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集
原文: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闇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剩下的文字不太多了。那么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净土这个法则,为什么要有这种法则的建立,这个时代的因缘的感召,慢慢地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我们学习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他突出的一点就是告诉我们:末法时代、无佛时代,求阿毗跋致若是以难行道者——象净土法门作判的难行道——就是圣道门,那么是十分不易成就;那么依净土门——易行门,犹如顺水乘舟,一日千里,佛力住持故,令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昙鸾法师这样一个教导的主要思想,来给我们提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实质的内容,以建立净土一法的机制,让我们来随顺、学习、实践、修行乃至成就这样的往生的现前利益,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不退转,现前安住。
昨天我们把阿弥陀佛不虚作住持功德这段文字作了一个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二十九种庄严的后四种庄严,也就是所谓的菩萨四种正修行,它的名字一般我们称为菩萨四种庄严功德。
好,我们来读文字。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道,岂足云满?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闇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这段文字来提示,承前启后的提示为何在赞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之后,又来启发菩萨庄严功德?那有人会有这样细微的疑惑,赞佛功德何以不圆满,又来称赞菩萨功德?只因此菩萨四种功德皆是为引发我们正修行路,来使我们现前修行佛法有一个正确的法则,或者说用功的方法。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直接在我们生起疑处、当疑处就来解决这个疑,因为我们自身来生这个疑难,那就会产生难缘,昙鸾法师处处站在我们这个角度,细微的疑惑一个个给我们消除。我们来追随他的文字,看看他怎么来提示。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
这实在是来替我们设置一个问。因为凡夫心理就是贪嗔痴慢疑。疑心,在我们这个时代,疑心机制是最为纯熟的,就说每个人的疑心都很重,他善于生疑。那么在这个地方疑而不舍,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能解决疑,就把这个疑根一除,人得方便,所以说疑倒不怕,主要是不要轻易把它成为事实,也不要轻易的一带而过,要正确地解决它,那正是修法的机制。
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
就是说他作个比喻是一样的,拿我们中国的尧舜之治(来比喻)。
于翼赞道,岂足云满?
有君有臣,中国人讲君臣之法。在开始学《往生论》之前我们提示了说观一切法有总相、别相,那么有主有次,这个主次问题。“于翼赞道,岂足云满?”
亦如薪积小,则火不大。
这是一个比喻罢了。过去中国人有句俗话、俚语:“众人添柴火焰高”之类说。
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
就象弥勒菩萨于我们阎浮提次补佛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舍兜率,降王宫,以示现八相成道,度化有情。
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菩萨亦复如是。在我们中国早期佛教中,大家愿生兜率天,兜率内院学佛者甚多甚广的。从唐朝以后,纯熟于善导大师提倡阿弥陀佛这种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国土的教言,它得到广泛普及的传播,就是往生西方净土。因为认取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与阿弥陀佛这种广大究竟、十方诸佛所赞许的机制,但此诸菩萨亦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但是末世众生心智徘徊,多有择取不定。来礼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以令众生疑惑心智得以随顺、抉择,若不然总是有对待心理,所以不能生起往生的决定。
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
这个比喻很简单,象我们现在的世人,少作为多,少知为足,稍做一点事情就容易自满、自大,做一点什么事情就容易自以为是。菩萨旷劫以来行诸善法、行诸功德,无厌无倦,以利世间故,以此因缘出生一切诸佛菩萨圣威德故,所以养育了他们的福德因缘,感恩守护。凡夫有情多有厌倦,好比说做个什么事情,十天八天就厌倦了,图一个新鲜,图一个感知,图一个回报,而不知作福德之本身即是福报,做事情之本身就是福报的,于此无碍本身就是福慧具足,成熟善根。所以我们往往现在看到世间的有情,不管学佛不学佛做事情,容易急于回馈,而不求做事情之过程,丢失了真正的做事情的福德机制。我们看下面举的释迦佛这段例子。
无止足情。
释尊维针
亦如释迦牟尼如来。
这经典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闻一目闇比丘吁言:
就自己喊:“哎,谁爱功德?”世尊在世的时间,在寺庙里门窗破有修门窗的,地不净有扫地的,路不好走有修路的,有病比丘大家厌倦,他就去替病比丘洗衣、净房,就是把房间卫生打扫打扫,这个维针是其中之一罢了。我们要是读读经典可以看到世尊处处是如此地爱护细微功德,于一切福德因缘是绝不会丢弃的。现在我们学佛者、世间人往往就对现前、手下、当下所缘之机往往不尊重,不细致地守护它,甚至去破坏、伤害现前的福德机制,攀图所谓的高尚名声、虚假的回馈,而不知当下的每个事情的做好,就是福德因缘的真正的正因,丢失现前的胜缘,丢失现前的圆满心智。所以世尊真是我们一个最高尚圆满的导师来激励我们对法则的认识。
“谁爱功德,为我维针?”
过去出家人缝袈裟的维针,就是穿针线,因为那个针鼻子很细,纤维穿过去,维针。
尔时如来从禅定起。
正在打坐,禅定起。
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
我们来想一想,世尊是具一切智者,无量劫以来成就一切善巧,十名号具足,功德威神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一切善巧,圆具圆成,他缺什么功德呢?彻底彰显法性与生命一体,无亏无欠,不失任何时机地饶益有情!那这个地方不失任何时机地来做福德因缘。那我们看现在人能不能做到不失时机地爱护自己的机制呢?要是得过且过者,你就会丧失自己的福德因缘。我们看他怎么来谈论这个事情
“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
你怎么还做功德呢?我们往往就会有这种心理,认为自己做了很多了,就是油壶子倒了要不要扶?为道业油壶子倒了不扶也行。现在在寺庙里,很容易形成这种浪费,对三宝物这种爱护不够细心,使很多常住物无益的损坏,无益的丢失,那是不应该的。我们用于道业都是要得的,用于正常的使用都是有意义的,无力的减损……像世尊这样细微的事情,都能来做,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于一句南无佛,对于一个事情,对于一个诵经,对于一个礼拜,是不是能认真如实的不失时机地来完成它?这肯定是一个…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