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念,没有消融之机,永远在对待徘徊高低大小善恶凡圣中徘徊……

  你可以回忆你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时间就是抉择了的时候。你可以回忆你的一生,最痛苦的时候,就是得失取舍不能定的时候。你回忆就对了,得失越计较得很,那苦难越大,逼迫德那是火烧火燎的。一旦你心智——算了!就这样了!死而复生,你就得到安乐了。很多人就是心死了,算了吧!就这样吧!反而活过来了。怎么?轻安了,解脱了,喜悦了,也结束了。所以很多修法人就在这个死心处,死而复生,得见自心;稍存贼心,也就是祸心,不得证道。过去念佛法门他们提出两句话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天天这么说,但念头不敢让它死,法身不敢让它活,我们那就念业你要活,习你要活,烦恼业障处处活。所以我们看佛本何故起此庄严?

  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

  他这个文字真是……我们造作取舍……我经常遇到他们现在在藏地修法的出家师父、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师父咋办?法师咋办?慈法师咋办?”我说:“怎么了,是不是没有供养了?”他说:“是啊,没有钞票了,生涩了,咋办?”我说:“咋办?寄钱呗,对不对?”我说你让你家给你寄点钱行不,让寺院给你寄点钱行不,让居士给你寄点钱行不?我说你这供养不是真供养,你这是偷盗别人的,或者说掠夺别人的,或者说依靠别人的。你这供养不诚实也不足,你自己去怎么做点其他供养,他说我这必须得化点缘供养。不舒服!本来供养是个很好的事情,求法啊供养啊都很欢喜的事情,他没有,没有怎么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他说我拿钞票供养最吧,因为什么?钞票来的快,方便,法供养怎么供养?

  所以真正的修法者,过去耐力守护、忠厚老实相续性强(的人),喇嘛,你就不用给他拿一分钱,他撵着你教你。你只要是这样的人,忠厚老实,耐力强者,你不用供养他,他供养你,我告诉你。你若是浮燥,急于功利,第一天想成活佛,第二天想做喇嘛,第三天就想做法王。你放心吧,他不敢教你,你给他万万,他也不敢教你,教你教你点加行,说你慢慢消业吧,慢慢除障吧,你只能慢慢地来。为什么?不忠厚,你没有那个底子,你非法器,那不行。

  那这个地方他给我们提示一个什么法则?我们也经常想供养,但往往供养具不足,供养力不足,周边性不足。好比说这个靠我们色身奔波真是太忙了,此没彼出,你这个地方供养完了,跑到那个地方供养。有人现在学很多法门,有一个居士跟我说他很烦恼,我说你烦恼什么?他说:“这么多上师,哪个也不能漏掉,又怕舍法,又怕谤法,又怕对师长不尊,我累。”“你累吐血就知道了,那你咋办?”他说:“我真不想学佛了”,我说:“你敢不学佛,你不堕落去了吗?”累啊,天天应酬。

  山东有个居士,前几天还给我打电话,他说:“师父,我想背叛上师的。”我说怎么了?他说太累了,我说:“那可不敢,那可不能背叛,累啊,我们休息休息,不用背叛。”他感觉到心里太苦了,天天供养什么,受不了。实际这个不是习法生的供养心,供养心它就不会累了,他就不求回馈,这求回馈了。

  有的人很迷茫,不学佛迷茫;学佛了不具足供养、不具足善巧、不具足宁静心、平等心、清净心、礼敬十方心,所以我们不动不摇,守护清净心智,无垢守护,供养十方诸佛,一时成就,无亏无欠,你不要害怕。要不然我们整天东跑西跑,总是供养不足,这供养,那供养,怕供养不足,越怕越供养不足,越怕你妄想越多,亏欠的东西越多,这样子太累了。

  不如真是念几句佛,去哪儿诵一遍经,我感觉我们这个地方的供养是最丰富的了,华严世界,华严海会佛菩萨,哪个不供养?一切种子海中,一切尘刹海中,一切诸佛、一切海会悉皆供养,对不对?一一佛前皆应礼敬,那又怕什么?所以诵诵《华严经》。我们末世人福报薄了,所以诵诵《华严经》,念念佛,这是发起广大清净平等供养最善巧的方法了。想供养,一摸口袋里——象我一摸口袋里一分钱都没有,怎么供养?我经常一摸我口袋什么都没有,有时把钢笔什么都……我最惭愧的一回把衣服都脱了,外面的衣服没有,里面的衣服都解下来供养了。你没东西供养,这个那个都需要供养,对吧?这个地方给我们提示,就是说我们要从根本上来供养,就从真诚心中、顺缘中、如法中供养,要不然那太苦了。所以现在居士苦,出家人苦,不学佛的人苦,学佛的人更苦。

  我在去天津的时间,天津有一个学律师的博士,跟我开了个会,谈他们居士声讨出家人,说现在出家人到处走动,居士供养,饭都没吃的了。一个老太太就说了,说自己的经历,黄肿黄肿的,她每天吃咸菜一个馒头,她一天只有一块咸菜与馒头的能力了,但经常出家人去逛她们那个小区,她不知听谁说,见出家人你居士不供养不行,有过失,见就供养,见就供养,她没有钱,但她就是借钱也供养……最后吃咸菜,浮肿,一按一个坑,一按一个坑,就这样子。他们就为了这事说,这象什么出家人,对不对?后来就跟我联系联系说,那我们怎么样正面认识这个事情呢?我说这不叫供养了,这是什么了呢?这是苦逼自己的心了。

  什么叫供养?欢喜踊跃,爱乐佛法,于善知识生起敬仰之心,得到佛法之加持,喜悦故而供养。来一个人就要去拿钞票摸摸口袋,这不把人累死吗?现在形成一种十分不好的错觉。以前有居士给我磕头我说你不要磕头,你又没有什么佛法利益,见人磕什么头?要有佛法利益了,你见什么磕头都要有利益的;你要没有利益了你见人就磕头,磕的多了你心中苦了生烦恼了,对不对?磕什么头?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供养的机制中,安心的认知、清净的认知、平等的认知、周遍的认知没有。什么叫周遍?心智光明,心智不被得失所逼迫的时候就是最真诚的供养了,你不再怕得失了,你再不怕我供养他不供养他?你不在这徘徊了,那就是真正的供养,清净供养,如实守护自心,这样是十分有意义的。

  实际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的有情修行的一个方便。那我们乘佛的力量来得到利益,下面他会有讲:

  有出没、前后相故。

  “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远离了出没与前后,一时普遍供养,就象“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之说是一样的,普同供养。在这种供养的教化中,利益众生的普及教化中,莫过于念佛!佛为一切法之主。我们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皈依法是为了增进皈依佛之机制成熟。那我们诵千经万卷修一切法,莫不外乎是供佛,无外乎是成佛,无外乎是知自心是佛。那你如实地清净守护自心,赞叹诸佛功德,那是最大的供养、最清净的供养、最真实的供养。莫要疑虑,产生自我伤害。

  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

  这是佛愿力加被,你能完成的心智,你莫要慌。为啥?你只要信顺它,法性的力量,就我们自身所具足的法性之光、法性之力,会在弥陀的愿力加持下表现出来的,你不要害怕这个。现在我们学佛人往往有惧怕之心,不敢接纳佛陀这种慈悲的恩惠,也就是真正实际是我们本具的恩惠,只是说要不假佛力,众生不敢承担,无力面对故,是这样一个机制。

  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守护南无阿弥陀佛的给予的这种愿力加持,清净的守护、安心、平和、如实,那么这样就在做种种佛事,供养诸佛。何以故?随喜阿弥陀佛的这种报德故,愿力故。所以随顺愿力,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广大度化善巧。这是顺应愿力,我们得到这种广利十方,普供诸佛的一个具足心智。处处地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念,我们现前这个心智,没有离开。佛的这个愿力,令我们自性之力放出光明来。这个地方不断地要去熏修,不断地去审视,不断地去了解,不断地去观察,不厌其烦地去了解它。有时候很容易带过,一带就过去了,过去了,一到事相上又开始迷失。

  今天上午有个菩萨给我谈这个事情,说我们罪障、业障深重,我得慢慢地忏悔业障,业障净了我来做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人。我说业障净了?业障净了这个世界就没了吧?我也不知道这个业障净了这个世界有没有了,可能我看不到了,业障净了的时候……我说那你就业障净了再说吧。所以即浊处知无所浊可得,此人得解脱;知净处无净处可染,此人得智慧。我们要于智慧解脱中不运用,此人迷失自心。所以见诸相是相,那你就会被相相所妨,相相所碍。《金刚经》所讲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读得了用不得,那弥陀实际也是让我们读得用得,他这个愿力非是为自求故,所以为一切有情安立的,让我们来用。

  问曰

  这开始设问,因为这会有一个疑虑的。

  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

  那这个不动而至,是不是一时之义?你这说一时是不是重复?

  与此若为差别?

  有什么差别?设一个问,昙鸾法师很及时地来处理这些疑问。实际一切众生在本无对待法中强制对待;本无疑虑中,强建疑虑。我们的每个疑虑都是妄想,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每一个见思惑都是虚妄建立,无始以来的业习、习气罢了。实在无一个可以疑惑的,可以令我们产生蔽障自性的事实,但它会产生力。

  前面这样讲,后面怎么又这样讲?所以他主动来给我们消疑,说佛法的传承教言机制中,无外乎是令我们心智清净,除去疑惑,带来佛法方便,断除烦恼,令见思二惑一时荡尽,自性坦露。这是佛法的教育传播交流的一个主要目的,要离开了这个目的,我们学佛来干什么?…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