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心不切啊!念念是应酬,念念是为他,念念给别人看,念念不相应。心于道业不切,心与法则不切,不能如饥似渴的深入法则实践,所以虚假用功,不能相应。
若人以佛愿力,以佛圆满心智来念佛,念念具足圆满,念念清净真实,念念得不退转,念念具足大功德善巧。你可以看看你念念何以运用。
若必须知,亦有方便。
那么若假设是你知道一二三四五这样的数字,十念一念之说,那么亦有方便。
必须口授,
这个是昙鸾法师这样十分确切的一个要求。若是在一个法则,有传承法则,就是一些功夫上的修持,必须得有口授。通过感知功夫令心智脱落,消归自性,这必须得有口授!若不然多染着境界与感知之中,堕魔眷属,五十阴魔必须恼害于汝。若人在于功夫上的修持,没有大善知识予你剥离,你多有染着。一见相好,与人说,一见莲花,与人说,一见光明之境,与人说,造种种恶缘果报,深受其害,不光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还昧失自心。
所以依佛愿力,念念不可留住。念念是魔想,所以你念,染着是魔想,不染着皆是清净之路、光明之土。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抉择说,回顾落道,黑白二道喻。不可回顾,就是所谓的无间心、无后有心。你看我们现在念佛的人,不光说念佛回顾,还在法门上说念佛行不行?是不是还得搞点其他的?搞其他的说是不是念佛好啊?
有个法师在藏地修加行修完了,在藏传佛教里求大圆满的,加行修完了。他说:哎呀我这加行修满了,还没有以前在家念佛得力呢!我说那你这个加行是修完了还是没有修完?因为心智还没有休息下来、随顺下来、安住下来、无疑下来,那你这个念佛得力不过是一些相似的轻安的染着分罢了。你能回顾起来说我以前念佛简单明了,不假费力,不来徒劳,简单明快,那稍得轻安,你以为有实了,所以念佛你不得,你修法不得力,应忏悔。
所以现在不要说在一个法则上去深入了,象这个实际功夫上的修持,通过感知知见,来脱落消归于法性之中,或者得究竟抉择安住,必须得有人教授,得有善知识自始至终清净摄化,若不如是,多有迷途,你走到什么歧途中,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这个地方是真实说。因为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清净名号之时、愿力名号之时、具足名号之时、自性名号之时、无上菩提心名号之时,是不假对待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留住任何境界不境界的,是显加冥加一时趣入的,是有感无感一时无畏的,那么这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人自得方便,自得不可思议力。
象这个地方来讲头数的计法,必须口授。以前跟其他一些善知识学过一些念佛的方法,象定位念佛、观想念佛……一些方法。但这个地方必须得有善知识慈悲摄受,令人不入歧途,无染无著,不断剥离你的染着感知。若不如是,多有境界相昧,多有妄想侵夺,多有自慢伤害,这需要有人摄化。
那我们现在念佛不需要这个,一路走去,无挂无碍,切莫回头,直奔王家,不假方便,毕竟度脱。回头回脑实在是大难,这个修法太难了。后有心念佛大难,有间心念佛大难,何以故呢?无有一期成办之心,你于佛法利益何以得成呢?所以少得为足,少念为足,以少功德欲求大福报,现在是世人之心,不是学佛解脱智慧慈悲之路,我们一定要谨慎。于修法中,真实锤炼自我,成就真正的法益,广利于人天,与众生作清净法则传达者、教授者,乃令众生得真正的所谓佛法究竟真实利益,要不然就成为虚妄业。
不得题之笔点。
就是你不能写出来的。这个古来以久就是有这样的教言的,所谓的口诀教言,口耳教言,就是在实践中的善巧方法,不可轻易着于笔墨的,一着就废除了。这个在我们中国过去象祝由十三科,就是说过去中国的医巫不分,它治病的一些技巧。拿给你了,你没有用,它因为必需有口诀的。象我们以前跟人学这个拳术,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拳术都是单路,不是真正的拳术,因为啥呢?它有往有返,它有所谓的称为“阴阳二法”中,每一个拳术它有自己的往返套路。过去人看下象棋什么的,它有什么金鹏十八变,每一变中就有一变,这个变它有无穷变数,不相克定,但是金言之教授,善巧之剥脱,非是死处,就是非是一个死东西的。那象我们要想学习这一类的修法,在这个时代,非具善根者,非有宿缘者,不可得之。所以这个时代我们比较提倡,持佛功德愿力佛号,无挂无碍,清晰明了,直奔王家,一期为念,断除烦恼之时,为正念之时,断除一切牵挂之时,一切后有消除之时,是为一期念,就是事业成办之相,不可留步,不可回头。
你现在看学佛的人、念佛人,我们汉地这个不为后有心,不计当世受果报之心,没有。没有这样的,出离心教育没有,出离对待心教育没有。所以多是于杂缘中修证佛法,那么把杂缘当成佛法来修,结果修来修去还是杂缘,无有实利。所以我们真正在这个事业成办之处,一期为念,那么这样是为十念真实守护,所以即得往生彼国,住不退转。
你不知道这个地方用功,你还是用杂念后有心,是不能成就的。现在很多人就是跟着一些功夫上的修法,这个功夫上教导你的阿阇黎善知识一定要有决定成就,要有丝毫的盲点,你他具堕。就是用功夫来修证脱生死的方法,要是对方不是真功夫,你他具堕。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象我们要到大理,你从来没有一个人到过大理,来指导这个路,那你们两个人可能都会南辕北辙,都可能永远找不到家。要是真正地熟悉大理的路线,怎么去怎么来怎么往,走哪一条路方便、近,或者说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效果,那他带你就一路走去了,直达本源。
所以这个在生起次第中,这就是口授之法在生起觉受、生起次第中尤为珍贵,此人得有决定清净成就,不有丝毫的含糊!就有人指路是一样的。一旦含糊,那么领者、被领者都陷入险坑,这是十分要得的一个大问题。
昙鸾法师说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在无佛时代行阿毗跋致,圣道门的修持难,何以故?有五种障缘故,尤其有外道乱善,颠倒因果,你也不知道,你学了很久了,学的是外道法,不干生死,不除烦恼,业习炽盛,那背道而驰了。
《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卷上。
因为我们这次学习是用倒装的方法来学习的,为什么呢?我们一开始希望大家先了解昙鸾法师以长行所解释的这十重义。在这十重义的安慰下,我们直接来接受昙鸾法师这个五念门,就是依止天亲菩萨直接提示五念门教言这种直述之教言,就是我们敢于接受,要不然会多生疑虑与诽谤,所以当时是这样学习的。我们先学习的是《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下卷,先学的这个,然后回头这样学。
那么在《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卷下这十重义中,要是我们能清晰了解它的次第,在念佛法门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用心的方法与感知相续的这种深入。它这个文字是十分简单的。
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他这个次第逐渐深入,十分严谨。就是在你这个修持中,你可以对照你所修行的净土法门的利益实质内涵,到与不到你自己看去,相应不相应你自己设立去,这样会是你修法深入观察的一个机制,就是你能如实地了解自己与这个法有几分相应,与哪一个状态相应。
所以他依止五念门剖析这种十重义,令我们以义进趣这种念佛三昧,或者念佛甚深功德利益。这两卷文字是上下前呼后应,以令净土修行者在修法上有文字可依,有法可依,有教言可依。
那么从我们开始学习到今天,就把《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上下二卷,我们作了一个学习、提示、交流,就大家的愿望来说,一定是对这个净土法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那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有善知识难免会留下一些质疑,留下一些或者说不相应不清晰的心理上的感知,那么下面半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提一提,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还来依止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来作解,就是依止这里面所含的问题来作解,或者依《往生论》来作解,或者依止《无量寿经》来作解,来除我们念佛法门修持中的疑虑、障缘,以令我们一路畅顺,直入光明大道,成就无上菩提。
大家可以用纸条的方式也行,直接提也行,这都不难,就这么个小地方,我们就举举手就可以,有什么可以提一提,我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给大家作一个答疑。
居士:我听有人说听了师父讲的之后,就说闻名即往生,一念即往生,但是他说师父讲这一念是很难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带来的问题是其实念佛也不容易,往生其实也不容易……。
慈法法师:万法唯心,佛说众生心之所依,在心在缘在决定,刚才我们学这一段文字,昙鸾法师给我们讲了在心、在缘、在决定。那你这个心说不容易是你的心,说不能往生还是你的心,你说我修不成就还是你的心,那么这是在心了;那你说缘这个心业,说不容易我不能往生,我沉沦,那你还是缘你所业它产生的效果;那你要决定了,你生决定邪见,决定轮回,如此而已。所以即心即佛,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咸得往生。那你要是感觉我的业力不可思议,我的妄想不可思议,我就确定妄想了,那你就随着你的妄想沉沦于生死海中,这个我们不反对,起码我不能反对,绝对不反对。
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法唯心所现,唯缘所显,唯决定所抉择,所以在心在缘在决定,要多念念这样的口诀。那你感觉难,那就是你设置个难,因为你心难故;你感觉我业力重,念佛难,那你所缘的是业力故,那你就成熟业力;你决定了,无尽生死海由你去,因为这无尽业海不是为别人开的,就是为这个执着有情开的,它不是为别人开的。
居士:刚才师父讲的不为后有心,出离心没有的人都是杂缘心……?
慈师:学佛的不在于…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