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四集
內容提示:
菩薩四種功德
4、遍示叁寶德
原文: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于上。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通過一段學習把極樂世界十七種國土莊嚴功德成就、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這個觀察門的偈子作了一個讀誦。
昨天我們把“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薩四種功德中的最後一種功德的文字,我們剛剛開始作了一個提示。那麼我們回頭還看這段文字。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人壽百歲之時,要是對比而言,我們善根基本上都是散壞狀態,善根散壞,無有善根之依從。衆生多在驕慢、剛強、自诩、邪見流中輪轉生死海中,不能自拔。因爲人類生命短促,所以習法之機極爲地難得難遇,輪回墮落的機會反而舉目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社會上的人生活在茫然、迷茫之中,不知何以延續自己的心理,何以延續自己的生命,不知道怎麼來恰當地運用法則,就是無所適莫。
在這樣的機遇下,我們能得遇釋迦佛的遺教,能在釋迦佛遺教中得遇一個法則去實踐熏習,看似簡單,實是難思議之善根。何以故?若依此因緣能深入實踐,就有出離生死苦海的正因。沈淪之苦,有情不知,輪回之苦,有情不知。若知者,有情就不會在這裏沈淪,去製造這種沈淪的延續。往往我們在理論上、在事相上都知道人命苦短、生死無常。道理我們人人都說得明白,似乎也聽得明白,彈指之間,我們這個百歲就過去了,在這百歲中有幾個人于佛法真正地能清晰完整地對一個法則有了解、有實踐的這樣一個成熟的機會呢?這個事情諸位善知識可能應該有所觀察。但是在人壽百歲中沈淪的有情真是比比皆是啊!
象我們現在人壽有七十歲說、五十歲說。按釋迦佛滅度叁千年來說,百年減一歲,那我們就是人壽七十歲說,平均的壽命,七十來歲。我們要是真正地把一半睡的時間去除,再把幼年、童年、少年不懂事的時間刨除,再把老年無力做事這樣的年齡再刨除,他們算過的,說我們人生活百歲,滿百歲,十五年有用的時間是你能作得主、用得上的時間、成熟的時間。我們大部分時間,像人一半的時間都在昏睡、迷失狀態,另一半看似清楚,多在幼年、少年、青年這個階段,還是一種成熟徘徊的過程,到老年就是一種歸宿的覓尋過程。
我經常遇到人跟我說這樣的話:唉,老了!我說是啊!我看也是老了,我說我也老了。因爲啥呢?昨日的小孩子已成大人了,那你這大人怎麼不會老呢!我們看到以前的大人已經都化作骨灰了,以前沒有孩子的孩子都已經作父母了。就這樣輪回著,生生死死,生生滅滅。在這生生死死、生生滅滅中,又有幾個人真正地能走出這個生滅?或者在這生滅中得以自由呢?得以智慧慈悲呢?或者說真正的有智慧慈悲這個生生死死之中的有情呢?那我們真正地能把這個生生死死的有情的這些周邊因緣用以智慧慈悲的回施,你的生命不妨還是有意義的。但我們在這生生死死中不光不能自知,還要給別人帶來煩惱痛苦,給自己帶來迷失彷徨,那這樣幾十年的生命究竟有什麼樣的一個意義呢?
這實在是需要每一個人面對的很如實的一個問題。不相應不如實的大道理實在講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就是生死迷茫的問題。末法時代大家習法甚難,聞法甚難。象世尊講末世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也就是不能斷除我們的煩惱業習、不能消除衆生之疑慮、不能出生死苦海的教言現在越來越多,令衆生貪染于世間、好于鬥爭、說于邪見、墮于是非這樣的世間教化越來越多,甚至在世間,基本上充塞在每個角落裏,我們也看得到,也感知得到,也能體會。
那麼淨土教言它這個緣起機製就是在這樣一個迷茫的時代、困惑的時代、凡夫有情不能自拔時代的一個特別當機的法則。真正的能了解這個法則,依教而行,我們這一生是有希望的,是決定有希望的,是能有成就的。那善根成熟的人聞此法即生即得不可思議之功德與利益;那要是說善根不成熟的人、乖戾疑惑之有情亦種下不可思議解脫的種子,或者說這樣一個長遠的因緣。所以“遇無空過者”。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這是淨土法門對所有修行淨土法門這些菩薩們的一個勸化。就是我們能不能在無佛法的國土中、環境中示佛法如佛,把佛陀教言的真正內涵除衆生疑慮、消衆生煩惱、悲智利益世間,這樣的一個法則實踐呢?你要運用不出來,你就隨著你的妄想業流沈淪在世間,乃至說更多人去製造新的妄想業流。
實在世人就怕自欺。他欺倒可以改變,可以回避,可以調整,自欺難以度拔呀!末世之人自欺是最難度拔的。我們這個時代自欺的因緣實在是傷害太大。所謂自欺就是不能依法而行,不能依正知見而行,好于言說,少于行迹,那你就是畫餅充饑,于事無補,業緣一熟,還是輪回。常常會見多年學法的人不能得到佛法利益于自己的生活煩惱之中;自己業習現前之時不能得力于佛法的教言。往往這一類就是對佛法的教言的實踐意識不夠,認真不夠,恭敬不夠,難得難遇的猶如遇到摩尼珍寶這樣的真誠心沒有,那雖然遇到法則,失之交臂。所以雖到寶山空手而歸,雖有美好的佳肴,不能真正得到滿足,還是饑餓、困惑。因爲你沒有去實踐它,沒有去體驗它,沒有真正地深入地、孜孜不倦地去守護、實踐它,是一種泛言的、相似的這種實踐。那麼一個完整的教化機製對你的攝化與成熟,實在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厚重不可思議。佛力是不可思議,但你不依從,不可思議又怎麼來産生這樣的利益效應呢?
我昨天舉那個黑匣子的故事,今天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這個菩薩做了一種所謂的試驗,就是把自己裝在黑匣子裏這個試驗。這個菩薩今天給我打電話,昨天講嘛,今天就打電話。實際我們很多自己的這種自我知見、自我業力的強製、自我意識的慣性就是個黑匣子。往往我們不能自覺,要自覺是名菩薩,自明自覺是爲佛、是爲智者、善巧者。你的善巧能給你帶來方便嗎?你這些善巧給你帶來消除業習、消除業力的方法了嗎?還是給別人帶來這種消除疑慮,慈悲引導有情,令衆生安樂呢?
要真有這樣的法則,那你就是象這個修行了。——“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于自于他亦複如是。我們說“示佛法如佛”,往往我們說還是欲使利益其他有情?不是!你自己每一個舉心動念就是一個世界,你每一個舉心動念來建立一個國土,這裏面有無量的衆生。何以故?你在設置著,你在預示著你未來的世界的果報。這個果報中有沒有佛法?你自己清晰不清晰呢?清晰者甚少,了知者甚少,在佛法門外徘徊者極多。
有一個學佛的,他說我學了十年佛法,今天我才知道佛法少分言說。他給我講,他說:法師,你給我看看,我這個說法是不是這樣的?他說無始以來我們一切染著知見皆是沈淪的正因,我們一切丟棄知見之刹那是皈依叁寶之生起。我說是有少分,這是見解分,若不時時運用不能成熟道德,不能純熟佛法利益。但你要是回頭一看,你觀察觀察你的自心,你有沒有丟棄你自己知見業力的這種負荷呢?這個機製呢?很少有。萬萬千千學佛人中學知見的多,舍棄自我者少之又少,難遇又難遇。
說實話,我說這個慈悲心,我經常想放棄說法的任何機會,經常想放棄。因爲你回頭一看,對方所有的想法都是爲了強化自己,染汙自己的時候,你會想放棄。回頭再一看看佛在加持我們,讓我們示佛法如佛。“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就是不舍愚癡倒見有情,不舍此愚癡倒見強製有情,不舍此謗法毀法之有情,這是甚難甚難的。這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反複的,一次又一次的,是甚難甚難。因爲我們都知道,凡夫有情的心智都是回饋心智,他做了一個事情有效果了他會願意做;做一個事情不光沒有效果,起了副作用的時候他就放棄了。
那麼慈悲心、智慧心的培養呢,像我們晚上放蒙山是一樣的,你也看不到中陰呀,孤魂野鬼呀,餓鬼什麼的你看不見,你還給他念“汝等佛子衆,我今施汝供……”,你既看不到又摸不到,這就是一個慈悲心的深刻細膩的培養罷了。但有幾個人愛樂這種培養呢?真正的愛樂,從心底生起來,我看不到摸不著,但是我能真正慈悲地去回施給他們這些好比餓鬼,千年百年不聞水聲,我們沒有墮到餓鬼道去,墮到餓鬼道就知道放蒙山的人有多慈悲了。
我們晚上撞鍾擊鼓之時,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你真正用自己真誠的心去撞擊它,去念那個偈贊、念那個經文的時間、念那個真言的時間,你就會利益無量無邊的這些幽冥界——在黑暗中無光明可見之有情,令他們得見光明之照耀,令身心刹那間離開種種苦行。因爲我們沒有這種感知,你認爲這個敲鼓擊鍾無外乎是一種事相罷了,跟你有沒有關系呢?沒有感知的時候,沒有回饋的時候,所以說他不愛樂這個法則。實際在這個法則中能利益無量的人天,有無量的福德因緣的聚集,但又有幾個人在意樂這個法則呢?
我們都知道崇祯(前世)就是一個沙彌,就是一個行火沙彌,就是在廚房裏打打柴、燒燒火這樣的一個沙彌。宿世的業報成熟了,很早就死掉了。但是能做幾天皇帝,他的福德因緣從哪裏來的呢?因爲在僧衆,這種真正廣大利益世間之心一旦生起,其…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