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二集
原文: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爲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爲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爲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衆。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于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衆,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論注的解釋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昙鸾法師這段文字,主要是兩卷文字,他所提示的淨土法門的中心思想,絕對離不開我們現前這一念——一念的運用與認知。因爲無始以來一切凡夫有情在妄念中輪轉,念念不能覺知,所以繁衍出過、現、未來叁世,就把這一念延續出來叁世。那我們真正能了解這一念,無盡刹土皆由此一念生起,顯現出諸佛刹土、菩薩刹土、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絕對不離現前一念。那我們學習佛法就有一個方便,或者說認識人生,學習佛法,斷除煩惱,運用智慧慈悲都有一個很清晰的下手方便,就所謂的現前這一念。
這一念我們人人可以感知,可以觀察,可以運用,可以了知。就是說若于一個法則有一個入手方便,那我們與出生死斷煩惱就有一個很好的機製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要不然我們學千條理論、萬條法則終是不相幹,說得起用不上,那學習就變得無有意義了。學習佛法一定要真實起來,要能運用得上。
我們昨天把“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這一段菩薩的住持功德第一種修持的善巧給我們作了一個學習與提示。因爲八種佛的功德我們已經學過,四種菩薩正修行給我們作一個實踐佛法的教化。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2、同時利生德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爲差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爲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爲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菩薩四種功德受用,他提示的第二種修持與受用的守護。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
我們世間有情就有叁個法則是必須染汙的,所以是爲有情類。善,或善或惡,不善他必然就會落到惡,善惡皆不可得,他就會落到無記。那麼這叁個法則是衆生所取染。不取染這叁分他就感覺無以依從,就是不知道怎麼來安排自己的心念、心智。所以在凡夫心智中,垢障——這種叁業的垢障是必然的。那菩薩已盡于見思二惑,或者已伏見思二惑,得賢聖方便,因爲順性故,而得法益的安住。或者說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無染無垢,于善惡無記一時逾越。若是以凡夫業,善惡無記,無以逃離,所以是爲垢染;那麼以佛陀清淨圓滿的果德的成就,順性安立故,所以說無垢的自性一時坦露。
那麼莊嚴光者,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無垢的心智一旦坦露出來,善惡無記的業相蒙蔽一時就蕩除,就會放出莊嚴之光,也就是具足種種法味,具足種種法的善巧,以自他二利。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修持,在無垢處的修持,凡夫的機製就比較少一些,說功夫、說高低、說善惡、論凡聖,垢染難除。
“無垢莊嚴光”是來徹底顯現我們能隨順阿彌陀佛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來彰顯自已的生命的延續機製,在我們現前的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的延續過程中,來運用這樣的順性法則,也就是念佛,也就是憶佛,也就是隨順佛的果地覺爲現前因地心。菩薩若不如是修行,欲成辦無上菩提,絕無正因。
我們知道世間所現法,從俗谛說,因果相,皆仗因果現,法不孤起故;要從真如門中說,不離此說。這在生滅門中就是順應俗谛來說,必須有一個緣起緣滅。那麼“無垢莊嚴光”是阿彌陀佛無礙淨光,普照法界,得遇有情,垢障消除,心智柔軟。所以《無量壽經》那一段文字就這樣提示的——阿彌陀佛光明照觸之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叁垢消除。這個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之垢,就是我們的煩惱障,我們的所知障塵垢,我們的善惡無記對待的塵垢。在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照射下,身心柔軟,一時彙入法性,所以叁垢消除。自性之光,自然得以延續,得以照耀世間。
我們若不依這個欲來得見自性之暢明,實在是在這個末世多有阻礙。所以這四句一開章就給我們提示“無垢莊嚴光”。凡夫心智中,種種垢障其本質與諸佛本質莊嚴用有別,實無別。所以一切凡夫有情若無擇取,但知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令其本質一時相應,無增無減,真實抉擇。像我們在學佛中自性抉擇若沒有徹底,沒有真正地休息下來,這個造作對待、疑惑還在蒙蔽我們之時,這個垢障是必然的,令衆生心智在這種愚癡蒙昧中不能放大光明。這段文字提示是來讓我們透視阿彌陀佛清淨報德的給予。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
我們看看我們這一念,每一念每一時刻,平時所維系的是不是業習的蕩漾、無明的逼迫、業力的侵蝕?若是這樣,我們這一念,我們這現前一時,就不能得到這種普照的善巧、周遍的善巧。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來提示我們在每一個當念、每一個當下、每一個時節因緣,不錯時機地得見諸佛,得見諸相無相,無染無著。
“普照諸佛會”,何一塵刹不是佛會?就像佛在經典上舉例子是一樣的,讓菩薩去找一找,看山河大地所有草木有沒有不含藥性的,那麼他們找來找去、品嘗來品嘗去,味味皆是藥。那麼我們心智純淨之時,順法性觀世間之時,何處不是佛會?何處無佛安立?何處不是佛之莊嚴?
古人講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那我們真正順應這個自性之光明,遠離善惡無記之塵垢,煩惱障、所知障的蒙蔽,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傷害,“普照諸佛會”正是我們的正修行,也是守護的法則。
利益諸群生。
象我們在這世間,作爲一個普通的學佛者,或者說沒有遇到佛法的有情,皆沈浸在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習、煩惱、無明、無明業流中,是無力覺醒的。可能大家都有體會。要不得遇佛法,我們正思維的機會都沒有,觀察的機會,怎麼來觀察世間呢?若是用雜亂的心、變異的心、無常的心、染汙的心去觀察這個世間,思維這個世間,那得到的還是染汙、顛倒、無常,乃至流變,還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我們遇到佛法有一個法則,象遇到淨土法門,在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對佛陀的教言與回施有一個隨順滿足的機會,那麼就會遠離造作,遠離煩惱的執著,有這樣的一個法則,有這樣一個聖勝緣。那這樣的機會必然會有自利利他的殊勝功德,在世間作爲一個學佛人,不侵害他人,那就有利他人之機了。世間人莫不相互侵害,世間之生命莫不是強食弱肉,相互欺淩的。
我們都看過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出城看到耕地的時間,看到蟲子被鳥吃掉,鳥被獵人打掉,就傷感生命之無奈和生命之逼迫。那我們生活的周邊環境亦複如是。若不得遇佛法,自利尚不可思維,怎麼有利人之心?我們自我的安全、自我的消除煩惱的方法都沒有,你怎麼能去利益有情?所以我們在這個四谛緣起中可以看得到,若順應佛陀的教言,那麼自性之光明必然有延續的成熟的機會。那麼在一切時處必然能照見一切時處莫不是佛法最勝因、最勝緣、最勝之時、最勝之機,普利不失時機,利益十方有情。
那我們念佛,你要說這個法則我是認識不清楚的,那我們時時刻刻可以用念佛來不失時機地普利有情,照耀十方。我們前面講過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垢的光明名號,就是莊嚴的光明名號,我們在稱念之時,念念普利十方。所以一般在經典上有這樣的記載說: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阿彌陀佛就教導他說:“念我名,莫有間斷。”佛的名、如來名,名號本身無有間斷故。若抉擇阿彌陀佛的名號本無間斷,那就是順應法性,了曉覺知,塵垢消除,對待的塵垢一時消除。所以顯加冥加,皆得自在。那你就會休息下來,在我們這個很煩惱的對待心智、善惡心智中一時得到了清涼與休息。
一旦人舍棄了這種對待的、取舍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善惡對待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凡聖的自我逼迫與對他人的逼迫,你的心就會休息下來,那個垢障就會消除。在無意識消除中,它自性之光自然就坦露出來,所以這就會莊嚴世間,利益有情。我們的自性之光,每一個有情的自性,如佛一樣具足圓滿,若不蒙蔽之時…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