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镜子是最好的景色,人都好照镜子,能了解自己,一照,今天的脸色怎么这么不好?实际是心境、业缘不同;今天很高兴啊,气色很好,镜子一照,感觉镜子里面的人很好,实际是什么好啊?感知好啊。那么感知好也好、坏也好,的确没有一个定性;若有定性,你感知怎么会变化呢?所以感知是无常无我的。我们一定要观察到这一点。

  

这个地方说“以巧妙言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看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像我们这个堪忍界释迦牟尼如来见种种杂秽有情浊恶世间,依五百愿力堪忍于此界,强忍于此界,就像水乳不相溶一样,但他跟我们溶为一体了,水乳相溶。诸佛如来所证功德与这个秽浊之土不相溶的,所以以大慈悲的谦下忍耐的心来包容这个浊恶的世间有情,以五百大愿度脱我们。因为人寿百岁呀,无以忍耐之时示现成佛。

  

这里面要有宿命智的人,你以前要是在忉利天活过,要在人寿六万岁、五万岁、四万岁活过,你还记得,没有忘记在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或者过去劫中,哪一个世尊,你记得,或者在哪一个天,或者地狱恶鬼畜生哪一道你记得,你不遗忘之时,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浊恶了,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大的变化了,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所有的变化实在是没有变化,只是业力相续罢了,实在无一物可得,但是业力在相续。无一物可得中,为什么有业力相续呢?因为建立世界海故,什么建立?因缘建立呀。

  

我们读到世尊在了义教中说:“我法非因果法,非修修而得”,我们一到这个教言中就会去堕到一个泛空断灭那种所谓的无我中。实际佛所讲的教言不是这样的,是泯除众生之强执、我见、我、我所而设立的清净教言,是治疗众生执着之病故,说法性无我,说法无自性;若因缘中,说一切法依因缘而现。我们要不识破这一点,你于因果法不能抉择相信,那你就会侥幸于善恶之中,果报自受。所以种种世界刹海了无自性,一时因缘因果清净建立。深信因果者,必了达自性,了达自性者,必然深信因果。世俗之人把二者对立起来,智者、智慧之人运用因果,出入二世——出世间入世间皆无染著,所以不出世不入世,不入生死,不住涅槃,了无所住,运用一切妙果,运用一切妙德,运用一切善巧,游历一切世间,广施教化。而我们是到哪个世间就沉沦哪个世间。

  

所以这段文字是以巧妙言辞赞佛。怎么赞佛呢?诸佛如来在秽土不见秽土之相。若不如是,何以饶益有情呢?所以释迦牟尼如来世尊在菩提树下就这样称赞我们一切有情: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等等之语,以令众生觉悟人生,觉悟法性,走出沉沦,走出对待。(编注:释迦牟尼佛初示成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法本无对待,虚妄安立故,虚妄强执故,建立对待。对待是我们自己建立的,撒手刹那建立不可得,不可觅。你看战争来自于对待,一个国家要战胜另一个国家;家庭来自于对待,男女成立家庭;世界建立对待,有天有地。为什么战争有对待呢?此强彼弱,各有利益之所争,有所争还是对待。

  

所以一切世间安立莫不从对待中流出,种种业缘,种种善恶,种种得失,种种皆因对待而立。这对待谁生起来的呢?浊恶有情强执对待,所以建立浊恶世间。诸佛如来不见于浊相亦不见于净相。这个不见是不执着见,非是断灭心,所以了了分明知晓于世间,法界体性智啊,照耀世间。

  

那这十法界谁来说出来的呢?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真正看到了,了解到了,认知到了十法界的安立态,怎么安立。我们看到是什么?一法界显,九法界就泯除了、泯灭了,你不能透达无碍。有的声闻证得声闻法就取灭了,到声闻法界去了;有的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我们人类就在人群中生存;地狱恶鬼畜生就在他们的法界中以他们的知见观望着世间。

  

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畜生,狗咬人是肆无忌惮地往人身上串,马怕人是看到大人小孩就抽筋,就心里打颤。同样是畜生,眼目不一样,见物有异。来一个人,狗看人是小小的,扁扁的,就咬人了,马看人高高大大的它就害怕了。同样一个人过来了,我们看,有的是仇人,有的是亲人,有的喜欢此人,有的厌恶彼人,一个人真是千差万别。一事物升起,各个随类感受,哪有个见,哪有我呢?没有一个定性。

  

诸佛如来亲证这种善巧,抉择这种善巧,所以不见佛土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性等故。我们赞佛说“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我们尊重自己的心里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万事万物显现之时皆是如来德相啊!你是至真的吗?是等正觉吗?是如是守护、如是观察吗?是我所尊就要用这样的心智。尊者,自用之守护啊!我们学佛说诸法性等故。我们是照了觉知,万事万物,器世间、情世间法性等,你真正地了解吗?认知了吗?要真正认知了解了这一点,那你就见“诸相非相”,那你就时时处处得见如来,清净平等地守护尊重你每一个现缘,爱乐你每一个缘起。

  

我以前读到一个道家的参学故事,我感觉有点过,但后来实在认为道家有其道德支持的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他周遍守护。这个道家的故事记载两个道人在一个山上修行吐纳法,修了一百多年以后,感到心智安乐,但是觉得不能增进了,就参访问别人哪里有得道者,他们说在中岳嵩山有一个得道的道人具足大善巧,心智清净,你们可以去见他。他们走到嵩山见一溪水,问道人在什么地方,被告知沿溪而上,他们就走啊走,但他们走到半路,俩个人就不去参学,又回来了。后人问他们为什么千辛万苦地参学去,走了那么远到那个地方了为什么又不参学了?他说:“此处无道德人。”起因是很小的事情,他怎么判定这里无道德人呢?原来他顺着溪水快走到溪水的源头时,就要到修道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了,看到很干净的青菜叶子被水冲下来了,他们就走下来,不再参学了。以前我对这个公案认为有点过了,后来看一点也不过,要是我遇到这个事情我也不参他的学了。你说这跟有很大的方便、很有道德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决定有直接的关系。道德之周遍所及之处,乃至细微之相不可疏漏,没有疏漏的地方。不要说青菜了,再比青菜小的事情都不会出现,这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摄化之地。所以世尊所行之处,天地自然应化,吉祥感征。这实在是一个参学的缘起问题了,心智问题。我们真正在平常的每一时每一刻做事情是不是真正认真呢?犹如见世尊一样守护呢?

  

我们看很多经典的文字上有这样的说法,说“如临师保,如面佛天”,对待文字如对世尊。你是真那样子吗?你看你哪一时是这样的,真正像对待世尊、觐见世尊是一样的?如临师保,就像佛在你面前一样的。你真有那样的诵经学习佛法、生命运用的这种感激吗?你真这样严谨吗?你要真那样就不用外在求佛了,你坐在何处,何处就有佛摄化你;你行在何方,何方就有随护影摄影护你,这是决定不疑的。

  

你说哪个地方有佛呀?是印度有佛还是鸡足山有佛?还是什么地方有佛?还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佛呀?如果你认不准这个地方,那你就找个有佛的地方去吧。西方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你要往生彼国。为啥呢?你舍此无佛之浊土,往生彼有佛之净土啊。你这个大取大舍要干净,不干净你就不能见阿弥陀佛。所谓干净就是要彻底。有人问:佛法说无取无舍,舍此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取舍之相吗?蕅益大师就回答他:取舍于究竟之处实无取舍。你现在能用这样的心来念阿弥陀佛吗?要不然我们就在取舍之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了。你的取舍不彻底不究竟故,妄取妄舍,不是究竟取舍。我们念阿弥陀佛亦复如是。

  

你要在这个娑婆世间,在每个现缘中彻底一切对待泯灭之时,无取无舍,那诸佛时时现前,时时饶益于汝,时时汝心是佛,时时觉悟。我们常念“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虽然这样说,大家还是依声音求、依身相见。那么依声音求、依身相见可不可以呢?彻底地依身相、依音声可见如来。何以故?彻底之时,自性照耀,究竟无别啊!染著于音声见我,染著于音声求我、色相见我,此人生邪见,不能见如来。但我们真正在这儿彻底了,虔诚了,如佛无疑的时间,不见而见了。所以见是相非相,时时见如来,见是相非相,究竟见如来,圆满见如来,你莫惧怕。实际我们此时不自尊的心理在蒙蔽着我们,我们时时染著的心在蒙蔽着我们。我们有伺机的心,在《瑜伽师地论》有伺机的心。什么叫伺机呢?就是我要等待着辉煌的那一刻,辉煌的那一刻在哪?什么时候呢?在你睡好精神好的那一刻;在哪一个时候呢?你设计未来那个状态的那一刻;在哪一刻呢?你打妄想打到头的时候就出来了。

  

所以许多人修法学佛,不知道哪一刻能见佛。他认为今天、明天我准备见佛,我拜佛,明天是个好日子啊,好日子才能见佛。哎呀我要多多念佛,多多做善事,舍报的时候就能见佛,佛来接我,经典上这么说呀,对不对啊?“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来念阿弥陀佛,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垂手现前,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之语啊!(编注:《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