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
原文:
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回向门。所谓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门这是第五门。回向门所说的四句偈子,“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那么这四句来表述净土法门的一个所谓的出功德的修持,是一个依法修持的法则。法则不离于心念,心念者假以文字传达,令我们了知其运用心的一个方法,来成熟一个道业。
昨天我们提示到依《无量寿经》,昙鸾法师把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佛所赞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功德所在就在于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么这个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十方如恒河沙诸佛所共称赞,种种称赞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是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实在是以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而建立,十方诸佛所赞叹。是诚实言,是至真之语,是无疑之语,令随顺佛陀愿力之有情即得往生,令佛力住持教化之有情即得阿毗跋致,使此类有情于无上菩提一生抉择。此处皆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力故,作为增上缘,作为守护,作为皈依。
法不孤起,此处是法不孤起所显现的这种大威德善巧,就是昙鸾法师在前面作提示的,是何等众生,“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类众生是哪一类呢?他在这儿作一个抉择。后面说:“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那么他这个总结的是依佛愿力故,使一切有情咸能往生。所以我们提到,后面这《观无量寿经》也会提到昙鸾法师举的这个文字。昨天我们把《无量寿经》用三辈往生,三辈——因众生善根成熟之异,皆发无上菩提心,若出家、若供养三宝、若不能做诸善根,此类修行依止无上菩提心,信顺弥陀誓愿,修诸善法或者不修善法或者出家,此类三辈往生,各现其利。所谓上辈中辈下辈者,非以高低之说,但是利益成熟之早晚,成熟之周遍与深浅所表达。
那么他后面昙鸾法师列举《观无量寿经》的文字来作九品说,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那么下下肯定摄于上上,我们都知道九品往生中,有做三福之说,有行诸善之说,有读诵大乘经典发菩提心之说,此类有情若中品若上品。那么这说的是下下品。那么就是根基最为羸弱、最为苦难、最为倒见之有情,说这一类人怎么来往生。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这都是很重的过失,五逆我们是知道的,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之类的,那这逆罪是十分重的。十恶——杀盗妄淫身口意业具足十恶,过去说十恶不赦,那就是在世间是不让人接受之有情。
如此愚人
现在在我们减劫恶世之时,五浊恶世减劫之时,我们说如《阿弥陀经》讲,从劫浊、见浊、命浊,种种浊业之中,有人在这地方沉沦无际,已经不能觉醒。现在你要在世间,再看看世间的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是说是道德善根增长,而是恶缘逐渐炽盛,人的心智逾来逾苦逼,人的五欲念越涉越大,反而心智越来越羸弱,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自私,被逼的机制越来越多。所以说“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我们都知道世间相是因果相,六道众生各获已业,在自己的无明业中,不知道果报从何而生,所以不信因果,沉沦于无明业报,无次序中。他的心无次序,因果还是有次序的,因果该怎么报还怎么报的。所以一切利衰之相莫不是自作自受,我们要不小心这个地方,就不能深信因果,多去外缘去寻觅,所以昧失自心,丢失主动守护。我们要是知道因果自作自受,人就会自动的、主动的来守护自己的心业,守护自己的因果报应,来承受自己所能承受的果报,做自己能承受的果报业相,这就是所谓的择取业相。
那不信因果的人呢?做得起恶,受不起恶报,恶报一来,就怨恨于周边,诋毁于亲人、友人、师长之类。因为自己的对因果的这种不能了知,多造诸恶,苦报现前之时,迷闷于自心,所以多生怨恨。我们在社会上经常会看到怨声载道这样的事,经常会在寺院里听到这种怨恨的话,那么这个真是不明因果。这个讲的是个因果相续相,所以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这依经典而说。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此时再念其它,念戒是不行了,因为此人一生无有戒德善根;念法也是不行的,因为一时苦苦相逼,苦业相逼,无有念法之机了,修法念法之机都没有;所以这时候念佛最为了当直接,令其觉悟,所以教令念佛。
此人苦逼
在四大崩溃散解之时——我对死亡的感触是比较多,有一次我倒出气,倒出气的时候整个只呼气不吸气,那个身体就僵硬,慢慢地发硬,那是很痛苦很痛苦的,世上所有的痛苦累积到一起没有那个痛苦。我当时手抓那个玻璃,感觉那个玻璃都变形了。那痛苦得没法给人述说的,十分痛苦。只能呼气,吸气是不会吸了的,身体强制很痛苦很痛苦的,人到果报成熟的时候很痛苦很痛苦的。那么这个时间你要说念佛什么的,所以我们平时串习了解或者善知识安慰或者有佛力加持,要不然实在是不能自制的。我记得当时昌宏师见过我倒出气,就在我那个小房间里,倒出气,那实在是很痛苦、很痛苦的。那个身体我们说能抽缩的东西它都在萎缩,所有的器官,你感觉都在萎缩,只是往外排气,没有往里吸气的机会。那种痛苦就是你对这个世间永远再不会去认为这个世间有什么可留恋的东西,那可太苦了。
因为一切苦都会坏苦,都会无常苦、无我苦,这个苦是不能自制的,十分苦。可能很多人说我也没有吃过这个苦,但的确这是很苦。这个娑婆世界像世尊讲,不光是生老病死苦,这个八苦。按世尊说,证悟也是苦,智慧也是苦,你只要染着它。众生这种染着心智中,光明相亦是苦,所以说徒生骄慢,自以为是,还是苦。
那这个苦你要是认识不到,正常的出离心是不会有的。所以我们汉传佛教的出离心薄少一些,或者这个教育程序、次第都少一些。象在藏传佛教,第一个他就要教授厌离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个心成熟了才给你教法。就是要有什么曼达的供养的,当你福德成熟了才给你法则来修,就是让你如实知法与心的相应。在我们汉传佛教这个出离心的培养、菩提心的培养,相对的弱一些,讲功夫,讲事理、名声偏多一些。这个虽然与这一段文字不太相应,可能是个现象吧。
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
那么周边人要有提示,这时候要不提示,自心就迷失了。所以这个临终的安慰、临终的劝化十分重要。要处理得好,是如法的,依教地来引导念佛有情或者说不念佛有情,临命终时,令其有去向,远离对死亡无明的怖畏,那人就会得到大的安慰与善巧。
汝若不能念者
这个念是十三观中的那种观念,好比说念佛白毫相啊、念佛丈六八尺身啊、念水啊…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