是不信,那你就永远不要见阿弥陀佛。你说我才不信,那是迷信。凡夫的这个……我们看过远公大师请教罗什大师这段故事说:“未断欲有情,怎么能见佛呢?”罗什大师说:“善知识,是有这样说的,有人未证天眼,以佛力加持故,而得见诸佛刹土;有人是因为净欲故,而得神足方便而涉足到于他方佛国;有人因为神通方便得以天眼净能得见他方佛国。”那你说我全都不信,你慢慢来,我也不信,要一个都不信,那你就信你自己那个蒙蔽的心就对了。那你咋办?

  所以罗什大师这段文字,是十分精彩的,你要好好地看一看的。很多我们末世修法者,往往要么高推圣经,要么低就于佛法。说佛法就是这一点东西,这就坏了,完了,出大问题了,生邪慢了!因为未得谓得,少得为足,自以为是,出事情出大了。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佛法这个广大机制。

  再有人说“我们凡夫……”,我遇到一个法师跟我这样说,说“慈法师,你灭佛法”。我说我忏悔。他说你灭佛法,我说我忏悔。他说你知道般舟是谁走的?我说:“我知道,是智者、圣者、善巧者、善根成熟者。”他说:“知道你还破灭佛法?一般人怎么能走般舟?”我说:“经典上写的,对不起,我眼花了。”但经典真那样写,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闻此法不行者,是为什么……”那说了很多。我说是骂你的还是骂我的?你骂我,佛骂你。我这个话不好听。

  所以我们要依止经典来学佛,不依止经典学佛就像世尊说,末世恶有情说,此经非佛说,是什么人所制……哎呀,我们要不依经典来施教,不依经典来修法,不依经典来交流,我们一张嘴就出问题。我们看这个见佛三昧的真实功德、诸佛悉皆现前的真实功德,说三昧外加故,佛力也好,行法…

《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