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P5

  ..续本文上一页别人,我有时说激励语,实无实质。象我们说学佛易不易呢?难易不是根本,是在于用心,谁怎么修法不能评价,有时候是激励大家走出这种杂缘后有心罢了。实际后有心实不可得,杂缘之心亦不可得,你要是执于杂缘,好比说认为他人是杂缘,认为自己是杂缘,还是在心还是在缘还是在决定。所以举心动念若能了知,即为菩提心;若不能了知,即为无明心;若是以他心观,你即失自心,你说别人念佛都是颠倒心,那你心先颠倒。那我们怎么来念佛呢?如实知自心,就是知自应如何用心。你不知自如何用心怎么与别人交流佛法呢?所以如实知自心,修法得利益。要是不能如实知自心,那我们被名词名相所骗掉,被外境所骗掉,被音声图像所骗掉,不要被这些东西所骗,没有实质,没有任何实质。

  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实法可得,所以佛说种种法,但为利益世间,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阿难付法偈中所说后两句偈——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编注: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你要认为实有法可得,那就开始沉重了。所以有人说,我从来不听,我只听自心是何意乐,是何愿望,是何守护,是何实践。有何景相与我无干。何故?景相千千万万,了不相干,南无阿弥陀佛,这不相干。所以莫随人语,入倒见中,莫随现前境界,入倒见中,是不要染着这些事情,一染着随便听一句话就晕了,就被人牵制着,一种所谓的被人言所魅,魇魅蛊毒。

  居士:讲课时说,证得自性空,难以成佛道,什么叫自性空

  

  慈师:你就死在这了,刚才说在心在缘在决定,你就死于这一句下了。所以学佛之人,有时甚为可怜,口诀之处不作口诀,不作口诀之处实作口诀,就是说死于句下。死于句下,不得佛法善巧。就是被这一句话杀了,这句话是刀是枪是剑。

  居士:关于情系……?

  慈师:它是证量与量的问题了。像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要是念佛,我是不在这个地方着手了,我不管他的量是什么样的差别,我只是一味的念佛去了。般舟三昧讲“一期念,念其方,断诸想”,好比说你说这个它们是有差别的,那你开始想了,你就对比查资料,肯定是有差别的,但跟念佛法门就不相应了,要摒弃这个东西。要不然我们拿书,可能穷劫的时间可以找它的差别,但这个跟平等心、清净心中下手,如来果地觉心下手,无上菩提心下手,悲智心下手,是有差别的,也是分别心下手。这肯定是有分别的,它肯定是有差别的。要是我们判于凡圣,差别太多,差别多多,不可相提并论的。

  所以念佛法门就是泯除……,它从总相下手的,说入总持门,我作愿说偈,愿见弥陀佛,他这个前面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这个总持法门,就从总相下手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利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若凡若圣,咸令安乐。我们要是不知道这是总相修持,那我们就会斤斤计较。那斤斤计较就会在差别相上,就会落在某一处如实不如实。你看他念佛了还这么大的烦恼习气,结果就被别人烦恼习气牵制了。这一念佛,说:“哎呀,我怎么念佛还有烦恼习气呢?”被自己的烦恼习气迷惑了。所以一路走去,切莫回顾,回顾落道。善导大师那个白道喻,举的这个例子是十分清晰的,《观经四贴疏》中有这个黑白道喻,谁有《观经四贴疏》?把黑白道喻读读。

  最主要是我们对净土教言的认知,就是总持教言与分别修持教言——别相教言真是差别很大的。象是我们念陀罗尼就是念持咒,陀罗尼就是总持一切法,具足无亏无欠。很多人念过楞严心咒,说若人持楞严心咒,乃至说五逆谤法、毁疑四众,种种过失,一时荡尽,一时消融,无一法可得。那么一切总持教言中都以威德力来摧毁一切染着,摧毁一切虚假之执着,虚假之侵害,虚妄执着侵害,就是在我们的妄想心中,执妄法以为实,所以随妄法而流转,执妄为实了。我们一般评价自心,评价他业,皆是以妄为实的,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有一个强制性。那我们在念佛中念念消除执着,念念消除妄想,念念消除分别,念念分明,了了分明。

  《观经四贴疏》黑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注:此黑白道喻原文是在善导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四散善义中)

  这个是黑白道喻,这个喻在净土法门中是专修专念的一个教言。像善导大师提示,要是杂修杂行者,万无一二了。这个是这样讲的,千中难得二三,为什么这样讲呢?这不是说不让我们往生,是激励我们专修专行,以迅速得到佛法利益,免除生死困惑,烦恼业习,悲智双全,具足功德,是激励我们修法的,不要以为实是这样,它是个激励之语。

  我们学佛有时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死执于言下,死执于一句,就是在某个障碍句,他就死死抓住这个障碍了,以障碍为由,就是说人一有病了,他就咬住这个病不愿意松口了,有疑虑了,抓住一句话就死死遮蔽自己的眼目,一叶障目。我们要知道一切说法皆为方便,为令我们生起信心,得遇法则精勤不息故,说种种教言。种种教言最主要的意义是令我们生信心,于法清晰,于实践深入,如此而矣,切莫堕入句下、死于句下,更莫于言句、法则障碍自心,障碍他人,那样会产生重大过失,毁人的眼目,夺人的法缘,伤人的正道,那你可就出大事情了。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净土法门的实践者,若真正来实践净土法门,要完整地了解净土法门的修行机制、教言机制、成就机制,它的表现次第要能了解,那你就不会被杂缘、杂语、杂经典所侵害。就是异法有情侵害不了你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提出来专修,专复专是很多的,鼓励我们专修、专行、专念,以证得不退转善巧,那么你可以再去做其他因缘。

  所以在净土法门的三类修持中,象慈愍流是不舍万行的,永明延寿大师之类的,一直到彻悟禅师基本上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就是慈愍三藏法师到印度取经之时,得见观世音菩萨,他问末世之有情依何法门得以方便呢?观音菩萨给他提示说:“末世之中,修行诸多法则,罕得度脱,依净土故,一切有情咸得不退转之大利。”那么慈愍三藏法师就回来传播净土教言,广利于人天,他是不舍万行之回向法,就是行种种善皆回向于净土,他行种种法皆回向于净土,一切心念之善恶修持皆…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圆觉本起章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