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鏡子是最好的景色,人都好照鏡子,能了解自己,一照,今天的臉色怎麼這麼不好?實際是心境、業緣不同;今天很高興啊,氣色很好,鏡子一照,感覺鏡子裏面的人很好,實際是什麼好啊?感知好啊。那麼感知好也好、壞也好,的確沒有一個定性;若有定性,你感知怎麼會變化呢?所以感知是無常無我的。我們一定要觀察到這一點。
這個地方說“以巧妙言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看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像我們這個堪忍界釋迦牟尼如來見種種雜穢有情濁惡世間,依五百願力堪忍于此界,強忍于此界,就像水乳不相溶一樣,但他跟我們溶爲一體了,水乳相溶。諸佛如來所證功德與這個穢濁之土不相溶的,所以以大慈悲的謙下忍耐的心來包容這個濁惡的世間有情,以五百大願度脫我們。因爲人壽百歲呀,無以忍耐之時示現成佛。
這裏面要有宿命智的人,你以前要是在忉利天活過,要在人壽六萬歲、五萬歲、四萬歲活過,你還記得,沒有忘記在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或者過去劫中,哪一個世尊,你記得,或者在哪一個天,或者地獄惡鬼畜生哪一道你記得,你不遺忘之時,你就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濁惡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大的變化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所有的變化實在是沒有變化,只是業力相續罷了,實在無一物可得,但是業力在相續。無一物可得中,爲什麼有業力相續呢?因爲建立世界海故,什麼建立?因緣建立呀。
我們讀到世尊在了義教中說:“我法非因果法,非修修而得”,我們一到這個教言中就會去墮到一個泛空斷滅那種所謂的無我中。實際佛所講的教言不是這樣的,是泯除衆生之強執、我見、我、我所而設立的清淨教言,是治療衆生執著之病故,說法性無我,說法無自性;若因緣中,說一切法依因緣而現。我們要不識破這一點,你于因果法不能抉擇相信,那你就會僥幸于善惡之中,果報自受。所以種種世界刹海了無自性,一時因緣因果清淨建立。深信因果者,必了達自性,了達自性者,必然深信因果。世俗之人把二者對立起來,智者、智慧之人運用因果,出入二世——出世間入世間皆無染著,所以不出世不入世,不入生死,不住涅槃,了無所住,運用一切妙果,運用一切妙德,運用一切善巧,遊曆一切世間,廣施教化。而我們是到哪個世間就沈淪哪個世間。
所以這段文字是以巧妙言辭贊佛。怎麼贊佛呢?諸佛如來在穢土不見穢土之相。若不如是,何以饒益有情呢?所以釋迦牟尼如來世尊在菩提樹下就這樣稱贊我們一切有情: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等等之語,以令衆生覺悟人生,覺悟法性,走出沈淪,走出對待。(編注:釋迦牟尼佛初示成佛,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法本無對待,虛妄安立故,虛妄強執故,建立對待。對待是我們自己建立的,撒手刹那建立不可得,不可覓。你看戰爭來自于對待,一個國家要戰勝另一個國家;家庭來自于對待,男女成立家庭;世界建立對待,有天有地。爲什麼戰爭有對待呢?此強彼弱,各有利益之所爭,有所爭還是對待。
所以一切世間安立莫不從對待中流出,種種業緣,種種善惡,種種得失,種種皆因對待而立。這對待誰生起來的呢?濁惡有情強執對待,所以建立濁惡世間。諸佛如來不見于濁相亦不見于淨相。這個不見是不執著見,非是斷滅心,所以了了分明知曉于世間,法界體性智啊,照耀世間。
那這十法界誰來說出來的呢?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一切諸佛真正看到了,了解到了,認知到了十法界的安立態,怎麼安立。我們看到是什麼?一法界顯,九法界就泯除了、泯滅了,你不能透達無礙。有的聲聞證得聲聞法就取滅了,到聲聞法界去了;有的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人類就在人群中生存;地獄惡鬼畜生就在他們的法界中以他們的知見觀望著世間。
對我感觸最大的是畜生,狗咬人是肆無忌憚地往人身上串,馬怕人是看到大人小孩就抽筋,就心裏打顫。同樣是畜生,眼目不一樣,見物有異。來一個人,狗看人是小小的,扁扁的,就咬人了,馬看人高高大大的它就害怕了。同樣一個人過來了,我們看,有的是仇人,有的是親人,有的喜歡此人,有的厭惡彼人,一個人真是千差萬別。一事物升起,各個隨類感受,哪有個見,哪有我呢?沒有一個定性。
諸佛如來親證這種善巧,抉擇這種善巧,所以不見佛土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性等故。我們贊佛說“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我們尊重自己的心裏是如來至真等正覺,萬事萬物顯現之時皆是如來德相啊!你是至真的嗎?是等正覺嗎?是如是守護、如是觀察嗎?是我所尊就要用這樣的心智。尊者,自用之守護啊!我們學佛說諸法性等故。我們是照了覺知,萬事萬物,器世間、情世間法性等,你真正地了解嗎?認知了嗎?要真正認知了解了這一點,那你就見“諸相非相”,那你就時時處處得見如來,清淨平等地守護尊重你每一個現緣,愛樂你每一個緣起。
我以前讀到一個道家的參學故事,我感覺有點過,但後來實在認爲道家有其道德支持的真實性,所謂真實就是他周遍守護。這個道家的故事記載兩個道人在一個山上修行吐納法,修了一百多年以後,感到心智安樂,但是覺得不能增進了,就參訪問別人哪裏有得道者,他們說在中嶽嵩山有一個得道的道人具足大善巧,心智清淨,你們可以去見他。他們走到嵩山見一溪水,問道人在什麼地方,被告知沿溪而上,他們就走啊走,但他們走到半路,倆個人就不去參學,又回來了。後人問他們爲什麼千辛萬苦地參學去,走了那麼遠到那個地方了爲什麼又不參學了?他說:“此處無道德人。”起因是很小的事情,他怎麼判定這裏無道德人呢?原來他順著溪水快走到溪水的源頭時,就要到修道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了,看到很幹淨的青菜葉子被水沖下來了,他們就走下來,不再參學了。以前我對這個公案認爲有點過了,後來看一點也不過,要是我遇到這個事情我也不參他的學了。你說這跟有很大的方便、很有道德的人有什麼關系呢?決定有直接的關系。道德之周遍所及之處,乃至細微之相不可疏漏,沒有疏漏的地方。不要說青菜了,再比青菜小的事情都不會出現,這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攝化之地。所以世尊所行之處,天地自然應化,吉祥感征。這實在是一個參學的緣起問題了,心智問題。我們真正在平常的每一時每一刻做事情是不是真正認真呢?猶如見世尊一樣守護呢?
我們看很多經典的文字上有這樣的說法,說“如臨師保,如面佛天”,對待文字如對世尊。你是真那樣子嗎?你看你哪一時是這樣的,真正像對待世尊、觐見世尊是一樣的?如臨師保,就像佛在你面前一樣的。你真有那樣的誦經學習佛法、生命運用的這種感激嗎?你真這樣嚴謹嗎?你要真那樣就不用外在求佛了,你坐在何處,何處就有佛攝化你;你行在何方,何方就有隨護影攝影護你,這是決定不疑的。
你說哪個地方有佛呀?是印度有佛還是雞足山有佛?還是什麼地方有佛?還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佛呀?如果你認不准這個地方,那你就找個有佛的地方去吧。西方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你要往生彼國。爲啥呢?你舍此無佛之濁土,往生彼有佛之淨土啊。你這個大取大舍要幹淨,不幹淨你就不能見阿彌陀佛。所謂幹淨就是要徹底。有人問:佛法說無取無舍,舍此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取舍之相嗎?蕅益大師就回答他:取舍于究竟之處實無取舍。你現在能用這樣的心來念阿彌陀佛嗎?要不然我們就在取舍之中浪費自己的生命了。你的取舍不徹底不究竟故,妄取妄舍,不是究竟取舍。我們念阿彌陀佛亦複如是。
你要在這個娑婆世間,在每個現緣中徹底一切對待泯滅之時,無取無舍,那諸佛時時現前,時時饒益于汝,時時汝心是佛,時時覺悟。我們常念“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雖然這樣說,大家還是依聲音求、依身相見。那麼依聲音求、依身相見可不可以呢?徹底地依身相、依音聲可見如來。何以故?徹底之時,自性照耀,究竟無別啊!染著于音聲見我,染著于音聲求我、色相見我,此人生邪見,不能見如來。但我們真正在這兒徹底了,虔誠了,如佛無疑的時間,不見而見了。所以見是相非相,時時見如來,見是相非相,究竟見如來,圓滿見如來,你莫懼怕。實際我們此時不自尊的心理在蒙蔽著我們,我們時時染著的心在蒙蔽著我們。我們有伺機的心,在《瑜伽師地論》有伺機的心。什麼叫伺機呢?就是我要等待著輝煌的那一刻,輝煌的那一刻在哪?什麼時候呢?在你睡好精神好的那一刻;在哪一個時候呢?你設計未來那個狀態的那一刻;在哪一刻呢?你打妄想打到頭的時候就出來了。
所以許多人修法學佛,不知道哪一刻能見佛。他認爲今天、明天我准備見佛,我拜佛,明天是個好日子啊,好日子才能見佛。哎呀我要多多念佛,多多做善事,舍報的時候就能見佛,佛來接我,經典上這麼說呀,對不對啊?“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來念阿彌陀佛,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其聖衆,垂手現前,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之語啊!(編注:《佛說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