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第三十七集

  原文:

  (文字接上)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讲解:

  学习《往生论注》的时间又到了。《往生论注》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那么这一段文字就是所谓的回向门,来给我们阐述净土法门修法的第五门修法,也就是说乘佛愿力故,把佛的功德平等地回施,饶益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于净土一法得不退转之加持。

  在五门修法中,前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实是自利修持,就是所谓的入功德门,要是自利得以善巧成熟,那么回向门出功德以饶益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皆以佛愿力加被,令其圆满功德广传十方,令一切众生得闻者莫不得以度脱,于无上菩提毕竟成就。

  这个回向门是净土修法的一个极为殊胜难得的教言、一个修持的方法。在阿弥陀佛二十二愿中,他这样讲:诸有众生以佛愿力故,或者以往生力故,回入十方世界,现前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那么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回施,亦可以以普贤之德,回力十方令一切听闻弥陀誓愿力得以随顺,使一切有情听闻世尊——阿弥陀佛世尊的愿力得以随顺,住无上菩提,成就究竟道业。

  我们还接着昨天的文字学习来解释第五门修持的认知或者说决定。

  昨天昙鸾法师在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设了这么样一个问,这个问是势在必然的,因为现在习净土一法的这些菩萨们多在此处有疑,多在此处徘徊,因为不能清晰抉择,那么净土一法的深入实践,清净守护实在是难以迅速得到安心具足这样的现前利益。那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来提示这个事情。

  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这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是我们出离三界的方便不方便,怎么用心怎么来观察的一个特别大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念佛人的一个抉择的理念。若是这个知见能解释得清楚,能思维得透彻,那就会得力于这样的念佛法门,就是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称南无佛,化地狱为清净莲邦。那么这一称南无佛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德与善巧?是唯心所现,还是佛力相加?还是佛力与唯心一时成就?是业力为重还是佛力为重?种种不可思议的力中我们何以择取?在此处我们大家要有一个思维观察抉择。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

  这是给我们择了一个回答,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这样思维,旷劫以来我等造诸恶业,若善若恶若无记,沉沦不得出离善巧,那遇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乃至十念即能出生死苦海,是以何理何由呢?会这样思维的。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设置这样一个问答,也是把我们心中的疑虑把它托出来,让我们在恰当的法则下把它处理干净,令我们心作心是的守护或者即心即佛的守护能清晰地运用出来,知正遍知海从现前一念生,知正遍知海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印契,知现前一念本来具足,弥陀给予印契作证,令我等抉择无疑。那么这三界所系一时横断,旷劫沉沦之业一时消融于弥陀智海之中。就如滴水还海,虽妄亦是归真如之境,如空汇空,虽是极微之量,亦是回入无尽刹海,令一切有情得毕竟安乐。

  那么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了这一段设答,实是一切众生与弥陀甚深广大愿力、不可思议愿力、无碍愿力、究竟愿力、能度脱一切众生的愿力,揭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一切众生本无生死的本来实际谛理作一个印契。若不如是,我们以疑虑心、对待心、随业流心来念佛,多与自性不相应,多与弥陀誓愿不相应,与告别生死的这样的一个大机现前你不能当用,还是沉沦于所谓的烦恼业海之中,所谓的业力不可思议会在我们这个自身生命相续中表现出来。

  还看他的回答。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

  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

  因为这样以为,若是这样以为,以下下品人一生造恶,五逆十恶,以这样的念,那么应为罪所牵。为什么呢?随顺无始以来的业力故,必然为无始以来的罪业所牵制。

  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

  这个是所依所缘啊,在出世间法、入世间法中,若离因果,若离因缘,何以表现呢?所以在此处,缘地狱业,必然沉沦于地狱,缘于善法,必然成就善法,缘佛必然成佛!我们看看在下面怎么来提示这个问题的。

  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

  我们来对比来审观。

  在心、在缘、在决定,

  这是昙鸾法师,象我们现代人讲这个“信、愿、行”是一样的,像善导大师讲的“安心、起行、作业”是一样的,昙鸾法师把净土法门立这样一个次序,把众生业缘所择取,立了这样一个次序——在心、在缘、在决定。那么这三个次序中表达出来你未来、当下的选择与果报,这是昙鸾法师对净土法门修持的一个特定的择法的教言。

  我们都知道现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大家都是这么来念的,说信愿行缺一不可,信有六种信,愿要有真切之愿,行要有确切之行、真实之行。那么这个地方“在心、在缘、在决定”与“信、愿、行”是决定没有差别的,只是说表述有异。我们看他怎么来表述这个。

  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那么在心在缘在决定,不是在我们过去无始以来制造种种颠倒无明业,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其劫数亦不可穷说,其业相若是有摄取者,充塞于世间,不能容纳,如佛在经典上这样告诉我们。那么时节不光是久远,还是业缘厚重,不可言说。他下面来破除这种无始以来的无明虚假颠…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圆觉本起章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