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P5

  ..续本文上一页

  譬如从生盲

  他没有证到佛的这个位置上,他就是菩萨声闻也是个盲人,在佛这个角度看。你一定要小心这个地方,你不小心,你就认为他们是佛菩萨,他们是大德,他们是如是人。你就会出现一个大的问题,以祖师、以大德代替阿弥陀佛、代替十方诸佛,你会出现一个大的伤害,诽谤正法。正法者,唯佛宣化,若不如是,了义教你不能得见,不能得闻,所以这个地方十分容易混淆。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崖底,二乘非所测。

  现在二乘就是阿罗汉之类的不能测,现在稍微有一点证量,稍微有一点作为的人,往往就把佛法打到他那个知见中去了,十分强硬。要此类有情我真想把他抓到扔到地狱里去,但他一样是成就了。他们会蒙蔽不相应机类有情,因为这个不相应机类的有情会受到伤害,就是其他机类有情。因为你不是畅佛本怀的,你是机类说,所以这一类机类有情会在你那得到利益,不是这一类的机类有情会得到重大的伤害,会灼伤你的眼目的。

  所以我们是弘扬净土,还是弘扬自己的知见的?是弘扬圣者的知见呢,还是弘扬阿弥陀佛的知见呢?这实在是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必须认知的一个问题,必须了解辨识清晰的一个问题,决定不能草率的问题。我遇到许多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十分草率,或者说十分地没有走出自己那个机类,就是住到珍宝牢狱。“佛告阿逸多,如来应作所作已作,汝等应当安住无疑,勿住珍宝成就牢狱。”菩萨执法执事,亦是珍宝牢狱。它这个说“声闻及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为什么呢?他要证得佛的地位了,那不名菩萨、也不名声闻了,那他就是佛嘛。所以以声闻菩萨之心去推导诸佛之知见就会出问题,去推测诸佛的教言,就会出问题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抉择是十分地威猛、十分地干脆、十分地抉择的!所以宁错信佛语,不可信菩萨不了义教,那是十分的坚决的。唯有金刚心智、无畏的心智,与一切众生作最上乘抉择,就是仰止唯佛陀,剥除一切不了义、不相应法则,但畅佛本怀。

  要是我们这一点含糊模糊,你这一生想了生死,你没有大机制、大因缘你不可能成就的。诸位善知识,这一点希望我们每一位在座的有情一定要深入的细致的考究,不可轻易放过。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如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这一段文字就是希望我们剥离了义、不了义,佛所说与菩萨声闻缘觉一切贤圣所说之差别。你要是不剥离,我们刚才念那一段文字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故障。什么故障?滥法混法,混淆于教言。就是把凡圣——我们凡圣之心去推导佛之知见,误解佛之知见,就是推导佛之知见。这样不光不遇到佛教,还会把佛法给丑化、游戏化、遮蔽化、减损化,使这个佛陀的广大究竟的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的大悲大愿受到伤害,那你谤法之罪在劫难逃。

  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看《无量寿经》的版本,这个版本就一再强化这。前面的文字、后面的文字很多,一再强调这一点,我们怎么来把佛智佛法从菩萨凡圣法中剥离出来。要是不剥离出来,人十分难以守护抉择这样一个了义教与不了义教的差别,很难抉择。

  所以这一段文字佛告阿难:十方如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这个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内容也就是诸佛所赞叹的,力量所在就是这个: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实际这一念就是抉择啊、放心啊、平等啊、清净啊、随顺啊、安住啊、无疑啊、靠倒啊、不再造作啊!抉择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没有佛这样的经典,像我们现在念佛真太痛苦了,说我舍报以后,我死掉以后再往生极乐世界,大难大难。现在清清晰晰尚不能了知自己何以安住,舍报之时四大崩溃、四大缠缚、四大逼迫,散坏之逼迫你怎么能自制?我真搞不懂。

  这一段文字是净土教言一个特定机制,要不在这个地方审视阿弥陀佛本怀、诸佛出世之本怀,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不离当下而成就无上菩提的真正了义教言,横断生死,顿脱顿利的大教言——陀罗尼教言,最上乘教言你不了解,你是很难趣入净土的真正实质教言的。那我们下边就会说三辈九品,大家乐意三辈九品,以期上品往生,古来已久,这大家爱乐啊。那我们就开始这样了,净土的这个畅佛本怀,虽然我们常说畅佛本怀,处处畅自己的本怀,处处表达自己的意乐、意愿而没有表达佛陀的本怀——普度众生的本怀,究竟普度众生的本怀,多少都有遮蔽啊。在不思议智中,妄生思议,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这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说法,希望大家下去能参考善导大师的说法,就十分的圆满、清净、彻底了,没有任何的阻碍。可以说与一切众生开无碍路,与一切众生作清晰的抉择了。那么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有慈悲之遮护,就是对谤法者的慈悲遮护,欲令我们随顺佛陀的最上乘教言,不至于生诽谤正法之顾虑或者这种障碍,所以这有遮护。在善导大师那个地方彻底彰显了,就是以如来随顺觉性彻底彰显无碍,弥陀的无碍力究竟回施众生,这种广大的回施。

  所以下去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下去可以自己查,有这段文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遮摄二法:未诽谤者是遮、遮护之意;已疑谤者是摄化之义,这两种义是具足存在的,正是佛陀的悲智之心。以一言词说无尽妙法,令众生随类而解,随类而用,皆得度脱,成就无上菩提,是佛说法之究竟愿望,非是制约众生,伤害众生,令众生疑虑而倒见,那这是决定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两类机制,遮摄皆有的。

  “未犯者,遮其不令其犯;已犯者,彻令还归。”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后人称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再来者,能彻彰阿弥陀佛度世之本怀,利益十方众生无碍之本怀,令十方九界有情咸生彼国,一生成办之本怀,非是菩萨、声闻、缘觉、凡夫有情修持之揣度,或者说是修持之量。不是这样的,跟这不相干的。

  这个我们下面要是有机会的,可以去看一看善导大师的《观经四贴疏》。《观经四贴疏》是楷定古今,厘定净土法门纲宗的一篇文字。古来以久大家都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遵循的,实在是难得难遇的一个法则的机制。但因为我们现在人接触得少,了解得少,放任在自己的业习业流之中的人多一些,那也是个人的善根。但是佛已经把这个法则,把这个教言平等地回施给我们了,用与不用那是你自身的机制问题了,你自身的愿望问题了。传达是必然的,用与不用是个人的。传达不能妨碍,要是没有传达,闻尚不闻,何以依法实践呢?依法修行呢?所以这个传达是十分重要的。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读了这两句话,很多人不以为然。在这个谤法五逆之中,做小因缘了,不知道若随顺自己的业报,五逆谤法有多大的苦难、有多大的过失、有多大的伤害,不知。所以众生无有眼目,无有觉闻之性,于罪恶果报不加了知,造无量的业,沉沦于无记而不知,是名无明众生业缘。所以善知识看到我们是触目惊心的,许多阿罗汉以宿命善巧,或者说以天人善巧,看到这个世间是不能忍受这个世间的,所以纷纷取灭,或者说纷纷住于圣山福地,远离有情。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造这业啊,要是不依佛力佛愿,不是依一个究竟的法则,不要说此生了,多劫尚不闻三宝名字,度脱无份,不是给人戴帽子的。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就是一切有情,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这个量是十分大的。他这个地方没有讲凡圣、也没有讲善恶,没有讲。是一切有情,一切,“一切”二字被现在人淘汰了,现在人讲净土根本不是一切人,不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照某一国,照善国、恶国、照圣国、功夫国,他就没有照一切有情。佛虽然说什么叫阿弥陀佛呢?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分明有如是亲切的教言、明确的教言。那下面就有人篡改了,说功夫教言,照功夫,有功夫的人能往生;照善恶,善恶有情能往生;照圣照凡的能往生。所以这种机类的说法,已经遮蔽了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佛陀的愿望、佛陀的功德、佛陀的真实不可思议的威神善巧。

  他遮蔽这个,遮蔽这个心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自己的知见,而不是随顺佛陀的知见,随顺佛陀的无碍誓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随顺佛愿与随顺自己的量的一个法则。要是透视不了呢,“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你是不会承认的,你是不会相信的。那么清净的守护、平等的守护、广大的守护、无碍的守护,在你这个心智中不会生起的,不会相应,没这个种子。

  这十年来不知查了多少传播净土法门教言机制的这些善知识们的文字,像近代的,尤其近代的,阻碍净土法门、扼杀净土法门的人,大有人在,就是处处讲不能往生的机制,把净土一法真是沉入海底了,真实教言份沉入海底了;把这个表达自己的心愿、自己的感知、自己机类的东西呢,基本上就是标志到极处了。这我感觉是我们现前的每一个人要是对自己负责的话,对自己了生死的机会负责的话,应该深究、细究、究竟地究一究的一个问题。要不真正细究它,你很难真正从自己的心地上把这个问题处理干净。虽然我们也会有相似的感觉、相似的修法、相似的缘,但你不得究竟安乐,你没有抉择故,就像后面讲的——在决定,你这个决定上没有成立。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在这一段话之后,有三辈往生。

  这一类机制是不摄于三辈的,就前面这一段话:“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