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五集
原文: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衆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依止天親菩薩的九十六句偈子,依止著五念門給我們作次第的開示。前面我們把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菩薩四種正修行作了一個學習。後面這文字就是第五念門所謂的回向門,因爲禮拜門、贊歎門、作願、觀察,我們學習這二十九種莊嚴是觀察門所攝。因爲這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這叁門在前四句偈子就很清晰地把它點出來,那麼這觀察門的內容就比較多。通過觀察器世間與情世間,讓我們對淨土整體的莊嚴實質的內容作了一個完善的、次第的、逐步深入的一個觀察了解,欲令我們了解自心莊嚴、自性莊嚴,也就是彌陀所成就的報土、報德莊嚴,以使一切衆生進趣擇取這種報德莊嚴的安住,擇取這種報德莊嚴的安住。
因爲我們作爲凡夫類有情,多在凡夫知見、凡夫業報中沈淪,沒有一個對待的機製,就會在一個雜亂的、無所擇取的法則中徘徊猶豫。那麼阿彌陀佛以無礙的光明照耀著十方,攝化著一切有情,令其進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是真正地了解自身具足莊嚴的妙用,就是自性之妙用,遠離違性的造作,清淨地隨順性德,得以智悲方便,種種法則,于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中回歸到無染清淨心這種本心中來;從本心中運用出來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令一切衆生得自在力,方便運用,無染無著。
那麼在淨土教言的整體機製中,世尊在所有說法中,數數提及,我們要是看到涉及到淨土法門的教言這樣的文章,觸目皆是。淨土教言爲什麼這麼周遍廣大呢?像世尊在《大集經》中所授記是一樣的,在末法時代,罕有得道者,何以故呢?多有障緣,多有相似法修持,多有錯亂因果,多有自心之蒙蔽,多有自利無有慈悲心,多舍棄佛力住持攝化,這是無佛時代的種種蔽難,人欲進趣無上菩提的成就,乃至得不退轉,就是阿毗跋致,甚難!障礙殊多。此時代人類有情的心智福德因緣又不具,往往又剛強、好勝、自诩,所以在種種違緣中,罕有得道者。
唯淨土一法能令有情在現生中若凡若聖,隨順佛願力故,入正定之聚,就是往生彼國,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就是一生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是難事。何以故?以佛無礙力故。有人舉這樣的例子說,現在我們這個煩惱熾盛之有情怎麼能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阿彌陀佛給我們設置了種種方便,如壽命方便,往生彼國,因佛力住持故,于正定聚得不退轉之方便。那麼壽命無量,令衆生一生成佛,就是說壽命長久性,于佛法得不退轉,以佛願住持故,那麼能令一切衆生一生成辦。那麼得以往生彼國,是乘借佛的願力故,令衆生凡聖無有疑慮。說聖者往生,人人可信可知,凡愚有情未斷見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成就菩提呢?這是學習淨土法門的一個疑慮,也是多有教法之疑慮。
那麼曆代善知識舉有這樣的例子,象我們各人的業、業習、見思二惑尚有存在象一根針那樣一個細微的見思惑,一投入海水裏,它就會沒下去,它就不能度生死海,雖然很細微的見思惑,它就令你沈淪。那麼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乃至說見思二惑粗重煩惱有情,象大石頭一樣的種種業、種種障緣,但你要放到一個渡輪上,它能擺渡生死海,令衆生得以解脫。何以故?載負力不可思議故,就是佛力載負,佛力攝化,令衆生一時進趣,這是不可思議的。那我們不能用自力類比,若用自力類比,一切凡愚有情,無力度脫,無有度脫之機緣。
所以淨土一法可貴、難得,實在就是對凡愚有情猶爲可貴、難得!那麼我們能得遇這樣的教言機製,凡聖者、智愚者、善惡者,一時消融于清淨平等覺中,被清淨平等覺的大船載負到阿彌陀佛清淨報土中去,所以一生成佛。阿彌陀佛的誓願是欲令十方刹土有情,未成菩薩者令其成菩薩,已成菩薩者令其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轉向度脫,轉向度化,無有窮盡,這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所設置的。那我們隨順這個願力故,一生得以成辦。在這個法則中,若是我們能詳盡地了解它,信順觀察它,就會得到法的滿足,就是所謂的于菩提得不退轉。若說任運往生彼國,無挂無礙,在這個往生彼國現前心智決定中,得到往生彼國的安慰。雖婆娑中人,亦是極樂心智,無挂無礙。心智是不被環境所製約的,唯有業相被事相所製約。
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信”十分地重要!那麼我們客居于娑婆,那就無挂無礙。何以故呢?若真知抉擇于極樂世界,真知是極樂中人,本家本國,守護于極樂世界,那在此娑婆世界無爭無鬥,無取無舍,遠離善惡是非。何以故呢?客居之處,不假此處作業。你不會在這個地方認真,不會在這個地方計較得失名利之虛假,不會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的寶貴的生命,乃至說減損自己的法身慧命,舍棄自己曠載難得難遇的一生成佛的這樣一個難得殊勝的機遇,沈淪于苦海。那你要是舍棄這樣的機會,不知道你能遇到什麼樣的法則,能得以度脫。所以說沒有個依怙,那我們很難得以成就的。
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教言,把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門給我們作了一個提示。昨天我們把“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薩的四種功德中的最後一種功德,給我們作了一個回施,令我們得見衆生世間十二種莊嚴功德成就,這個器世間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令我們觸摸到自性的莊嚴與威德、自性的真實,若有情若無情,同源種智,清淨安住,具足莊嚴,遠離斷滅邪見的這種健康內涵、具足內涵、具足珍寶性的內涵、具足一切大義門的善巧的內涵。就是這二十九種莊嚴中處處是自性莊嚴,處處是自心妙用,處處是寂滅真實,處處是阿彌陀佛曠劫兆載永劫的修持的這種回施,回施令聽聞衆生有情一時歇心,得見自性,就路還家,不假修持方便而安住于阿彌陀佛曠劫以來的修持報德之中,遠離造作,衆生業相造作之逼害。如是安心,就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來安心,那麼來安無上菩提心,遠離對待的心,令我們無染清淨心真正地純熟起來,無外乎是天親菩薩、昙鸾法師乃至上溯到龍樹菩薩、釋迦本師、阿彌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諸佛對一切衆生的殷切希望、慈悲的護佑、真誠的愛戴。
那我們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慢慢地對這個莊嚴就是我們所謂的衆生自性莊嚴有個了解、有個感知、有個觀察,所以這觀察門甚爲重要。在這觀察門中,一旦我們真正地了解了這是我們唯一進趣的依止處,可知、可見、可用,靠得住的一個法則,那你就會真正的南無阿彌陀佛,真正地舍離一切違性的造作、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造作、善惡對待的造作,歸入這個一真莊嚴的世間,就是阿彌陀佛清淨的國土,亦是我們自性莊嚴海,亦是一個安心不造作的真正表達。這個表達實在是以佛力來策勵我們,令我們透視,就是加持衆生,走出無始以來的這種對待迷失的心。
我們無始以來在對待中擇取習慣了,無始以來迷失自心已經習慣了,善惡是非大小這種迷失呢,得失擇取已經太純熟了,我們自身欲走出是十分困難。當然通過其它的法則來修持,有的有情也是有機會的,就對待這個法則來說甚少機會,所以在《大集經》釋迦牟尼佛作過授記:“末法時代,億億人修持,罕得度脫。”我們下去有人就可以查一查《大集經》,在這個《大集經》的《月藏經》中有這個授記,《大集經》大部分是授記品,講的十分多,我們可以看一看,了解了解。
(編注:是故《大集月藏經》(大集經卷五五意)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叁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诤訟,微有善法得堅固。」是故《大集月藏經》(卷五五意)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唐道綽禅師《安樂集》。《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九: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诃薩言。了知清淨士。若我住世諸聲聞衆。戒具足。舍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于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于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叁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鬥诤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我們接著看第五門回向門。
五、回向門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衆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