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
原文:
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学习净土法门实在是诸佛菩萨三宝加持,来催化、成熟我们的善根,当然要是我们没有这种善根的根本机制的依止,我们也不能有成熟的现缘。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这是诸佛出世所宣化的一个根本缘起教言,以令众生回观所谓的现前的业缘、烦恼,就路还家,于一切无自性烦恼、一切无自性业缘中以解脱、智慧、方便,利益现前有缘有情,而不是相互地逼迫、蒙蔽、惑乱。
所以我们遇到净土教言乃至佛陀教言,每个人都有大福德因缘的成熟才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这样的教法,听闻这样的教法,来实践这样的教法。许多人读《阿弥陀经》,在这段文字的认识上,往往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疑惑,什么叫多善根福德?无造无作彻底圆成,勿假于修持之法性的真实坦露,那么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通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真正证实了这个本具的功德。我们能听闻、能实践、能守护,那么这样就是多善根福德。多善根福德的现前就能得生阿弥陀佛的报土,乃至随顺法性,安住无疑。
现前安住无疑,舍报必然任运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阿弥陀佛所修持的、建立的、所设立的极乐世界,依愿力所纯熟的极乐世界是决定顺性的,是彻底顺性的这样一个清净国土。那我们能随顺法性观察世间,运用自己的生命,往生彼国是必然。现前顺应法性清净守护,所以色身未舍报之时已安住于弥陀的清净国土,何以故呢?心智无动摇故,生者远离生灭心智故,身心世界一时安住在无生无灭的生生灭灭之刹那因缘中,远离造作与困惑,远离颠倒与妄想。
那我们遇到这样的学佛的机制,运用佛法的机制,往生大利一时现前。这个往生大利实非生灭、实非来去。若不假来去来表达,我们怎么来认知运用它呢?这就是个特别大的问题。所以说诸佛如来顺应众生有之所执、混浊颠倒之所执,建立清净平等的国土,远离颠倒、远离这种所谓的生灭偏执心智,往生广大清净国土,在无生无灭中游历自在。
一般我们谈到极乐世界、涅槃,谈到佛法的寂灭为乐。今天上午有一个外地的人来,说关于佛教的事情,谈论“寂灭”二字,当时我说,“寂”是究竟广大义、平等圆满守护义、无来无去真实义。他说这个“寂”不是寂寞吗?那我们对佛教寂灭为乐的认识往往会堕入一个黑洞,堕入一个迷执的妄想之中,就会推测佛法。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法性之乐,庄严清净,无所染著,广大游历自在,无有沉重负担。我们这个负担太重了,就是我、我所、我能……,我们很少透视这一点,说我越强大越好,实际不如是。诸佛如来彻底破除了我执,走出了自我,在十法界海中游历自在,度脱众生,随机感应,现种种身,以种种相,饶益有情,不失时机。那我们所谓的“我”都是虚妄之强执,现前以自大为我,以知见为我,以六根六尘所谓的见闻觉知性为我,不知无常性、无我性,不能顺谛观察,堕入凡夫知见——妄想执着之知见。旷劫以来大家就认此为真,认此为有。
极乐世界的设立就是顺应众生执着为有、做这样一个法则,才来给我们设立清净的极乐世界。我们学习净土要知道净土的设立。有人问极乐世界怎么能算有呢?一切国土乱起乱灭无有实质,那极乐世界有实质吗?这是顺性说,但实际安立海中决不允许此说,此说就成惑乱说了。顺应法性来建立种种国土,若浊若净,因缘而起。这个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不可生断灭见,不可于法性中生顽固见、断灭见,若于此处此人为邪见者。
二谛融通即真俗二谛,各住安立海,因果相,是谓顺性观察世间,俗谛之相;无一法可得,毕竟无我,这是顺应世俗观察真谛之相。了无所相,即见如来,二谛融通,能于法得自在力,所以入种种正受等受之善巧。往往我们对立二元世界的有情有一个毛病,把什么东西都矛盾化、对立化,一个东西一旦升起,一个感知一旦建立,随之而来的就是二元,就是两个对待、就是矛盾、就是取舍、就是善恶。
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顺性的绝待之土,无生无灭清净之土,具足一切庄严福德之土,所以不坏于因果,顺应于法性,不相矛盾。这里我们要善思维、正思维,以正见思维,人的一切对待矛盾心智就会消融,就会升起智慧无染之心智。凡夫心智是对待染著矛盾心智,就是颠倒心智、染污染着心智,不是无障碍心智,所以我们说转识成智实在是无所转,只是运用的方法问题。
好,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接触文字之前,提示这段话,也是希望大家把散杂的思想收回到阿弥陀佛的教言中来,我们还是顺着这个教言来观察世间,观察我们的生命。
昨天我们学习到“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段文字昙鸾法师的注解。
“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
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功德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
诸佛彻底了解一切诸相其本质,所以以本质观察觉了世间,以本质心顺性得见世间,此见实无见见,了了分明,无著无染。并不是说世间断灭,也不是世间空泛,实在是了了,了了于其自性,了了于本源,于万物万事中妙用无穷而无染著,无以强制。我们会强制善恶、得失、凡圣、净浊。凡执一切相,那么是世间有情。
我们很多人都读过密勒日巴的故事。密勒日巴证得空性可以入室无碍,行空犹如大地,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过去的比丘由于对四大的修持是周遍的修持,都有这种通力善巧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杂缘炽盛、烦恼炽盛,心不寂灭,顺性观察极少,所以这种无碍力现前的人越来越少。在这个世俗的沉沦中基本上没有机会,要用对待的心是旷劫不能见知的,在同一世界中都不能见知。
犹如世尊在经典里举的例子是一样的:阿罗汉见释迦牟尼佛是丈六金身,法身大士见释迦佛是千丈的卢舍那身,一般比丘看到世尊就是八尺的个子,罪恶有情看世尊是五尺的黄脸比丘,再罪恶深厚的人看世尊犹如黑炭、犹如墨聚,再罪恶的有情见世尊不知道变成什么砖石瓦块了。所以我们眼中处处世尊不见世尊啊,因为不尊故,颠倒故,扭曲故,虽然本质处处放光,处处圆满,时时清净,不见不闻啊。我们看到是什么呢?外面这个像喷上金粉可能就是金身了吧?喷个铜粉是铜身了吧?没有浇铸前可能就是一堆铜铁吧?我们这个所见之相实在是没有自性的,就像外面这尊佛像一样,没有浇铸之前是个什么啊?他们抬过来是一块块铜背上来了,但要是往那儿一坐,那就是庄严像了。以前没有浇铸,经过一块一块的浇铸、焊接、打磨,上来是一块一块的,我们看着不好,又经过打磨,喷上银粉,哎,再一看就很庄严了。这好坏有什么差别呀?就是人心在调整、调整……,调整的过程中感知在变化、变化……,但本质有什么变化呢?本质一点变化都没有!什么也没有变,还是这一堆铜,还是这一些油漆、银粉,但是经过人打磨、塑造、浇铸,就成这个样子了。人说哎呀,很庄严,很好。我拿块铜你说庄严吗?给你抓把银粉你说庄严吗?你给它磕头吗?能折服你的骄慢吗?所以佛以妙相度化众生,实际妙相实在是无相啊!把它放到钢铁炉子里还有相啊?就融化成法性之水了,对不对?你上哪里找相呀?
……
佛是一个圆满的标相、威武的标相、具足的标相让我们来礼敬来赞美。那你要是见诸相是相,你着染于这个相,我们说殿堂有佛,举个例子,有人到殿堂去,不讲卫生了,就有出家师父呵斥说“你在殿堂里、佛前,怎么敢胡闹不讲规矩呢?”这个菩萨就问“这儿有佛,哪儿没有佛呢?你让我到哪儿吐唾沫呢?”他们是这样说。实际是殿堂不能吐,哪儿都不能吐,拿个卫生纸吐就对了,不讲卫生。这个例子说哪个地方没有佛,我们谁敢说哪个地方没有佛?你能指出一个没有佛的地方吗?
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个殿堂呢?也就是泯灭我们的执着呀,对相的执着。我经常问他们,你们有的人怎么不喜欢去殿堂?可能是读啊、读啊,他不欢喜,读啊、读啊,累了,哎呀,找个地方去休息,赶紧躲到房间里去,干什么?睡觉呗,放逸呗,喜欢去房间,不喜欢去殿堂。实际就是破你的相,破你什么相?对相的执著。诸佛如来的妙相也是为了破你的相的。我们要是能见阿弥陀佛的报德相、应化身相、法身相,能不能破你妄想呢?我告诉你,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你一见如来,你一切染著心、执着心一时就荡尽了。何以故?此相是无碍光具足福德所成熟,你若有所见,你那个所谓的执著心、对待心、爱憎心、凡圣心一时消融在这个光明无对待的这种印契中了,那你的善根就成熟了。善根不成熟我们见到的相就是对待的相,这个像好,那个像不好,这个像不庄严,那个像庄严。
在印度我请了一尊像,我所有的感觉他都是随心变化。心情好,他就胖胖的,很欢喜;心情不好时就瘦瘦的,看着不好看,反正随你的心情。外面所有的相都在随我们的心,清晰不清晰…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