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回向于淨土,就是念念不離淨土攝化,念念不忘無有現世之樂,舍棄現世,它的修持是舍棄現世,舍現世之修持。所以永明延壽大師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念經、拜忏、做寺院的種種事物,夜間領衆別嶺念佛,就是爲了不侵擾道場大衆,別嶺念佛,常隨之人一二百人。他心智中就是産生了抉擇的善巧,所以念念行諸法,護持道場,護持叁寶,護持叁乘教言。所以彌陀的誓願中亦有密護叁乘教言的誓願力也是有的。近代人贊歎印光法師也是這樣贊歎的,說綜合于雜言之教,密護于叁乘真實之利(注:通宗通教密護諸宗之意),他也是這樣密護的,這是慈愍流的修持。慈愍流的修持是不舍衆緣,精勤守護世尊的整個教法,回向于淨土,近代這樣的修持者還是很多很多的。

  那麼再一類就是我們稱爲應土修持者——相應的修持者,遠公大師依止聖功德善巧,持戒清淨,教理清淨,那麼能生于應土,就是他應化修持,多得叁昧力,那肯定是功夫決定成就的。數數見佛,那舍報自然是安詳舍報,現世已證得種種叁昧之力,那麼這一類是應土修持者。不過遠公大師與一百二十叁人于廬山東林寺結蓮社,出家在家衆,各個發願一期往生極樂世界,他們就是在這樣的誓願中相互激勵鼓勵。他有個廬山的發願文,那個文字很漂亮的。放光寺有沒有不知道,那個發願文很漂亮的,念佛發願文,結社那個發願文是很漂亮的,這是一類的修持。

  這一類修持到後世之有情,象我們現代,那念佛人中能見得一二得叁昧者,現前一二人能得諸佛悉皆現前者,不染不著之人,不生驕慢之人,甚爲稀有。何以故呢?過去像遠公大師他們這一類善根深厚,心智淳樸,屢見于佛,而不言說。現代人要見佛得像瘋子一樣,亂喊亂叫的,所以現代人這樣的修持反而不易。那象行般舟你慢慢地走,但你要密護叁業。我們開般舟會最主要是爲了密護,般舟會特別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密護,免受傷害。像印光法師在念佛叁昧的修持過程中,呵斥、遏製這個說(指不密護叁業)說得是最多的,這是一類的修法。

  再一類就是依佛願而念佛,徹底摒棄自己無始以來善惡對待心智染著,但依佛願故,使一切衆生鹹能往生。依佛願力使一切衆生鹹得往生,依此願力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于現緣中,于未來緣中,了無回頭之時。就是不回到自己的業緣中,不回自己可思議心智,依佛願稱念。這樣念是我不管你,你也不要給我講這個道理。那個道理,我就依佛願,依無礙願力,念佛往生。說佛願力住持故,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一類修法。這一類修法我們稱爲善導所施教,這也正是淨土教言的一個根本機製所在,所以《觀經四貼疏》楷定古今,它就楷定這個。

  就是古來以久念佛叁昧的種種修持者,念佛法門的種種修持者都得其利益,但是根基不同的,唯有這個隨順佛願力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那麼你那個應土的修持者,是聖者修持,多能相應,而密護于身業,密護口業,密護意業。

  那麼不舍萬行是大善知識,大善根成熟之人,現前住持佛法,作人眼目,廣利人天,舍報安詳,任運往生。所以亦是以自己善根成熟,不舍萬行來密護,來護持聖教這樣的大善知識。

  那麼再一類就是凡聖之類,皆依佛願力,往生彼國,無挂無礙,說等蒙攝受,鹹得往生,是爲《無量壽經》所設。從具足煩惱之凡夫,到回小向大之二乘聖人,乃至一切菩薩,但依佛願力,得以普攝,鹹得往生彼國。所以,佛願力住持令彼往生,佛願力住持令你成就阿毗跋致,佛願力住持令其圓滿無上菩提,這個地方是無疑無慮的。

  此處是叁類修法機製之相,其實質是沒法分的,但令我們得見得聞,你方便擇取。那你說我這個人功夫好,你就與應土教言很容易相應,就是以遠公大師之修持,走也佛、坐也佛、睡也佛,時時不離阿彌陀佛,這種修持很好的。那麼以佛願力,十念一念鹹得往生,沒有虧欠的,這個你不用疑慮的。

  不是說我講的當下往生,我不講當下往生,我講依佛願力,必得往生。我講不來,淨土不是我講的,我們要依經講,依法講,依傳承講,依曆代祖師所宣化講,我講不來,誰說是我講是誹謗我,你誹謗我,我替你忏悔吧!我講不來,我還真講不來。因爲所有的講法必然有依止的,我不敢發明,因爲我也沒有創造法的機製,也沒那個能力,的確沒那個能力。因爲古來以久的善知識們,宣化淨土法門都是這樣宣的,雖然也是在學口舌,但是還是爲了使大家了解這個法則,要是有疑慮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把它消融。

  因爲我們現代人修法就是雜緣熾盛,疑見多端,妄想紛飛,不知法則,不知道路怎麼走。所以妄想紛飛中慢緣紛生、疑見紛生,乃至運用疑教疑經疑典來批駁淨土,你這樣的人不光沒有修持善巧,你還會生種種煩惱、種種疑慮、種種倒見。所以若是有疑見疑法者來破除這,不可動搖。所以善導大師舉叁種心,你是佛菩薩來,你動搖不了我的心,你菩薩來動搖不了我的心,你一般凡夫依經典說你動搖不了我的心,千人萬人無量人亦複如是。何以故?不被動搖故。所以如是金剛心是爲無上菩提心,就是依無上菩提心,清淨抉擇守護,實踐此法了,不會被疑見疑解所動搖。你這樣不成就,那才出問題呢!

  但是我們東說西說,東想西想,這個經那個經,這個教那個教之時,教教是真實語,教教是初善中善後亦善。但教教之中,若被你的知見所擇取,妄想所擇取,分別心所擇取之時,念念都成毒了,法法都是敵對了,法法相違,各不相應。何以故?如製教二法,各有所說,各有判立。那有這種法門、那種法門所下手之處,各得方便。我們不能相互侵害,以法滅法,那肯定是滅法者,以法護法是爲成就者,而我們依淨土可以護持一切教言、一切法門。那麼其他法門的修持者你可以依你的法門贊歎種種法門的修持,隨喜贊歎,就是令佛法住世之功德。所以我們不可以淨土破其他法,也不可以其他法來破滅淨土教言,這個我們那是真正的佛教徒。要不然我們用其他的法疑慮誹謗淨土,以淨土疑謗其他法則,滅其它法則,這是過患極大的,這會産生極大過患罪惡。

  善導大師在他這個《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中,有一段文字就是對這個是痛喝的。像我們現在禮拜的這個文字,都寫得十分感人。象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的宏揚者,他是這樣說的:

  原文:

  《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1卷)  比丘僧善導撰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爲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即依教贊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諸佛爲師。以法爲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傷歎曰。生盲信業走。隨業墮深坑。縱此貪嗔火。自損損他人。長沒無明海。遇木永無緣。行者等必須于一切凡聖境上。常起贊順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爲自防身口意業。恐不善業起。複是流轉。與前無異。若自他境上護得叁業。能令清淨者。即是生佛國之正因。問曰。既道叁業清淨是生淨土即因者。雲何作業得名清淨。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回生淨土故。名爲正因也。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贊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諸有智者應知。又問曰。般舟叁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悉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叁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叁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爲定。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爲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

  慈悲父母,我們之間相互交流的是什麼呢?是慈悲嗎?是養育人的善根信心嗎?不是的,你要觀察的,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

  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這是如來出世的願望是這樣子的。你看平時人在一起談法的時候,相互遏製侵害,奪人心智,迷人教法,那這個地方你不是善知識,你起碼有惡緣蒙蔽了,自蔽蔽他,那就會受傷害的。

  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爲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那善導大師是專修之人,說如是善巧之語。什麼善巧之語?讓我們心智敞開,勿與人爭鬥,各行其法,各守其門,各個度脫。

  若見聞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見聞有人行教,即依教贊之,若聞人說行,即依行順之,若聞有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一諸佛爲師,以法爲母,生養共同,情親非外,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

  就說我這法尊貴,我這法是對,你那法出問題了。那麼這樣是按龍樹菩薩所說:此人爲邪見者,爲外道知見守護者。就是我法尊貴,他法過失,這樣人不成菩提,心已被汙染,被驕慢所熏,被邪見所熏,被妄執所熏,被自诩所熏,這樣人是不能得佛法利益的。一定要注意這些地方。贊自有緣之要法。

  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即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

  這個地方讓我們密護于口業,像這樣的文字善導大師講了很多的。所以我們學習淨土之人要真學淨土,莫謗他法,莫疑他法,也沒有必要,你自己好好修行淨土就對了!也不要迷失自法,你不要丟棄自法,也不要減損自法,這樣我們就能真正的作一個學佛成就者,不丟失佛法利益。

  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圓覺本起章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