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P5

  ..續本文上一頁別人,我有時說激勵語,實無實質。象我們說學佛易不易呢?難易不是根本,是在于用心,誰怎麼修法不能評價,有時候是激勵大家走出這種雜緣後有心罷了。實際後有心實不可得,雜緣之心亦不可得,你要是執于雜緣,好比說認爲他人是雜緣,認爲自己是雜緣,還是在心還是在緣還是在決定。所以舉心動念若能了知,即爲菩提心;若不能了知,即爲無明心;若是以他心觀,你即失自心,你說別人念佛都是顛倒心,那你心先顛倒。那我們怎麼來念佛呢?如實知自心,就是知自應如何用心。你不知自如何用心怎麼與別人交流佛法呢?所以如實知自心,修法得利益。要是不能如實知自心,那我們被名詞名相所騙掉,被外境所騙掉,被音聲圖像所騙掉,不要被這些東西所騙,沒有實質,沒有任何實質。

  無有一法可得,無有一實法可得,所以佛說種種法,但爲利益世間,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阿難付法偈中所說後兩句偈——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編注: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你要認爲實有法可得,那就開始沈重了。所以有人說,我從來不聽,我只聽自心是何意樂,是何願望,是何守護,是何實踐。有何景相與我無幹。何故?景相千千萬萬,了不相幹,南無阿彌陀佛,這不相幹。所以莫隨人語,入倒見中,莫隨現前境界,入倒見中,是不要染著這些事情,一染著隨便聽一句話就暈了,就被人牽製著,一種所謂的被人言所魅,魇魅蠱毒。

  居士:講課時說,證得自性空,難以成佛道,什麼叫自性空

  

  慈師:你就死在這了,剛才說在心在緣在決定,你就死于這一句下了。所以學佛之人,有時甚爲可憐,口訣之處不作口訣,不作口訣之處實作口訣,就是說死于句下。死于句下,不得佛法善巧。就是被這一句話殺了,這句話是刀是槍是劍。

  居士:關于情系……?

  慈師:它是證量與量的問題了。像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要是念佛,我是不在這個地方著手了,我不管他的量是什麼樣的差別,我只是一味的念佛去了。般舟叁昧講“一期念,念其方,斷諸想”,好比說你說這個它們是有差別的,那你開始想了,你就對比查資料,肯定是有差別的,但跟念佛法門就不相應了,要摒棄這個東西。要不然我們拿書,可能窮劫的時間可以找它的差別,但這個跟平等心、清淨心中下手,如來果地覺心下手,無上菩提心下手,悲智心下手,是有差別的,也是分別心下手。這肯定是有分別的,它肯定是有差別的。要是我們判于凡聖,差別太多,差別多多,不可相提並論的。

  所以念佛法門就是泯除……,它從總相下手的,說入總持門,我作願說偈,願見彌陀佛,他這個前面說“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這個總持法門,就從總相下手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利一切衆生,普利一切衆生,若凡若聖,鹹令安樂。我們要是不知道這是總相修持,那我們就會斤斤計較。那斤斤計較就會在差別相上,就會落在某一處如實不如實。你看他念佛了還這麼大的煩惱習氣,結果就被別人煩惱習氣牽製了。這一念佛,說:“哎呀,我怎麼念佛還有煩惱習氣呢?”被自己的煩惱習氣迷惑了。所以一路走去,切莫回顧,回顧落道。善導大師那個白道喻,舉的這個例子是十分清晰的,《觀經四貼疏》中有這個黑白道喻,誰有《觀經四貼疏》?把黑白道喻讀讀。

  最主要是我們對淨土教言的認知,就是總持教言與分別修持教言——別相教言真是差別很大的。象是我們念陀羅尼就是念持咒,陀羅尼就是總持一切法,具足無虧無欠。很多人念過楞嚴心咒,說若人持楞嚴心咒,乃至說五逆謗法、毀疑四衆,種種過失,一時蕩盡,一時消融,無一法可得。那麼一切總持教言中都以威德力來摧毀一切染著,摧毀一切虛假之執著,虛假之侵害,虛妄執著侵害,就是在我們的妄想心中,執妄法以爲實,所以隨妄法而流轉,執妄爲實了。我們一般評價自心,評價他業,皆是以妄爲實的,評價的時候基本上都有一個強製性。那我們在念佛中念念消除執著,念念消除妄想,念念消除分別,念念分明,了了分明。

  《觀經四貼疏》黑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爲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複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複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甯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于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衆生貪愛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衆生貪嗔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嗔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汙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疊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衆生久沈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召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注:此黑白道喻原文是在善導大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卷第四散善義中)

  這個是黑白道喻,這個喻在淨土法門中是專修專念的一個教言。像善導大師提示,要是雜修雜行者,萬無一二了。這個是這樣講的,千中難得二叁,爲什麼這樣講呢?這不是說不讓我們往生,是激勵我們專修專行,以迅速得到佛法利益,免除生死困惑,煩惱業習,悲智雙全,具足功德,是激勵我們修法的,不要以爲實是這樣,它是個激勵之語。

  我們學佛有時會有一個誤區,就是死執于言下,死執于一句,就是在某個障礙句,他就死死抓住這個障礙了,以障礙爲由,就是說人一有病了,他就咬住這個病不願意松口了,有疑慮了,抓住一句話就死死遮蔽自己的眼目,一葉障目。我們要知道一切說法皆爲方便,爲令我們生起信心,得遇法則精勤不息故,說種種教言。種種教言最主要的意義是令我們生信心,于法清晰,于實踐深入,如此而矣,切莫墮入句下、死于句下,更莫于言句、法則障礙自心,障礙他人,那樣會産生重大過失,毀人的眼目,奪人的法緣,傷人的正道,那你可就出大事情了。

  所以我們作爲一個淨土法門的實踐者,若真正來實踐淨土法門,要完整地了解淨土法門的修行機製、教言機製、成就機製,它的表現次第要能了解,那你就不會被雜緣、雜語、雜經典所侵害。就是異法有情侵害不了你了。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提出來專修,專複專是很多的,鼓勵我們專修、專行、專念,以證得不退轉善巧,那麼你可以再去做其他因緣。

  所以在淨土法門的叁類修持中,象慈愍流是不舍萬行的,永明延壽大師之類的,一直到徹悟禅師基本上都是走的這個路子。就是慈愍叁藏法師到印度取經之時,得見觀世音菩薩,他問末世之有情依何法門得以方便呢?觀音菩薩給他提示說:“末世之中,修行諸多法則,罕得度脫,依淨土故,一切有情鹹得不退轉之大利。”那麼慈愍叁藏法師就回來傳播淨土教言,廣利于人天,他是不舍萬行之回向法,就是行種種善皆回向于淨土,他行種種法皆回向于淨土,一切心念之善惡修持皆…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本起章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