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学佛就变得十分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来替我们设问。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

  《华严经》那四句偈子也是不动而至,“恒常坐此菩提座,随机感应弥不周,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恒常坐此菩提座,坐在哪个菩提座?就是不动而至,这个诸佛世尊都是做得到的。象读《大般涅槃经》举这样的故事很多,在经典上很多这样的故事,世尊都是不动法座分身无数,这个分身实在是应众生需求,就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样的,月实未到水中,水中也实未生月,但因为水故所映现,无来无去自然映现故,所以心智净,自然映现。那么这个是不动而至,那么这个地方怎么来讲呢?

  或容有前后。

  身子不动,各各地方示现可以容于前后,他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无前后?

  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

  这是昙鸾法师立了一个判断的言说,最主要是为了除疑,实在是无言说中立了一个言说,但为治病而设的药方,设的种种味药,实无一药可得。要不然你要执着这个药,你认为这个药好,那个药坏,这个话对,那个话错,那你就会背上一个很负重的东西,就是法执。那么这个地方来除我们心中之疑。

  亦是成上不动义

  那么无前无后也不是不动义吗?他是设置的一个说法。

  若不一时,则是往来。

  我感觉昙鸾法师耐心好,为了消除我们无义之疑,令我们心中得以泯平这种概念,泯平我们心中这种疑虑的概念而设立的言语。“则是往来。”

  若有往来,则非不动。

  所以这个地方说有往来之语。“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普照有往来之意,非是不动。为了和上一句有一个互补性。

  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

  那么“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所以这个地方无往无来是不动义,这个地方来来往往是一时义,他把它强制拆开了,这样子来说,“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

  须观一时。

  那么这“一时”是正印说了,一时又回归到不动不摇处,来互补说。那么佛法是无生无灭的,无前无后的。我们读《观经》中说,世尊在耆阇崛山没,在王宫出。那你说这个地方又说无出无没的,是什么个说法?实际善知识诸佛说法处处为了泯除众生的对待心智,凡夫心中此处要出,彼处一定会没的,要不然他不能接受。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是用此出彼没,我们一定不能安住法性,一定于周遍心智中不能安乐,就会产生所谓的“此处没、彼处出”的这种分别对待取舍不周遍的心智,那么就会产生心智障碍。

  为了消除这种不周遍的障碍,给我们设立了消除此没彼出的心理障碍。实际出入法则无外乎是泯平众生的疑虑,消除众生的疑虑,令众生生起无上信心。所以经典的翻译方式,以前我读到《观无量寿经》,我就有疑惑了,佛在许多大乘经典上,分明讲佛无来去,不动法座,光照十方,犹如缔网珠相互映射,一珠现物,珠珠皆现,何有来往呢?对不对?后来再看他一些注解上,这是翻译经典的一个善巧罢了,以令众生——来往众生得以安慰。所以为了安慰韦提夫人,就是灵鹫山没,现于王宫。

  我们这回去印度的时间,去看望阿阇世七重牢狱禁他父亲的地方,我们去看了看,因为现在这些遗迹都很荒废了,他把他父亲关到七重阁中,七重狱中,就想把他弑死,就那一个概念。那么佛不来去,不放光照耀,他怎么能生起法喜?所以佛——那上面就翻译说“灵鹫山没,王宫出”。这样的文字是没有矛盾的,目的就是一个。

  行,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3、无余利生德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这是第三种菩萨功德,进趣心智,就是所谓的菩萨无分别心,供养修持,与上面“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是相续的修持法则,前面是利益诸群生,这个来供养诸佛。

  雨天乐华衣,读雨(三声)不太合适,读雨(四声)就是普降普供,这个汉字有这么个说法,以前我们读雨(三声)有个菩萨提出来,说应该读雨(四声)合适,我们后来查一查读雨(四声)还是合适。雨天乐华衣,雨(四声)是动词,雨(三声)是名词。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那么这从事相上来说,还是给我们依止着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与天人的生活习惯。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已经习惯了男耕女织,我们中国人这个习惯是,我们的衣服都是织来的,一个线一个线纺织出来的,我们都是知道的,现在虽然是工业化的纺织,还是纺织的。但是在天人,在北俱卢洲,这个衣是天然的,因为他们的色身跟我们的色身所需不一样,他们是细微的这种业报相,福德是具的,树挂天衣,需要什么衣服,摘一件就可以了。那我们中国人说这不是懒惰吗?那不是的,是果报差异。我们举个例子,象一个富有家庭的孩子,他父母就会给他买很多衣服,他可以很随心地穿这样的衣服、那样的衣服、这样的颜色、那样的颜色。但很贫瘠的人他就没有这样的机制,他要一件衣服就费很大的心思、业缘,那这是业报差别。并不是说有没有这样的事情,那不能这样谈。

  “雨天乐华衣”,是印度人有这种风俗习惯,希望把衣铺到地上,来让尊贵的贤者、圣者踏过去,然后自己再用的时候感觉到受到加持,结一个圣缘。现在我们到藏地还可以看得到,南传也可以看得到。我第一次到南传看到他们把芭蕉叶剪下来,一铺一铺的。我说他们干什么?把芭蕉叶剪剪剪,一个人扛一个大芭蕉叶,在那铺路,他们说不能让尊者的脚踏地。最早在版纳,第一个僧团来的时候,村民就把布匹——一个人扛一卷布,他们人走到哪,就把这布铺到哪,象我们现在铺地毯是一样的,他们就有这种习惯。我们中国人这个习惯的确是看不到,就是历史记载也看不到。

  “妙香等供养”,妙香——我们这个地方有什么香?檀香、沉香。这个香是用物质所设的香,实际用道德来说,戒香、功德香、禅定香、善巧香、智慧香都是普熏普供的香,我们一般称为戒香,这个是很好理解的。“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菩萨应守护此心智,若于供养中有普供养之意、周遍供养之意。象大家每天唱“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就是普供养,普供养的心智。我们起这个赞子就是这样子的,“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每一个都是普同供养的心智。在大乘教言中,普供养是我们正修行的心智。若偏于供养,好比说我供养哪一个人、哪一个僧团、哪一个道场,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供养。所以普同供养是我们学佛的平等心的最好的熏修。

  昨天有一个菩萨问我说,真想跟我学一学药师法门,这个菩萨说以前想修药师法门,我说:“我不会啊。”他说:那我就去找吴立民老居士学去。我说:那你就去学吧,很好啊。他说这个药师法真好啊。我说:“药师法好坏没有重要,最主要有一点,平等饶益众生心,就是药师法的整个教言机制,你要掌握了。”平等饶益众生,就是药师佛的心、药师佛的愿,普同利益世间,平等心饶益有情。你看他贯串始终就是远离爱憎,平等饶益,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不过他回施的法则很细腻。但我们有没有平等心呢?我们有没有普同供养佛的心呢?

  前面是“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那是平等利益众生的心,那就是药师琉璃光影畅表里,普照十方,一切平等给予。那这个地方是供养诸佛的平等心,无有分别心。所以佛在经典上讲:别供养五百罗汉僧、菩萨僧,不如次第一凡夫僧。我们的分别心重,连修证佛法心都不平等。那你怎么能得到平等的供养呢?所以“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来提示这个话?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实际也是让我们思维的,这个佛本何故起此庄严,佛本何故发此愿?都是让我们来随文入观,让我们看看自己心智是怎么思维的,要不然与我无干,你学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呢?变得没有意义了。

  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

  志趣不广。我们大家真应该想一想自己学佛的志愿是什么?我在汉地遇到许许多多人在谈佛法,谈到佛法基本上都是自悟、自证、自修、自闭关、自念佛,自己有什么样的善根功夫,自己做过什么样的事情;很少人说广大供养,利益世间不为自求的话。我有时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错觉。这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这样的教育机制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们汉传不知道为什么会把佛教,很多人的心智中,佛教是被世俗化了,就是为自已,狭隘化了,自私化了,庸俗化了。大家这个地方应该你观察你心灵深处是不是有这种庸俗化、世俗化、狭隘的东西?一看自心这个狭隘的东西出来了,什么都要为自己。“志趣不广。”

  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

  你要没有平等之心、无分别之心、圆满之心、无畏之心,你不敢生起这样的心愿的。什么愿?周遍十方,在无尽刹土平等供养,你生不起这样的心。有的人不要说无尽刹土了,离开他那个“我”字,他都走不出来…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