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

  第叁十一集

  原文: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阙少?複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爲,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于翼贊道,豈足雲滿?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闇比丘籲言:“誰愛功德,爲我維針?”爾時如來從禅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爲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複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衆,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如《大集經》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叁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論注剩下的文字不太多了。那麼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對淨土這個法則,爲什麼要有這種法則的建立,這個時代的因緣的感召,慢慢地有一個透徹的認識。

  我們學習昙鸾法師《往生論注》,他突出的一點就是告訴我們:末法時代、無佛時代,求阿毗跋致若是以難行道者——象淨土法門作判的難行道——就是聖道門,那麼是十分不易成就;那麼依淨土門——易行門,猶如順水乘舟,一日千裏,佛力住持故,令與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昙鸾法師這樣一個教導的主要思想,來給我們提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實質的內容,以建立淨土一法的機製,讓我們來隨順、學習、實踐、修行乃至成就這樣的往生的現前利益,成就無上菩提,成就不退轉,現前安住。

  昨天我們把阿彌陀佛不虛作住持功德這段文字作了一個提示,今天我們要學習二十九種莊嚴的後四種莊嚴,也就是所謂的菩薩四種正修行,它的名字一般我們稱爲菩薩四種莊嚴功德。

  好,我們來讀文字。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阙少?複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爲,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于翼贊道,豈足雲滿?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闇比丘籲言:誰愛功德,爲我維針?爾時如來從禅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爲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複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這段文字來提示,承前啓後的提示爲何在贊阿彌陀佛八種功德莊嚴之後,又來啓發菩薩莊嚴功德?那有人會有這樣細微的疑惑,贊佛功德何以不圓滿,又來稱贊菩薩功德?只因此菩薩四種功德皆是爲引發我們正修行路,來使我們現前修行佛法有一個正確的法則,或者說用功的方法。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直接在我們生起疑處、當疑處就來解決這個疑,因爲我們自身來生這個疑難,那就會産生難緣,昙鸾法師處處站在我們這個角度,細微的疑惑一個個給我們消除。我們來追隨他的文字,看看他怎麼來提示。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阙少?

  這實在是來替我們設置一個問。因爲凡夫心理就是貪嗔癡慢疑。疑心,在我們這個時代,疑心機製是最爲純熟的,就說每個人的疑心都很重,他善于生疑。那麼在這個地方疑而不舍,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能解決疑,就把這個疑根一除,人得方便,所以說疑倒不怕,主要是不要輕易把它成爲事實,也不要輕易的一帶而過,要正確地解決它,那正是修法的機製。

  複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爲,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

  就是說他作個比喻是一樣的,拿我們中國的堯舜之治(來比喻)。

  于翼贊道,豈足雲滿?

  有君有臣,中國人講君臣之法。在開始學《往生論》之前我們提示了說觀一切法有總相、別相,那麼有主有次,這個主次問題。“于翼贊道,豈足雲滿?”

  亦如薪積小,則火不大。

  這是一個比喻罷了。過去中國人有句俗話、俚語:“衆人添柴火焰高”之類說。

  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

  就象彌勒菩薩于我們閻浮提次補佛處,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舍兜率,降王宮,以示現八相成道,度化有情。

  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

  菩薩亦複如是。在我們中國早期佛教中,大家願生兜率天,兜率內院學佛者甚多甚廣的。從唐朝以後,純熟于善導大師提倡阿彌陀佛這種往生阿彌陀佛西方國土的教言,它得到廣泛普及的傳播,就是往生西方淨土。因爲認取了阿彌陀佛的願力與阿彌陀佛這種廣大究竟、十方諸佛所贊許的機製,但此諸菩薩亦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但是末世衆生心智徘徊,多有擇取不定。來禮阿彌陀佛這個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以令衆生疑惑心智得以隨順、抉擇,若不然總是有對待心理,所以不能生起往生的決定。

  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

  這個比喻很簡單,象我們現在的世人,少作爲多,少知爲足,稍做一點事情就容易自滿、自大,做一點什麼事情就容易自以爲是。菩薩曠劫以來行諸善法、行諸功德,無厭無倦,以利世間故,以此因緣出生一切諸佛菩薩聖威德故,所以養育了他們的福德因緣,感恩守護。凡夫有情多有厭倦,好比說做個什麼事情,十天八天就厭倦了,圖一個新鮮,圖一個感知,圖一個回報,而不知作福德之本身即是福報,做事情之本身就是福報的,于此無礙本身就是福慧具足,成熟善根。所以我們往往現在看到世間的有情,不管學佛不學佛做事情,容易急于回饋,而不求做事情之過程,丟失了真正的做事情的福德機製。我們看下面舉的釋迦佛這段例子。

  無止足情。

  釋尊維針

  亦如釋迦牟尼如來

  這經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

  聞一目闇比丘籲言:

  就自己喊:“哎,誰愛功德?”世尊在世的時間,在寺廟裏門窗破有修門窗的,地不淨有掃地的,路不好走有修路的,有病比丘大家厭倦,他就去替病比丘洗衣、淨房,就是把房間衛生打掃打掃,這個維針是其中之一罷了。我們要是讀讀經典可以看到世尊處處是如此地愛護細微功德,于一切福德因緣是絕不會丟棄的。現在我們學佛者、世間人往往就對現前、手下、當下所緣之機往往不尊重,不細致地守護它,甚至去破壞、傷害現前的福德機製,攀圖所謂的高尚名聲、虛假的回饋,而不知當下的每個事情的做好,就是福德因緣的真正的正因,丟失現前的勝緣,丟失現前的圓滿心智。所以世尊真是我們一個最高尚圓滿的導師來激勵我們對法則的認識。

  誰愛功德,爲我維針?”

  過去出家人縫袈裟的維針,就是穿針線,因爲那個針鼻子很細,纖維穿過去,維針。

  爾時如來從禅定起。

  正在打坐,禅定起。

  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

  我們來想一想,世尊是具一切智者,無量劫以來成就一切善巧,十名號具足,功德威神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一切善巧,圓具圓成,他缺什麼功德呢?徹底彰顯法性與生命一體,無虧無欠,不失任何時機地饒益有情!那這個地方不失任何時機地來做福德因緣。那我們看現在人能不能做到不失時機地愛護自己的機製呢?要是得過且過者,你就會喪失自己的福德因緣。我們看他怎麼來談論這個事情

  我愛福德”。遂爲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

  你怎麼還做功德呢?我們往往就會有這種心理,認爲自己做了很多了,就是油壺子倒了要不要扶?爲道業油壺子倒了不扶也行。現在在寺廟裏,很容易形成這種浪費,對叁寶物這種愛護不夠細心,使很多常住物無益的損壞,無益的丟失,那是不應該的。我們用于道業都是要得的,用于正常的使用都是有意義的,無力的減損……像世尊這樣細微的事情,都能來做,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平時對于一句南無佛,對于一個事情,對于一個誦經,對于一個禮拜,是不是能認真如實的不失時機地來完成它?這肯定是一個…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