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P5

  ..續本文上一頁不得叁昧善巧,在業流中常出常沒,沈淪無際,身心晃動,常被無常苦難所逼迫。

  所以作爲一個學佛人,叁昧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叁昧的種類按天臺判,我感覺他們整理的《般舟文集》把天臺判叁昧說四種叁昧含納一切叁昧,就象我們聲聞法中叁種戒含括一切戒是一樣的,含括一切羯磨是一樣的。這四種叁昧到底講的是哪種叁昧?諸佛如來于一切叁昧得以自在的。像我們現在所常行的以《般舟經》所安立的常行不休息,一期爲念,立一念斷諸想之行法,當下修之行法,抉擇于心智的這樣一個修法,以叁昧力相加而親證叁昧,諸佛現前成熟善根的一個修法,就說的般舟叁昧,稱爲常行叁昧。它主要是不休息,不坐,不坐不臥不休息。

  在叁昧的修持中,我的確感覺到要是不純正就很難趣入、進趣的,但社會上就攪和到一起了。我在幾年前,幾乎上了善導大師的當,善導大師他法華叁昧,他般舟叁昧是有成就的,法華叁昧他也有很大的成就,他隨時可以坐,進入叁昧。我看在他那個《觀經四貼疏》上寫“若行法常行常坐不臥”,這口一開——有個“常坐”,我剛好走了一天多時間,我一看這兩個字,我在翻開一本書,走著走著在那喝水,看這書“常行常坐不臥”,我看到“常坐”這兩個字了,一屁股我就坐那了,這一坐一天就過去了,睜開眼睛這一天就不知道咋過去了,因爲啥?累到極處了。所以這個口一開,這個口可不敢開,我起來大呼“上當了”,本來我應該多走,這一坐就站不起來了。因爲什麼?你感覺善知識教言,對不對?這一下子就坐下去了。

  但是這個,能走能坐能拜能站。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功課,這個法華叁昧的修持,很多人還是有很大的成就的。我回想我以前見到的那些堂口的菩薩們,白天隨衆,晚上一宿一宿地拜,他們不用證法華叁昧,但他們有法華叁昧的力量,他們白天精神十分好,比一般常人都好。我開始不知道,那幾個老菩薩他們爲什麼精神都那麼好。因爲以前晚上我也是在寺院裏念佛,就盡量走動念佛不休息的。他們在那禮拜,或者念一句話拜一句,拜經或者就是念佛拜,一拜就是一宿。

  我不知道他們幹啥呢,我幹我的,他們拜他們的,後來好奇就問:“你們天天不休息,白天那麼精神,苦不苦啊?”“應該做的事情就這樣做,出家人吃了飯沒事幹,幹啥?就是拜拜佛。”他們把拜佛當成休息了,別人睡覺休息,他們拜佛休息,他休息習慣了,那就成叁昧了。我們睡覺成習慣了,就是夢想叁昧吧,誰知道是不是叁昧,有人夢中不自由,那叫昏沈地獄,誰知道?我不懂。那他們就真那樣拜,很不了起!我現在想起這幾個老菩薩我還是很感動的。他們真是就通宵拜,白天基本上都是——我想想他們基本上都是爲寺院做苦工的比較多,功課是不會缺,念佛是不會缺,常住上勞作是絕對不會缺,但晚上絕對不能睡覺,他們這樣——要我們一聽來是很勤苦的,但他們精神很好,這精神我感覺就是叁昧力量,叫法華叁昧。

  這兩個叁昧了。再一個我們稱爲常坐的“一相叁昧”。象禅堂中的這些菩薩們,提倡一相叁昧的比較多,以前六祖大師提倡這個,于一切善惡無計無較,進趣菩提,多生善巧。或者說常坐于一方,好比說對著西方,存念阿彌陀佛,不作觀想,也不作他緣,但念名號,這樣的一相一行叁昧。先入一相,得一行善巧,一相一旦成就,人就會進入一行善巧,就在時時處處得到法則了。

  最後一種叁昧,這個叁昧是常坐叁昧,這種叁昧就是“隨念叁昧”,這是最難修持的,當然要是前叁個叁昧有成就了,第四種叁昧不爲難事。就是隨念叁昧,一切時處不離當念,如實修證,不散不壞,安穩守護,這樣就是隨意叁昧,在一切時處,沒有座,也沒有站,也沒有臥,也沒有拜,不用任何形式,不失念,不失于當念,清晰了知,如實守護,這是隨意叁昧。

  這四種叁昧,天臺教判是含一切百千叁昧,就是一切叁昧不出此四類叁昧。那麼這個叁昧,他沒有提到哪個叁昧,但是表達著真正的正受之力,就是功德超常之力。我們人天機製中攝化的主要力量,我們稱爲超常之力,在于叁昧力。欲在人天中有所成就,叁昧力是第一方便力。沒有叁昧力你不要說你在人天中有所善巧,你得不到善巧的,你不可能。能令世間有情得安樂,令人天有情得安樂,得智慧,得以依怙,你沒有叁昧力,你是不能成就的。這不用說什麼,你其他的不要談。

  所以叁昧力是人天所依止,就是禅定力能攝化于人天。爲什麼攝化人天呢?要在這地方提一提。從一個正面機製說,人者多于擇取而不定,所以一生勤苦于擇取之中,就是徘徊在得失……一生徘徊不定,這就是人類的普遍之相。天呢?我們不說修羅天,只說正常的天,就說欲界天。天滿足于欲樂,放逸無度,無有絲毫之其他機緣了,就是在欲樂中,他們沒有任何其他的事,就在五欲中運用生命,沒有其他的機緣。那麼唯有禅定之力能令放逸之有情——就是天界有情得以安樂,善道熾盛。善道熾盛——世間有禅定的人,這善道就會出現莊嚴富有安穩,叁惡道減損。那我們人類中要有禅定者,會給世間帶來極大安穩之依怙,因爲擇取是很痛苦的。但是凡夫的心每一時刻幾乎都沒有停止過擇取,奔波于擇取之中、得失之中。事情可能不奔波了,但心還在奔波。你可以如實地了解了解自己的心,是不是這個樣子。若是人這種擇取的心造作停止了,得法眼淨,人心自然安住在平等清和調柔之狀態,它自然會清和平靜調柔的。

  所以我們過去出家人中,最先提倡的就是五停心的修法,說若遇沙門法得以安住,先修于五停心,對治法嘛。象過去上這個座子,要考試考試有沒有五停心的,沒有五停心不能登于講席的,這是最基礎的要求。你要來講席上,好啊,你要先在貪嗔癡慢疑這五處你有沒有對治善巧?有對治善巧了,貪嗔癡慢疑粗重煩惱生起的時候,你有恰當的對治,這個地方得到了安樂。好了,你才能去給人宣化佛法的教言。若不然自他二種煩惱一時生起,自己講著講著我不幹了,一掀我跑了怎麼辦?這個粗重煩惱要不得的。沒有耐心了,沒有慈悲心了,沒有護持法則的願望了,那粗重煩惱你是抵擋不住的。所以五停心的修持過去是很重要重要的,那麼這個叁昧他沒有講究竟是什麼。

  但我們在世間,現在像龍樹菩薩他不太提倡五停心的修持,他提倡什麼?念佛。他說一切叁昧中念佛爲叁昧之王,能成就一切叁昧善巧,這一個叁昧成就了,百千叁昧都能成就。何以故?佛爲法王故,佛爲法中尊貴故,所以有善知識著了一個寶王叁昧,就說念佛成就的功德,具足一切叁昧的功德。這個是近代人依止隨著龍樹菩薩的教言才提倡的,念佛叁昧。我們都知道近代象虛雲和尚、廣欽老和尚、來果老和尚,他們這些菩薩都是因爲念佛得叁昧的,大家都知道,但他們都是禅宗的大德。那你說這怎麼來去說他呢?

  ……

  定力有道共,就是外道、世俗人、不學佛人都可以修證的,但念佛叁昧,我們佛教談這叁昧力不是這樣子的,它具足悲智方便。單單的禅定不見得具足悲智,因爲禅定方法太多了,有很大的差異。象四禅八定人人可以修持,他不管你佛不佛,道不道,儒不儒,什麼人都可以修持。像佛教多一個漏盡定的修持,許多法則就依止無漏心智而修持的。順性修持,是佛教的百千叁昧的根本依止。要沒有這個,那我們無異于外道修持了。就是無漏心智,順性起修,無上菩提心的發起。這個要是我們認定不了,無異于外道修持。

  所以很多人在佛教中也有修持,也學這學那,但學得與外道沒有什麼差別。爲什麼?昧失了菩提心,昧失了無漏心智,昧失了利益衆生的悲智善巧;雖修種種法,還是世間沈淪之業,包括禅定。種種禅定若沒有菩提心,一樣是沈淪之業,不出叁界,沒有什麼。所以我們說“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他所依止的就是大悲大願大智。佛教一定要與外道有區別的,要沒有區別,我們在這勤苦地說佛、習佛,回頭一看還是個外道,這個絲毫不能含糊。

  我們十分慶幸地遇到了佛法,十分慶幸地遇到了有暇的人生,十分慶幸地遇到了學習佛法的機會、實踐佛法的機會,反而不知道菩提心,不知道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修行機製的差別,那你墮入外道的修持了,你就在佛法中你也不得解脫。所以佛教在無漏心智順性修持,發無上菩提心的修持,住禅定,這樣會區別于外道,所有得力之處是廣利世間的。

  這些關鍵的問題上不容含糊,不容我們含糊,一旦含糊就會與佛法失之交臂,你看起來是在學佛,但你後面的因果報應來了還都是外道之果報,或者世俗之果報。

  所以古來以久的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做抉擇說——不明自心,修法無益,這個自心是究竟心智守護。在淨土一法來說,不發無上菩提心,你修法是無益的,念佛是不相應的。果地覺爲因地心,這個果地覺就是無上菩提心,究竟菩提所守護,而得不退轉,一生不退轉。你要不發無上菩提心,不隨順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清淨圓滿的回施,你一生得不退,你這是自欺的話,你自己都不會相信。但要是與無上菩提心作觀察與隨順,得不退轉,你是深信不疑的,你是沒法懷疑。因爲無上菩提心中,無有進退,無有成敗,無有來去,光耀世間。

  那我們在這個機製上一旦有所相應,有所契合,有所歸入,有所不動之刹那的啓開與運用,那麼這個是沒有什麼疑慮的。因爲貪嗔癡慢疑邪見這一切粗重一時散壞,無以覆收,你收拾都收拾不起來。

  (有人問……)

  要是強說是有相似的東西,要是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順應法性說、周遍說、真實說,要是強說不同,強說同也是可以的。但是說不同,我們比較方便把佛法從外道知見中區分出來,比較方便,有意義。好比說他是隨菩提心而修法的,修種種禅定,這是佛法的修行者;要是說不隨菩提心修種種禅定,種種次第的禅定,那就是所謂的外道。要是把它兩…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