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集
原文: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解释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昙鸾法师这段文字,主要是两卷文字,他所提示的净土法门的中心思想,绝对离不开我们现前这一念——一念的运用与认知。因为无始以来一切凡夫有情在妄念中轮转,念念不能觉知,所以繁衍出过、现、未来三世,就把这一念延续出来三世。那我们真正能了解这一念,无尽刹土皆由此一念生起,显现出诸佛刹土、菩萨刹土、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绝对不离现前一念。那我们学习佛法就有一个方便,或者说认识人生,学习佛法,断除烦恼,运用智慧慈悲都有一个很清晰的下手方便,就所谓的现前这一念。
这一念我们人人可以感知,可以观察,可以运用,可以了知。就是说若于一个法则有一个入手方便,那我们与出生死断烦恼就有一个很好的机制了,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要不然我们学千条理论、万条法则终是不相干,说得起用不上,那学习就变得无有意义了。学习佛法一定要真实起来,要能运用得上。
我们昨天把“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这一段菩萨的住持功德第一种修持的善巧给我们作了一个学习与提示。因为八种佛的功德我们已经学过,四种菩萨正修行给我们作一个实践佛法的教化。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2、同时利生德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菩萨四种功德受用,他提示的第二种修持与受用的守护。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我们世间有情就有三个法则是必须染污的,所以是为有情类。善,或善或恶,不善他必然就会落到恶,善恶皆不可得,他就会落到无记。那么这三个法则是众生所取染。不取染这三分他就感觉无以依从,就是不知道怎么来安排自己的心念、心智。所以在凡夫心智中,垢障——这种三业的垢障是必然的。那菩萨已尽于见思二惑,或者已伏见思二惑,得贤圣方便,因为顺性故,而得法益的安住。或者说随顺阿弥陀佛的报德,无染无垢,于善恶无记一时逾越。若是以凡夫业,善恶无记,无以逃离,所以是为垢染;那么以佛陀清净圆满的果德的成就,顺性安立故,所以说无垢的自性一时坦露。
那么庄严光者,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无垢的心智一旦坦露出来,善恶无记的业相蒙蔽一时就荡除,就会放出庄严之光,也就是具足种种法味,具足种种法的善巧,以自他二利。象我们这个时代的修持,在无垢处的修持,凡夫的机制就比较少一些,说功夫、说高低、说善恶、论凡圣,垢染难除。
“无垢庄严光”是来彻底显现我们能随顺阿弥陀佛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彰显自已的生命的延续机制,在我们现前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延续过程中,来运用这样的顺性法则,也就是念佛,也就是忆佛,也就是随顺佛的果地觉为现前因地心。菩萨若不如是修行,欲成办无上菩提,绝无正因。
我们知道世间所现法,从俗谛说,因果相,皆仗因果现,法不孤起故;要从真如门中说,不离此说。这在生灭门中就是顺应俗谛来说,必须有一个缘起缘灭。那么“无垢庄严光”是阿弥陀佛无碍净光,普照法界,得遇有情,垢障消除,心智柔软。所以《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就这样提示的——阿弥陀佛光明照触之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这个垢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之垢,就是我们的烦恼障,我们的所知障尘垢,我们的善恶无记对待的尘垢。在阿弥陀佛无碍的光明照射下,身心柔软,一时汇入法性,所以三垢消除。自性之光,自然得以延续,得以照耀世间。
我们若不依这个欲来得见自性之畅明,实在是在这个末世多有阻碍。所以这四句一开章就给我们提示“无垢庄严光”。凡夫心智中,种种垢障其本质与诸佛本质庄严用有别,实无别。所以一切凡夫有情若无择取,但知随顺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令其本质一时相应,无增无减,真实抉择。像我们在学佛中自性抉择若没有彻底,没有真正地休息下来,这个造作对待、疑惑还在蒙蔽我们之时,这个垢障是必然的,令众生心智在这种愚痴蒙昧中不能放大光明。这段文字提示是来让我们透视阿弥陀佛清净报德的给予。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
我们看看我们这一念,每一念每一时刻,平时所维系的是不是业习的荡漾、无明的逼迫、业力的侵蚀?若是这样,我们这一念,我们这现前一时,就不能得到这种普照的善巧、周遍的善巧。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来提示我们在每一个当念、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节因缘,不错时机地得见诸佛,得见诸相无相,无染无著。
“普照诸佛会”,何一尘刹不是佛会?就像佛在经典上举例子是一样的,让菩萨去找一找,看山河大地所有草木有没有不含药性的,那么他们找来找去、品尝来品尝去,味味皆是药。那么我们心智纯净之时,顺法性观世间之时,何处不是佛会?何处无佛安立?何处不是佛之庄严?
古人讲山河大地皆是法王身,那我们真正顺应这个自性之光明,远离善恶无记之尘垢,烦恼障、所知障的蒙蔽,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伤害,“普照诸佛会”正是我们的正修行,也是守护的法则。
利益诸群生。
象我们在这世间,作为一个普通的学佛者,或者说没有遇到佛法的有情,皆沉浸在我们无始以来的业习、烦恼、无明、无明业流中,是无力觉醒的。可能大家都有体会。要不得遇佛法,我们正思维的机会都没有,观察的机会,怎么来观察世间呢?若是用杂乱的心、变异的心、无常的心、染污的心去观察这个世间,思维这个世间,那得到的还是染污、颠倒、无常,乃至流变,还是苦不堪言的。
所以我们遇到佛法有一个法则,象遇到净土法门,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对佛陀的教言与回施有一个随顺满足的机会,那么就会远离造作,远离烦恼的执着,有这样的一个法则,有这样一个圣胜缘。那这样的机会必然会有自利利他的殊胜功德,在世间作为一个学佛人,不侵害他人,那就有利他人之机了。世间人莫不相互侵害,世间之生命莫不是强食弱肉,相互欺凌的。
我们都看过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看到释迦牟尼佛出城看到耕地的时间,看到虫子被鸟吃掉,鸟被猎人打掉,就伤感生命之无奈和生命之逼迫。那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亦复如是。若不得遇佛法,自利尚不可思维,怎么有利人之心?我们自我的安全、自我的消除烦恼的方法都没有,你怎么能去利益有情?所以我们在这个四谛缘起中可以看得到,若顺应佛陀的教言,那么自性之光明必然有延续的成熟的机会。那么在一切时处必然能照见一切时处莫不是佛法最胜因、最胜缘、最胜之时、最胜之机,普利不失时机,利益十方有情。
那我们念佛,你要说这个法则我是认识不清楚的,那我们时时刻刻可以用念佛来不失时机地普利有情,照耀十方。我们前面讲过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无垢的光明名号,就是庄严的光明名号,我们在称念之时,念念普利十方。所以一般在经典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阿弥陀佛就教导他说:“念我名,莫有间断。”佛的名、如来名,名号本身无有间断故。若抉择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无间断,那就是顺应法性,了晓觉知,尘垢消除,对待的尘垢一时消除。所以显加冥加,皆得自在。那你就会休息下来,在我们这个很烦恼的对待心智、善恶心智中一时得到了清凉与休息。
一旦人舍弃了这种对待的、取舍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善恶对待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凡圣的自我逼迫与对他人的逼迫,你的心就会休息下来,那个垢障就会消除。在无意识消除中,它自性之光自然就坦露出来,所以这就会庄严世间,利益有情。我们的自性之光,每一个有情的自性,如佛一样具足圆满,若不蒙蔽之时…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