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念,沒有消融之機,永遠在對待徘徊高低大小善惡凡聖中徘徊……

  你可以回憶你的一生中,最幸福的時間就是抉擇了的時候。你可以回憶你的一生,最痛苦的時候,就是得失取舍不能定的時候。你回憶就對了,得失越計較得很,那苦難越大,逼迫德那是火燒火燎的。一旦你心智——算了!就這樣了!死而複生,你就得到安樂了。很多人就是心死了,算了吧!就這樣吧!反而活過來了。怎麼?輕安了,解脫了,喜悅了,也結束了。所以很多修法人就在這個死心處,死而複生,得見自心;稍存賊心,也就是禍心,不得證道。過去念佛法門他們提出兩句話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天天這麼說,但念頭不敢讓它死,法身不敢讓它活,我們那就念業你要活,習你要活,煩惱業障處處活。所以我們看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

  他這個文字真是……我們造作取舍……我經常遇到他們現在在藏地修法的出家師父、居士,給我打電話說:“師父咋辦?法師咋辦?慈法師咋辦?”我說:“怎麼了,是不是沒有供養了?”他說:“是啊,沒有鈔票了,生澀了,咋辦?”我說:“咋辦?寄錢呗,對不對?”我說你讓你家給你寄點錢行不,讓寺院給你寄點錢行不,讓居士給你寄點錢行不?我說你這供養不是真供養,你這是偷盜別人的,或者說掠奪別人的,或者說依靠別人的。你這供養不誠實也不足,你自己去怎麼做點其他供養,他說我這必須得化點緣供養。不舒服!本來供養是個很好的事情,求法啊供養啊都很歡喜的事情,他沒有,沒有怎麼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他說我拿鈔票供養最吧,因爲什麼?鈔票來的快,方便,法供養怎麼供養?

  所以真正的修法者,過去耐力守護、忠厚老實相續性強(的人),喇嘛,你就不用給他拿一分錢,他攆著你教你。你只要是這樣的人,忠厚老實,耐力強者,你不用供養他,他供養你,我告訴你。你若是浮燥,急于功利,第一天想成活佛,第二天想做喇嘛,第叁天就想做法王。你放心吧,他不敢教你,你給他萬萬,他也不敢教你,教你教你點加行,說你慢慢消業吧,慢慢除障吧,你只能慢慢地來。爲什麼?不忠厚,你沒有那個底子,你非法器,那不行。

  那這個地方他給我們提示一個什麼法則?我們也經常想供養,但往往供養具不足,供養力不足,周邊性不足。好比說這個靠我們色身奔波真是太忙了,此沒彼出,你這個地方供養完了,跑到那個地方供養。有人現在學很多法門,有一個居士跟我說他很煩惱,我說你煩惱什麼?他說:“這麼多上師,哪個也不能漏掉,又怕舍法,又怕謗法,又怕對師長不尊,我累。”“你累吐血就知道了,那你咋辦?”他說:“我真不想學佛了”,我說:“你敢不學佛,你不墮落去了嗎?”累啊,天天應酬。

  山東有個居士,前幾天還給我打電話,他說:“師父,我想背叛上師的。”我說怎麼了?他說太累了,我說:“那可不敢,那可不能背叛,累啊,我們休息休息,不用背叛。”他感覺到心裏太苦了,天天供養什麼,受不了。實際這個不是習法生的供養心,供養心它就不會累了,他就不求回饋,這求回饋了。

  有的人很迷茫,不學佛迷茫;學佛了不具足供養、不具足善巧、不具足甯靜心、平等心、清淨心、禮敬十方心,所以我們不動不搖,守護清淨心智,無垢守護,供養十方諸佛,一時成就,無虧無欠,你不要害怕。要不然我們整天東跑西跑,總是供養不足,這供養,那供養,怕供養不足,越怕越供養不足,越怕你妄想越多,虧欠的東西越多,這樣子太累了。

  不如真是念幾句佛,去哪兒誦一遍經,我感覺我們這個地方的供養是最豐富的了,華嚴世界,華嚴海會佛菩薩,哪個不供養?一切種子海中,一切塵刹海中,一切諸佛、一切海會悉皆供養,對不對?一一佛前皆應禮敬,那又怕什麼?所以誦誦《華嚴經》。我們末世人福報薄了,所以誦誦《華嚴經》,念念佛,這是發起廣大清淨平等供養最善巧的方法了。想供養,一摸口袋裏——象我一摸口袋裏一分錢都沒有,怎麼供養?我經常一摸我口袋什麼都沒有,有時把鋼筆什麼都……我最慚愧的一回把衣服都脫了,外面的衣服沒有,裏面的衣服都解下來供養了。你沒東西供養,這個那個都需要供養,對吧?這個地方給我們提示,就是說我們要從根本上來供養,就從真誠心中、順緣中、如法中供養,要不然那太苦了。所以現在居士苦,出家人苦,不學佛的人苦,學佛的人更苦。

  我在去天津的時間,天津有一個學律師的博士,跟我開了個會,談他們居士聲討出家人,說現在出家人到處走動,居士供養,飯都沒吃的了。一個老太太就說了,說自己的經曆,黃腫黃腫的,她每天吃鹹菜一個饅頭,她一天只有一塊鹹菜與饅頭的能力了,但經常出家人去逛她們那個小區,她不知聽誰說,見出家人你居士不供養不行,有過失,見就供養,見就供養,她沒有錢,但她就是借錢也供養……最後吃鹹菜,浮腫,一按一個坑,一按一個坑,就這樣子。他們就爲了這事說,這象什麼出家人,對不對?後來就跟我聯系聯系說,那我們怎麼樣正面認識這個事情呢?我說這不叫供養了,這是什麼了呢?這是苦逼自己的心了。

  什麼叫供養?歡喜踴躍,愛樂佛法,于善知識生起敬仰之心,得到佛法之加持,喜悅故而供養。來一個人就要去拿鈔票摸摸口袋,這不把人累死嗎?現在形成一種十分不好的錯覺。以前有居士給我磕頭我說你不要磕頭,你又沒有什麼佛法利益,見人磕什麼頭?要有佛法利益了,你見什麼磕頭都要有利益的;你要沒有利益了你見人就磕頭,磕的多了你心中苦了生煩惱了,對不對?磕什麼頭?就是我們在這個地方供養的機製中,安心的認知、清淨的認知、平等的認知、周遍的認知沒有。什麼叫周遍?心智光明,心智不被得失所逼迫的時候就是最真誠的供養了,你不再怕得失了,你再不怕我供養他不供養他?你不在這徘徊了,那就是真正的供養,清淨供養,如實守護自心,這樣是十分有意義的。

  實際這也是我們作爲一個凡夫的有情修行的一個方便。那我們乘佛的力量來得到利益,下面他會有講:

  有出沒、前後相故。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遠離了出沒與前後,一時普遍供養,就象“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之說是一樣的,普同供養。在這種供養的教化中,利益衆生的普及教化中,莫過于念佛!佛爲一切法之主。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僧、皈依法是爲了增進皈依佛之機製成熟。那我們誦千經萬卷修一切法,莫不外乎是供佛,無外乎是成佛,無外乎是知自心是佛。那你如實地清淨守護自心,贊歎諸佛功德,那是最大的供養、最清淨的供養、最真實的供養。莫要疑慮,産生自我傷害。

  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

  這是佛願力加被,你能完成的心智,你莫要慌。爲啥?你只要信順它,法性的力量,就我們自身所具足的法性之光、法性之力,會在彌陀的願力加持下表現出來的,你不要害怕這個。現在我們學佛人往往有懼怕之心,不敢接納佛陀這種慈悲的恩惠,也就是真正實際是我們本具的恩惠,只是說要不假佛力,衆生不敢承擔,無力面對故,是這樣一個機製。

  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那麼我們在這個地方守護南無阿彌陀佛的給予的這種願力加持,清淨的守護、安心、平和、如實,那麼這樣就在做種種佛事,供養諸佛。何以故?隨喜阿彌陀佛的這種報德故,願力故。所以隨順願力,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廣大度化善巧。這是順應願力,我們得到這種廣利十方,普供諸佛的一個具足心智。處處地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念,我們現前這個心智,沒有離開。佛的這個願力,令我們自性之力放出光明來。這個地方不斷地要去熏修,不斷地去審視,不斷地去了解,不斷地去觀察,不厭其煩地去了解它。有時候很容易帶過,一帶就過去了,過去了,一到事相上又開始迷失。

  今天上午有個菩薩給我談這個事情,說我們罪障、業障深重,我得慢慢地忏悔業障,業障淨了我來做一個什麼樣什麼樣的人。我說業障淨了?業障淨了這個世界就沒了吧?我也不知道這個業障淨了這個世界有沒有了,可能我看不到了,業障淨了的時候……我說那你就業障淨了再說吧。所以即濁處知無所濁可得,此人得解脫;知淨處無淨處可染,此人得智慧。我們要于智慧解脫中不運用,此人迷失自心。所以見諸相是相,那你就會被相相所妨,相相所礙。《金剛經》所講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讀得了用不得,那彌陀實際也是讓我們讀得用得,他這個願力非是爲自求故,所以爲一切有情安立的,讓我們來用。

  問曰

  這開始設問,因爲這會有一個疑慮的。

  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

  那這個不動而至,是不是一時之義?你這說一時是不是重複?

  與此若爲差別?

  有什麼差別?設一個問,昙鸾法師很及時地來處理這些疑問。實際一切衆生在本無對待法中強製對待;本無疑慮中,強建疑慮。我們的每個疑慮都是妄想,這是決定無疑的。我們每一個見思惑都是虛妄建立,無始以來的業習、習氣罷了。實在無一個可以疑惑的,可以令我們産生蔽障自性的事實,但它會産生力。

  前面這樣講,後面怎麼又這樣講?所以他主動來給我們消疑,說佛法的傳承教言機製中,無外乎是令我們心智清淨,除去疑惑,帶來佛法方便,斷除煩惱,令見思二惑一時蕩盡,自性坦露。這是佛法的教育傳播交流的一個主要目的,要離開了這個目的,我們學佛來幹什麼?…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