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情遇此法而得度脱。

  这实在是净土法门现状中特别大一个首要问题,就是一个是依佛愿、依佛力、依佛所证广大究竟圆满心智,普利十方有情,平等普利十方有情的一个教言;一个是根据自己的知见、自己的量、善恶功夫所择取的一种机类法则,就是某一类的机制法则。那么这个净土的教言就变得那么狭隘,那么令人模糊。所以说善者,恶类有情茫然;说功夫者,无功夫众生茫然;说圣者,凡夫类机制有情茫然。种种茫然的造就皆是来自于不能圆满地、究竟地、平和地、如实地把佛陀的本怀交付给一切有缘,乃至自己来随顺佛陀的愿力、功德的回施,进趣无上菩提。所以自他相害,这的的确确是净土法门面临的一个头号的大问题。

  因为现在学习净土的人,这个利他、令此法住世的愿望与慈悲心、智慧心,就是如来随顺觉性的这种广大随顺的安乐住这个抉择没有。往往就回施到自己的机类上来,善者说善往生,恶者说恶往生,功夫者一定说功夫往生,圣者一定说圣者往生……那么种种的机类令许多有情,在迷茫、无依无靠中,虽然遇到这样的法则了,遇到净土法门了,在相似的净土法门中,受到了这种迷惑的侵害。我经常遇到这个,说你没有功夫能往生吗?他说得十分地认真、十分地严肃、十分地肯定。他心智中是迷茫的,传达是迷茫的,自己的修证亦是迷茫的。那么这样的实是说是这一类,这种种机类中,这是一类罢了。

  我们要是认识不到这个“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的这个往生的众生份究竟是不是十方九界有情?要不是这个十方九界有情,我们怎么来面对这个广大究竟畅佛本怀的教言?怎么来畅佛的本怀?是畅佛的本怀还是畅某一类机制的本怀呢?这是一个头等的问题,是净土法门传播、修持的一个头等问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掉,无上菩提心无从运用,无上菩提心无从抉择。希望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要下下功夫。我感觉昙鸾法师是步步为营,令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这个法则。很多东西是很感人的,传承是很清晰的,他依止的有阿弥陀佛的誓愿,有释迦佛的教言,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历代祖师的实践成就守护,一代一代的这么做下来了,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说虚妄的、推导的、根据自己的想象设置的佛法,他不是通过自己的我这个想象来加工的佛法,所以是一个传承的佛法,令一切众生消除疑惑的一个大的机制。

  好,那我们看它的实际内涵了。

  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

  案——来源,这些善知识们说法有出处。有的人说法也有出处,好比拿其它经典来破法,来破净土教言,是有的,那这一类不需要尊重。所以说,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好比说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依止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普贤行愿品》、《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等等,包括《往生论》,那么这个三经一论、五经一论这是我们依止的。那么有人引用其它经典来破这个法,那你不能听的。因为说法机不同、用不同、了义不了义不同、所实施对象不同,在这种种不同中,你要滥于混淆,那么整个法就会对我们产生一个杂毒了。所以佛说法,有的时间用调和的药、平等的药、总持的药、具足的药;有时也会用勇猛的药,很猛毒的药。好比说地狱果报这是很猛毒的药,虽说是因果,处处给你指在恶报之处,令你生起怖畏。所以佛说种种法,以种种善巧,令众生出离种种生死困惑、愚痴颠倒,这不能混淆的,我们看它的来源。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乃至王舍城周边,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按过去的记载有多少版本。有的说十二种版本,尚存现在有五种原译本、二种汇集本。大家现在在社会上公开看得到的,就是说流通的有五种原译本,其它七种本就丢失了、遗失了,在战乱中,随着时代的更迭、战火、变迁,就一个一个丢失了。那还有五种原译本,你要是能通读一遍这个《无量寿经》,你实在发现佛对这个经是十分地重视!菩萨数数的请教阿弥陀佛的教言,释迦佛不断地在讲这个教言。

  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这是依止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的版本的文字,这段文字来自于《无量寿经》的下半卷,开端大概有四五句之后的一段文字。佛告阿难:彼国无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如是如是……,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就是说,佛告阿难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他这个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什么东西、什么样的力量引发出来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赞叹呢?这佛给阿难作提示,阿难是谁呢?——一切闻习有情、一切乐于闻佛法之有情,那么就是佛说法之对象。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功德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是他的功德所在。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全部是原文,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下半卷的开章不久的一段文字,这是十分重要的,净土法门的一个纲宗性的经典依止,经典上的一个依止。这个依止,我们要学习佛法,学习一个传承教言机制,没有来源,你后面是无以修证,无以印证的,你没法修持,你也没法印证它,这个量是十分大的。古来以久对这个“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争议是十分多的,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成熟者即用之,愚痴者即颠倒之。

  此段文字三辈不摄。我们一般讲这个说有三辈往生者,一辈闻说无量寿佛名,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如是等等……;二辈者,闻说无量寿佛教言,不能弃欲出家,但供养塔庙,设立花蔓灯烛,做诸功德,信顺这个教言;再一类也不能行诸善者;说这三辈。这一类的文字所摄的有情是不以三辈说的,是畅佛本怀的。那么后边的三类机制呢,三类九品实在是众生机类份,就是有的善根这样成熟了,有的善根那样成熟了,有的人那样成熟了,是这三类九品所摄。

  我们要是观察不到这一点,什么是佛愿?什么是众生愿?众生与佛的无差别的差别,何以表现?你是很难深入这个法则的,很难进趣这个法则的。何以故?你混淆故,无端的混淆,我们与佛都是一样的本质,你是无端的混淆,你不能产生这个真正的法的妙用。所以一切菩萨善于无分别法中说分别善巧令众生得以度脱,那我们在这个法则中不了解这个无差别中的差别相,世尊就给我们剖析出来这个三辈往生,那么这一类所摄是依佛愿力故,非三辈说,是畅佛本怀故。

  所以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与一切贤圣不能思维,诸佛所称赞。就说十方诸佛若不直接称我名号者,不取正觉,十方诸佛不直接称阿弥陀佛威神功德者,阿弥陀佛是不取正觉的。这个是十方诸佛对阿弥陀佛的本怀的赞叹,非一切凡圣所能思维的。这是特别大的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若看不到这个问题,但说畅佛本怀,不知畅在何处。很多人以为三辈九品是畅佛本怀,不是,那是众生机类。很多人就把众生机类,就是众生能接受的机类当成佛的本怀了,结果阻碍了净土广大的传播。就是以佛本怀,畅佛本怀,畅佛无所障碍的本怀的教言,受到机类的伤害,就是被某一机类所阻碍。这是个混淆,不应该混淆处,强制混淆。

  诸位善知识,在净土法门中,这个地方我们要是剥离得不是十分清晰,你很难去把畅佛本怀与畅机类本怀能表达出来,一些人说话十分强制,说你不到功夫成片,你不到一心不乱,你不能往生,这是一机类的知见。这一机类知见很痛快,是这一类有情所能往生的相应国土,相应的这种应化土,非是阿弥陀佛的报德所回施,不是阿弥陀佛的大威德的载负,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所载负,此类只是顺应自己的修持业缘而建立的。这个我们要搞不懂就会出现依法谤法,依法蒙蔽有情恶劣的果报。虽然你说的是你自认为的、你自己证量中的一个现状,但是你不能思维于阿弥陀佛的。

  《无量寿经》那五种原译本,《无量寿经》那有本子吧?我这个不喜欢带资料的毛病很大,这一点我给大家读一段文字。佛在经典上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给大家读这一段文字——是我十分在意的文字,我常年接触净土都十分在意这段文字,为什么要在意这段文字呢?就是在不可混淆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混淆!一旦混淆,佛力与众生之力、凡圣之力的差别,你就是草率笼统了,你草草地判定了这个法门,你丢失大机、大用、大方便,你只能在某一机类中,沉浸在一类机制知见中会谤佛谤法的,会造五逆谤法之罪,看似个小问题,实在是个大问题。

  我们看这样的,佛是这样说的。

  (原文: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曹魏康僧铠译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如是致清净。)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听得懂,佛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反复的这样交待?我们很多人不在意,就是不在意这个,“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就是佛心…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