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P6

  ..续本文上一页回向于净土,就是念念不离净土摄化,念念不忘无有现世之乐,舍弃现世,它的修持是舍弃现世,舍现世之修持。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念经、拜忏、做寺院的种种事物,夜间领众别岭念佛,就是为了不侵扰道场大众,别岭念佛,常随之人一二百人。他心智中就是产生了抉择的善巧,所以念念行诸法,护持道场,护持三宝,护持三乘教言。所以弥陀的誓愿中亦有密护三乘教言的誓愿力也是有的。近代人赞叹印光法师也是这样赞叹的,说综合于杂言之教,密护于三乘真实之利(注:通宗通教密护诸宗之意),他也是这样密护的,这是慈愍流的修持。慈愍流的修持是不舍众缘,精勤守护世尊的整个教法,回向于净土,近代这样的修持者还是很多很多的。

  那么再一类就是我们称为应土修持者——相应的修持者,远公大师依止圣功德善巧,持戒清净,教理清净,那么能生于应土,就是他应化修持,多得三昧力,那肯定是功夫决定成就的。数数见佛,那舍报自然是安详舍报,现世已证得种种三昧之力,那么这一类是应土修持者。不过远公大师与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出家在家众,各个发愿一期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誓愿中相互激励鼓励。他有个庐山的发愿文,那个文字很漂亮的。放光寺有没有不知道,那个发愿文很漂亮的,念佛发愿文,结社那个发愿文是很漂亮的,这是一类的修持。

  这一类修持到后世之有情,象我们现代,那念佛人中能见得一二得三昧者,现前一二人能得诸佛悉皆现前者,不染不著之人,不生骄慢之人,甚为稀有。何以故呢?过去像远公大师他们这一类善根深厚,心智淳朴,屡见于佛,而不言说。现代人要见佛得像疯子一样,乱喊乱叫的,所以现代人这样的修持反而不易。那象行般舟你慢慢地走,但你要密护三业。我们开般舟会最主要是为了密护,般舟会特别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密护,免受伤害。像印光法师在念佛三昧的修持过程中,呵斥、遏制这个说(指不密护三业)说得是最多的,这是一类的修法。

  再一类就是依佛愿而念佛,彻底摒弃自己无始以来善恶对待心智染着,但依佛愿故,使一切众生咸能往生。依佛愿力使一切众生咸得往生,依此愿力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现缘中,于未来缘中,了无回头之时。就是不回到自己的业缘中,不回自己可思议心智,依佛愿称念。这样念是我不管你,你也不要给我讲这个道理。那个道理,我就依佛愿,依无碍愿力,念佛往生。说佛愿力住持故,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一类修法。这一类修法我们称为善导所施教,这也正是净土教言的一个根本机制所在,所以《观经四贴疏》楷定古今,它就楷定这个。

  就是古来以久念佛三昧的种种修持者,念佛法门的种种修持者都得其利益,但是根基不同的,唯有这个随顺佛愿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那么你那个应土的修持者,是圣者修持,多能相应,而密护于身业,密护口业,密护意业。

  那么不舍万行是大善知识,大善根成熟之人,现前住持佛法,作人眼目,广利人天,舍报安详,任运往生。所以亦是以自己善根成熟,不舍万行来密护,来护持圣教这样的大善知识。

  那么再一类就是凡圣之类,皆依佛愿力,往生彼国,无挂无碍,说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为《无量寿经》所设。从具足烦恼之凡夫,到回小向大之二乘圣人,乃至一切菩萨,但依佛愿力,得以普摄,咸得往生彼国。所以,佛愿力住持令彼往生,佛愿力住持令你成就阿毗跋致,佛愿力住持令其圆满无上菩提,这个地方是无疑无虑的。

  此处是三类修法机制之相,其实质是没法分的,但令我们得见得闻,你方便择取。那你说我这个人功夫好,你就与应土教言很容易相应,就是以远公大师之修持,走也佛、坐也佛、睡也佛,时时不离阿弥陀佛,这种修持很好的。那么以佛愿力,十念一念咸得往生,没有亏欠的,这个你不用疑虑的。

  不是说我讲的当下往生,我不讲当下往生,我讲依佛愿力,必得往生。我讲不来,净土不是我讲的,我们要依经讲,依法讲,依传承讲,依历代祖师所宣化讲,我讲不来,谁说是我讲是诽谤我,你诽谤我,我替你忏悔吧!我讲不来,我还真讲不来。因为所有的讲法必然有依止的,我不敢发明,因为我也没有创造法的机制,也没那个能力,的确没那个能力。因为古来以久的善知识们,宣化净土法门都是这样宣的,虽然也是在学口舌,但是还是为了使大家了解这个法则,要是有疑虑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把它消融。

  因为我们现代人修法就是杂缘炽盛,疑见多端,妄想纷飞,不知法则,不知道路怎么走。所以妄想纷飞中慢缘纷生、疑见纷生,乃至运用疑教疑经疑典来批驳净土,你这样的人不光没有修持善巧,你还会生种种烦恼、种种疑虑、种种倒见。所以若是有疑见疑法者来破除这,不可动摇。所以善导大师举三种心,你是佛菩萨来,你动摇不了我的心,你菩萨来动摇不了我的心,你一般凡夫依经典说你动摇不了我的心,千人万人无量人亦复如是。何以故?不被动摇故。所以如是金刚心是为无上菩提心,就是依无上菩提心,清净抉择守护,实践此法了,不会被疑见疑解所动摇。你这样不成就,那才出问题呢!

  但是我们东说西说,东想西想,这个经那个经,这个教那个教之时,教教是真实语,教教是初善中善后亦善。但教教之中,若被你的知见所择取,妄想所择取,分别心所择取之时,念念都成毒了,法法都是敌对了,法法相违,各不相应。何以故?如制教二法,各有所说,各有判立。那有这种法门、那种法门所下手之处,各得方便。我们不能相互侵害,以法灭法,那肯定是灭法者,以法护法是为成就者,而我们依净土可以护持一切教言、一切法门。那么其他法门的修持者你可以依你的法门赞叹种种法门的修持,随喜赞叹,就是令佛法住世之功德。所以我们不可以净土破其他法,也不可以其他法来破灭净土教言,这个我们那是真正的佛教徒。要不然我们用其他的法疑虑诽谤净土,以净土疑谤其他法则,灭其它法则,这是过患极大的,这会产生极大过患罪恶。

  善导大师在他这个《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有一段文字就是对这个是痛喝的。像我们现在礼拜的这个文字,都写得十分感人。象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的宏扬者,他是这样说的:

  原文: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即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即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诸有智者应知。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悉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

  慈悲父母,我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是什么呢?是慈悲吗?是养育人的善根信心吗?不是的,你要观察的,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

  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这是如来出世的愿望是这样子的。你看平时人在一起谈法的时候,相互遏制侵害,夺人心智,迷人教法,那这个地方你不是善知识,你起码有恶缘蒙蔽了,自蔽蔽他,那就会受伤害的。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那善导大师是专修之人,说如是善巧之语。什么善巧之语?让我们心智敞开,勿与人争斗,各行其法,各守其门,各个度脱。

  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即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有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一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

  就说我这法尊贵,我这法是对,你那法出问题了。那么这样是按龙树菩萨所说:此人为邪见者,为外道知见守护者。就是我法尊贵,他法过失,这样人不成菩提,心已被污染,被骄慢所熏,被邪见所熏,被妄执所熏,被自诩所熏,这样人是不能得佛法利益的。一定要注意这些地方。赞自有缘之要法。

  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即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这个地方让我们密护于口业,像这样的文字善导大师讲了很多的。所以我们学习净土之人要真学净土,莫谤他法,莫疑他法,也没有必要,你自己好好修行净土就对了!也不要迷失自法,你不要丢弃自法,也不要减损自法,这样我们就能真正的作一个学佛成就者,不丢失佛法利益。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圆觉本起章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