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從生盲,
他沒有證到佛的這個位置上,他就是菩薩聲聞也是個盲人,在佛這個角度看。你一定要小心這個地方,你不小心,你就認爲他們是佛菩薩,他們是大德,他們是如是人。你就會出現一個大的問題,以祖師、以大德代替阿彌陀佛、代替十方諸佛,你會出現一個大的傷害,誹謗正法。正法者,唯佛宣化,若不如是,了義教你不能得見,不能得聞,所以這個地方十分容易混淆。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二乘非所測。
現在二乘就是阿羅漢之類的不能測,現在稍微有一點證量,稍微有一點作爲的人,往往就把佛法打到他那個知見中去了,十分強硬。要此類有情我真想把他抓到扔到地獄裏去,但他一樣是成就了。他們會蒙蔽不相應機類有情,因爲這個不相應機類的有情會受到傷害,就是其他機類有情。因爲你不是暢佛本懷的,你是機類說,所以這一類機類有情會在你那得到利益,不是這一類的機類有情會得到重大的傷害,會灼傷你的眼目的。
所以我們是弘揚淨土,還是弘揚自己的知見的?是弘揚聖者的知見呢,還是弘揚阿彌陀佛的知見呢?這實在是必須討論的一個問題,必須認知的一個問題,必須了解辨識清晰的一個問題,決定不能草率的問題。我遇到許多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十分草率,或者說十分地沒有走出自己那個機類,就是住到珍寶牢獄。“佛告阿逸多,如來應作所作已作,汝等應當安住無疑,勿住珍寶成就牢獄。”菩薩執法執事,亦是珍寶牢獄。它這個說“聲聞及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爲什麼呢?他要證得佛的地位了,那不名菩薩、也不名聲聞了,那他就是佛嘛。所以以聲聞菩薩之心去推導諸佛之知見就會出問題,去推測諸佛的教言,就會出問題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抉擇是十分地威猛、十分地幹脆、十分地抉擇的!所以甯錯信佛語,不可信菩薩不了義教,那是十分的堅決的。唯有金剛心智、無畏的心智,與一切衆生作最上乘抉擇,就是仰止唯佛陀,剝除一切不了義、不相應法則,但暢佛本懷。
要是我們這一點含糊模糊,你這一生想了生死,你沒有大機製、大因緣你不可能成就的。諸位善知識,這一點希望我們每一位在座的有情一定要深入的細致的考究,不可輕易放過。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這一段文字就是希望我們剝離了義、不了義,佛所說與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所說之差別。你要是不剝離,我們剛才念那一段文字就會出現一個大的故障。什麼故障?濫法混法,混淆于教言。就是把凡聖——我們凡聖之心去推導佛之知見,誤解佛之知見,就是推導佛之知見。這樣不光不遇到佛教,還會把佛法給醜化、遊戲化、遮蔽化、減損化,使這個佛陀的廣大究竟的教化,度脫一切衆生的大悲大願受到傷害,那你謗法之罪在劫難逃。
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看《無量壽經》的版本,這個版本就一再強化這。前面的文字、後面的文字很多,一再強調這一點,我們怎麼來把佛智佛法從菩薩凡聖法中剝離出來。要是不剝離出來,人十分難以守護抉擇這樣一個了義教與不了義教的差別,很難抉擇。
所以這一段文字佛告阿難:十方如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他這個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內容也就是諸佛所贊歎的,力量所在就是這個: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實際這一念就是抉擇啊、放心啊、平等啊、清淨啊、隨順啊、安住啊、無疑啊、靠倒啊、不再造作啊!抉擇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要沒有佛這樣的經典,像我們現在念佛真太痛苦了,說我舍報以後,我死掉以後再往生極樂世界,大難大難。現在清清晰晰尚不能了知自己何以安住,舍報之時四大崩潰、四大纏縛、四大逼迫,散壞之逼迫你怎麼能自製?我真搞不懂。
這一段文字是淨土教言一個特定機製,要不在這個地方審視阿彌陀佛本懷、諸佛出世之本懷,令一切衆生就路還家,不離當下而成就無上菩提的真正了義教言,橫斷生死,頓脫頓利的大教言——陀羅尼教言,最上乘教言你不了解,你是很難趣入淨土的真正實質教言的。那我們下邊就會說叁輩九品,大家樂意叁輩九品,以期上品往生,古來已久,這大家愛樂啊。那我們就開始這樣了,淨土的這個暢佛本懷,雖然我們常說暢佛本懷,處處暢自己的本懷,處處表達自己的意樂、意願而沒有表達佛陀的本懷——普度衆生的本懷,究竟普度衆生的本懷,多少都有遮蔽啊。在不思議智中,妄生思議,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注意的一個大問題。
所以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這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說法,希望大家下去能參考善導大師的說法,就十分的圓滿、清淨、徹底了,沒有任何的阻礙。可以說與一切衆生開無礙路,與一切衆生作清晰的抉擇了。那麼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有慈悲之遮護,就是對謗法者的慈悲遮護,欲令我們隨順佛陀的最上乘教言,不至于生誹謗正法之顧慮或者這種障礙,所以這有遮護。在善導大師那個地方徹底彰顯了,就是以如來隨順覺性徹底彰顯無礙,彌陀的無礙力究竟回施衆生,這種廣大的回施。
所以下去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下去可以自己查,有這段文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遮攝二法:未誹謗者是遮、遮護之意;已疑謗者是攝化之義,這兩種義是具足存在的,正是佛陀的悲智之心。以一言詞說無盡妙法,令衆生隨類而解,隨類而用,皆得度脫,成就無上菩提,是佛說法之究竟願望,非是製約衆生,傷害衆生,令衆生疑慮而倒見,那這是決定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兩類機製,遮攝皆有的。
“未犯者,遮其不令其犯;已犯者,徹令還歸。”這是善導大師的原話,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後人稱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再來者,能徹彰阿彌陀佛度世之本懷,利益十方衆生無礙之本懷,令十方九界有情鹹生彼國,一生成辦之本懷,非是菩薩、聲聞、緣覺、凡夫有情修持之揣度,或者說是修持之量。不是這樣的,跟這不相幹的。
這個我們下面要是有機會的,可以去看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觀經四貼疏》是楷定古今,厘定淨土法門綱宗的一篇文字。古來以久大家都這麼認爲的,也是這麼遵循的,實在是難得難遇的一個法則的機製。但因爲我們現在人接觸得少,了解得少,放任在自己的業習業流之中的人多一些,那也是個人的善根。但是佛已經把這個法則,把這個教言平等地回施給我們了,用與不用那是你自身的機製問題了,你自身的願望問題了。傳達是必然的,用與不用是個人的。傳達不能妨礙,要是沒有傳達,聞尚不聞,何以依法實踐呢?依法修行呢?所以這個傳達是十分重要的。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讀了這兩句話,很多人不以爲然。在這個謗法五逆之中,做小因緣了,不知道若隨順自己的業報,五逆謗法有多大的苦難、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傷害,不知。所以衆生無有眼目,無有覺聞之性,于罪惡果報不加了知,造無量的業,沈淪于無記而不知,是名無明衆生業緣。所以善知識看到我們是觸目驚心的,許多阿羅漢以宿命善巧,或者說以天人善巧,看到這個世間是不能忍受這個世間的,所以紛紛取滅,或者說紛紛住于聖山福地,遠離有情。像我們現在很多人造這業啊,要是不依佛力佛願,不是依一個究竟的法則,不要說此生了,多劫尚不聞叁寶名字,度脫無份,不是給人戴帽子的。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就是一切有情,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這個量是十分大的。他這個地方沒有講凡聖、也沒有講善惡,沒有講。是一切有情,一切,“一切”二字被現在人淘汰了,現在人講淨土根本不是一切人,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照某一國,照善國、惡國、照聖國、功夫國,他就沒有照一切有情。佛雖然說什麼叫阿彌陀佛呢?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佛分明有如是親切的教言、明確的教言。那下面就有人篡改了,說功夫教言,照功夫,有功夫的人能往生;照善惡,善惡有情能往生;照聖照凡的能往生。所以這種機類的說法,已經遮蔽了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種佛陀的願望、佛陀的功德、佛陀的真實不可思議的威神善巧。
他遮蔽這個,遮蔽這個心來自于什麼地方呢?來自于自己的知見,而不是隨順佛陀的知見,隨順佛陀的無礙誓願,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隨順佛願與隨順自己的量的一個法則。要是透視不了呢,“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你是不會承認的,你是不會相信的。那麼清淨的守護、平等的守護、廣大的守護、無礙的守護,在你這個心智中不會生起的,不會相應,沒這個種子。
這十年來不知查了多少傳播淨土法門教言機製的這些善知識們的文字,像近代的,尤其近代的,阻礙淨土法門、扼殺淨土法門的人,大有人在,就是處處講不能往生的機製,把淨土一法真是沈入海底了,真實教言份沈入海底了;把這個表達自己的心願、自己的感知、自己機類的東西呢,基本上就是標志到極處了。這我感覺是我們現前的每一個人要是對自己負責的話,對自己了生死的機會負責的話,應該深究、細究、究竟地究一究的一個問題。要不真正細究它,你很難真正從自己的心地上把這個問題處理幹淨。雖然我們也會有相似的感覺、相似的修法、相似的緣,但你不得究竟安樂,你沒有抉擇故,就像後面講的——在決定,你這個決定上沒有成立。
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在這一段話之後,有叁輩往生。
這一類機製是不攝于叁輩的,就前面這一段話:“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