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集
原文: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讲解(6月17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净土教言,我们通过昙鸾法师不断的提示,渐渐的我们就会在念佛的受用机制中有一个亲切的感受。昨天把上首功德成就这段文字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今天接着学习下面的文字。
7、庄严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主功德,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杂缘炽盛,生活在一个杂缘炽盛的世间。这个主所守护的法则、清晰的心智,往往就会有很多混乱的困扰、不相应的困扰,所以主次不分,宾主不分,那么就会产生所谓的种种对待、不相应的机制,令众生烦恼业习炽盛,苦难轮回迷茫炽盛,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堪忍界由这些炽盛造就出来,映现出来。那么这个为了折服我们所谓的杂乱的心智,令它有所皈依,来提示有情,来敬仰佛陀世尊。
主功德。一般我们说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很快就会念诵过去。但是心智的依从与法则的守护是不是依止三宝呢?依止佛法僧呢?这个主能不能令我们的心智清晰明了呢?每个现前的善知识就会审观自己所行。
我们来以他的文字来趣入这个法则。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
他举例子,实际还是释迦牟尼佛的例子,昙鸾法师举这例子就是我们能感知得到,能观察得到。
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
我们知道“十四难答”是无始以来留下的十四悬案,这悬案是印度哲学、外道搞哲学、搞外道知见所留下来的悬案,就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它就是十四个对待法则中,就象我们中国人以前考虑比较多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实际这类问题实是愚者所设置、虚妄对待所设置、有无断灭二种边见所设置,这二种边见的设置永远是一种矛盾的设置,就是矛盾,它自身制造一个矛盾,无需解答,因为这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那么十四难,佛是止答的,是不回答这问题的。有比丘因为不尊重故,说你不回答这些问题,我就不跟你学,我就找其他人学去。
今天我遇到她们女众提问题,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了,就是哪个佛先成佛?跟这十四题是类似的,一般这都是因为边见所立。
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
这个十四难问,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是走不出十四难问,就是是非百句中,那你是接触不了佛法的真正的教言与正见的。现在许多出家的师父、居士还都在这个是非百句中徘徊,十四难缘中缠缚自己。所以我们说法无自性的这个正见、空无相无我无常的这个正见若不能清晰地抉择,就永远在这个知见的困惑中不能走出,那当然会制造新的轮回难缘、轮回的业、业处。
居迦离谤舍利弗。居迦离是一个善相者,他很善于观察人的,象我们中国的看相的一样,在家就很善相,善于观相,就知道这个人能活多久,有多大的寿命,有什么样的果报,有什么样的疾病,他基本能看得出这个人形象说话声音能做什么事情了。这个故事讲不讲呢?提一下吧。大概舍利弗与目犍连有一次托钵行化的时间,走到一个旷野之中,旷野中有砖窑,印度人在两三千年前就用砖用得十分普遍的,就这红砖,印度人用红砖量那么大,他们所挖掘现在象舍卫国什么的很多圣地都是红砖,就我们现在用的红砖,不过打了一个什么符号的什么的红砖。有一个砖窑,他们就去休息,舍利弗与目犍连就次第去休息了。居迦离他因为他善观,他经常会受到舍利弗的“呵”,因为比丘不应与人看相,经常有人去问他,说你给我看看相吧,给我看看什么的,他经常去给人去答这些东西,舍利弗就“呵”,他记恨在心,他总想伺机找舍利弗的毛病,说我找到你的毛病再说你,再来给你一个好看什么的。
第二天早晨起来,舍利弗跟目犍连出来了,从这个窑里出来,居迦离就看他们的相貌,说,好!可找到什么了,然后又看到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们走了以后,从这个窑里又走出一个女人。他就给世尊说:我亲眼所见,舍利弗、目犍连如何如何不净……。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因为它这个窑是一个套窑,象我们以前内地也有那样的窑。好比一圈都是窑,很多一个一个的地方可以这样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就是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但他们出来的地方是一个。他就给世尊告这个状,说他们行不净,与女人做不净行啊什么的,来诽谤这个舍利弗。世尊说:止。居迦离说我亲眼所见,他用相术,他用他眼见的东西,他就认为他们有这个机制,有这个因缘。世尊就止他,说舍利弗是净欲者,梵行已立者,汝不可谤此。世尊三次止都止不住他,最后他还是说这个话,说这话就最后身体溃烂,堕入地狱。所谓“三语不受”就这么个故事,当然故事内容很细,细节很多。
以前我听过、看这个故事的时间,就是律藏有这个故事,受很大的震动。它就是涉足一些故事情节,这举的这个例子。
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
当时释迦牟尼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九十六种外道,许多外道,有的外道是真心来随释迦牟尼佛学佛,也有外道依附于衣食,也有伺释迦佛短者,就是伺求看看他有什么短处,我来制造障缘。所以世尊要求出家人要是外道出家,必须四月观察,年满二十当予授比丘戒,不满二十的不许授比丘戒。要是外道年满二十,不可急于授戒,当四月所观察,看此人是否发心正确,是否于佛法爱乐,是否真正是欲入佛法中。这个外道依附,伺求佛短,那么就会此身堕入地狱受无量苦恼逼迫。所以说过去出家寺庙,都要求有一个观察期,这么个说法来源。
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
好比说饥灾——饥馑啊,给世尊制造很多留难,这个留难,饥馑可能是最大的留难了,就是令这一带,世尊到的地方,就叫这一带人没有收成,让僧团没有衣食可得,这是最大的难缘了。世尊的福德在法界中最为尊贵,为什么天魔能来给他作诸留难?这实在是世尊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言的圆满机制的一个负面鼓励,负面的一个反衬。正因为违缘中,世尊常以种种现缘令众生知因知果,知出因果法,就是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转化机制,要不然他就没有一个真正圆满的教言,有在逆缘中的教言,所以释迦佛的教言在这个娑婆世界人类群体中基本上实践的是逆缘施教。
何以故?他所行的善法,超出三界,三界众生只能诋毁与疑虑,所以多是逆缘。因为象我们这个三界有情,在善法荡涤已尽之时,诸佛如来是无以施教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以五百大愿在此娑婆世界,在种种留难之中度化众生,这正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极其珍贵稀有、难得难闻的一个圣因。
象我们现在闻到释迦佛的遗教,就是释迦佛遗福、遗威德于我等,释迦佛未有取灭。象世尊在取灭的(时候)善说经教,善知戒法,留种种经典、真言、形象与末世福薄有情,令其得遇而得度脱。象我们福薄啊,所以不能亲见世尊。那你说我现在我不认为是福薄,我念阿弥陀佛,我要见彼佛,我要亲见彼佛闻法,亲见彼佛闻法是善根成熟之类有情。象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有情还是数数见佛的,要不然我们数见恶缘。所以现在大家在殿堂中,见佛遗像也是见佛,但若是见应化佛、报身佛、法身佛,得以闻法,得以受教,得以授记,那是最重要的。见佛闻法是我等学佛的愿望。
昨天提示说,希望大家看看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的一段文字,要是有时间真是下去看一看。那段文字对我们现世中见佛闻法的教言,对般舟行法的次第有一个彻底透视的很完善的提示,让你修法有所遵从。
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