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叁集
原文:
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
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爲等覺。若于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學習淨土法門實在是諸佛菩薩叁寶加持,來催化、成熟我們的善根,當然要是我們沒有這種善根的根本機製的依止,我們也不能有成熟的現緣。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本來具足,這是諸佛出世所宣化的一個根本緣起教言,以令衆生回觀所謂的現前的業緣、煩惱,就路還家,于一切無自性煩惱、一切無自性業緣中以解脫、智慧、方便,利益現前有緣有情,而不是相互地逼迫、蒙蔽、惑亂。
所以我們遇到淨土教言乃至佛陀教言,每個人都有大福德因緣的成熟才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聞這樣的教法,聽聞這樣的教法,來實踐這樣的教法。許多人讀《阿彌陀經》,在這段文字的認識上,往往對“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疑惑,什麼叫多善根福德?無造無作徹底圓成,勿假于修持之法性的真實坦露,那麼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阿彌陀佛的報德回施通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真正證實了這個本具的功德。我們能聽聞、能實踐、能守護,那麼這樣就是多善根福德。多善根福德的現前就能得生阿彌陀佛的報土,乃至隨順法性,安住無疑。
現前安住無疑,舍報必然任運往生。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阿彌陀佛所修持的、建立的、所設立的極樂世界,依願力所純熟的極樂世界是決定順性的,是徹底順性的這樣一個清淨國土。那我們能隨順法性觀察世間,運用自己的生命,往生彼國是必然。現前順應法性清淨守護,所以色身未舍報之時已安住于彌陀的清淨國土,何以故呢?心智無動搖故,生者遠離生滅心智故,身心世界一時安住在無生無滅的生生滅滅之刹那因緣中,遠離造作與困惑,遠離顛倒與妄想。
那我們遇到這樣的學佛的機製,運用佛法的機製,往生大利一時現前。這個往生大利實非生滅、實非來去。若不假來去來表達,我們怎麼來認知運用它呢?這就是個特別大的問題。所以說諸佛如來順應衆生有之所執、混濁顛倒之所執,建立清淨平等的國土,遠離顛倒、遠離這種所謂的生滅偏執心智,往生廣大清淨國土,在無生無滅中遊曆自在。
一般我們談到極樂世界、涅槃,談到佛法的寂滅爲樂。今天上午有一個外地的人來,說關于佛教的事情,談論“寂滅”二字,當時我說,“寂”是究竟廣大義、平等圓滿守護義、無來無去真實義。他說這個“寂”不是寂寞嗎?那我們對佛教寂滅爲樂的認識往往會墮入一個黑洞,墮入一個迷執的妄想之中,就會推測佛法。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法性之樂,莊嚴清淨,無所染著,廣大遊曆自在,無有沈重負擔。我們這個負擔太重了,就是我、我所、我能……,我們很少透視這一點,說我越強大越好,實際不如是。諸佛如來徹底破除了我執,走出了自我,在十法界海中遊曆自在,度脫衆生,隨機感應,現種種身,以種種相,饒益有情,不失時機。那我們所謂的“我”都是虛妄之強執,現前以自大爲我,以知見爲我,以六根六塵所謂的見聞覺知性爲我,不知無常性、無我性,不能順谛觀察,墮入凡夫知見——妄想執著之知見。曠劫以來大家就認此爲真,認此爲有。
極樂世界的設立就是順應衆生執著爲有、做這樣一個法則,才來給我們設立清淨的極樂世界。我們學習淨土要知道淨土的設立。有人問極樂世界怎麼能算有呢?一切國土亂起亂滅無有實質,那極樂世界有實質嗎?這是順性說,但實際安立海中決不允許此說,此說就成惑亂說了。順應法性來建立種種國土,若濁若淨,因緣而起。這個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不可生斷滅見,不可于法性中生頑固見、斷滅見,若于此處此人爲邪見者。
二谛融通即真俗二谛,各住安立海,因果相,是謂順性觀察世間,俗谛之相;無一法可得,畢竟無我,這是順應世俗觀察真谛之相。了無所相,即見如來,二谛融通,能于法得自在力,所以入種種正受等受之善巧。往往我們對立二元世界的有情有一個毛病,把什麼東西都矛盾化、對立化,一個東西一旦升起,一個感知一旦建立,隨之而來的就是二元,就是兩個對待、就是矛盾、就是取舍、就是善惡。
極樂世界實在是一個順性的絕待之土,無生無滅清淨之土,具足一切莊嚴福德之土,所以不壞于因果,順應于法性,不相矛盾。這裏我們要善思維、正思維,以正見思維,人的一切對待矛盾心智就會消融,就會升起智慧無染之心智。凡夫心智是對待染著矛盾心智,就是顛倒心智、染汙染著心智,不是無障礙心智,所以我們說轉識成智實在是無所轉,只是運用的方法問題。
好,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接觸文字之前,提示這段話,也是希望大家把散雜的思想收回到阿彌陀佛的教言中來,我們還是順著這個教言來觀察世間,觀察我們的生命。
昨天我們學習到“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這段文字昙鸾法師的注解。
“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
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功德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
諸佛徹底了解一切諸相其本質,所以以本質觀察覺了世間,以本質心順性得見世間,此見實無見見,了了分明,無著無染。並不是說世間斷滅,也不是世間空泛,實在是了了,了了于其自性,了了于本源,于萬物萬事中妙用無窮而無染著,無以強製。我們會強製善惡、得失、凡聖、淨濁。凡執一切相,那麼是世間有情。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密勒日巴的故事。密勒日巴證得空性可以入室無礙,行空猶如大地,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過去的比丘由于對四大的修持是周遍的修持,都有這種通力善巧的。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雜緣熾盛、煩惱熾盛,心不寂滅,順性觀察極少,所以這種無礙力現前的人越來越少。在這個世俗的沈淪中基本上沒有機會,要用對待的心是曠劫不能見知的,在同一世界中都不能見知。
猶如世尊在經典裏舉的例子是一樣的:阿羅漢見釋迦牟尼佛是丈六金身,法身大士見釋迦佛是千丈的盧舍那身,一般比丘看到世尊就是八尺的個子,罪惡有情看世尊是五尺的黃臉比丘,再罪惡深厚的人看世尊猶如黑炭、猶如墨聚,再罪惡的有情見世尊不知道變成什麼磚石瓦塊了。所以我們眼中處處世尊不見世尊啊,因爲不尊故,顛倒故,扭曲故,雖然本質處處放光,處處圓滿,時時清淨,不見不聞啊。我們看到是什麼呢?外面這個像噴上金粉可能就是金身了吧?噴個銅粉是銅身了吧?沒有澆鑄前可能就是一堆銅鐵吧?我們這個所見之相實在是沒有自性的,就像外面這尊佛像一樣,沒有澆鑄之前是個什麼啊?他們擡過來是一塊塊銅背上來了,但要是往那兒一坐,那就是莊嚴像了。以前沒有澆鑄,經過一塊一塊的澆鑄、焊接、打磨,上來是一塊一塊的,我們看著不好,又經過打磨,噴上銀粉,哎,再一看就很莊嚴了。這好壞有什麼差別呀?就是人心在調整、調整……,調整的過程中感知在變化、變化……,但本質有什麼變化呢?本質一點變化都沒有!什麼也沒有變,還是這一堆銅,還是這一些油漆、銀粉,但是經過人打磨、塑造、澆鑄,就成這個樣子了。人說哎呀,很莊嚴,很好。我拿塊銅你說莊嚴嗎?給你抓把銀粉你說莊嚴嗎?你給它磕頭嗎?能折服你的驕慢嗎?所以佛以妙相度化衆生,實際妙相實在是無相啊!把它放到鋼鐵爐子裏還有相啊?就融化成法性之水了,對不對?你上哪裏找相呀?
……
佛是一個圓滿的標相、威武的標相、具足的標相讓我們來禮敬來贊美。那你要是見諸相是相,你著染于這個相,我們說殿堂有佛,舉個例子,有人到殿堂去,不講衛生了,就有出家師父呵斥說“你在殿堂裏、佛前,怎麼敢胡鬧不講規矩呢?”這個菩薩就問“這兒有佛,哪兒沒有佛呢?你讓我到哪兒吐唾沫呢?”他們是這樣說。實際是殿堂不能吐,哪兒都不能吐,拿個衛生紙吐就對了,不講衛生。這個例子說哪個地方沒有佛,我們誰敢說哪個地方沒有佛?你能指出一個沒有佛的地方嗎?
我們爲什麼要樹立個殿堂呢?也就是泯滅我們的執著呀,對相的執著。我經常問他們,你們有的人怎麼不喜歡去殿堂?可能是讀啊、讀啊,他不歡喜,讀啊、讀啊,累了,哎呀,找個地方去休息,趕緊躲到房間裏去,幹什麼?睡覺呗,放逸呗,喜歡去房間,不喜歡去殿堂。實際就是破你的相,破你什麼相?對相的執著。諸佛如來的妙相也是爲了破你的相的。我們要是能見阿彌陀佛的報德相、應化身相、法身相,能不能破你妄想呢?我告訴你,你善根成熟的時候,你一見如來,你一切染著心、執著心一時就蕩盡了。何以故?此相是無礙光具足福德所成熟,你若有所見,你那個所謂的執著心、對待心、愛憎心、凡聖心一時消融在這個光明無對待的這種印契中了,那你的善根就成熟了。善根不成熟我們見到的相就是對待的相,這個像好,那個像不好,這個像不莊嚴,那個像莊嚴。
在印度我請了一尊像,我所有的感覺他都是隨心變化。心情好,他就胖胖的,很歡喜;心情不好時就瘦瘦的,看著不好看,反正隨你的心情。外面所有的相都在隨我們的心,清晰不清晰…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