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眼目。
两经一义耳。
问七
问曰:
设置一个问:
几时名为一念?
那说这个十念、一念是怎么来说的?这又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尤其我们现前念佛人,净土念佛人争论最多、最有迷惑的第二个实质问题。一个说十念往生,一个是在心在缘在决定,念佛即出三界,十念即成,它这是两个相续的法则。那么在这个法则中,多有不细心有情一带而过,一旦业相现前,佛法不得力,念佛不得力,与人交流不得力,自己沉沦生死苦海,怎么能与这个法而得度脱呢?一下轻轻地就带过去了,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大问题。怎么来确定这个十念呢?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这是举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所谓的生灭刹那,即为一念,这个名字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实呢?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于观察。这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中,所显现是一念。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那么现在这个念,不能这样取。菩萨们,不要不在意这些言词啊,没人给我们作决定,我们的思想永远是模糊的,是对待的,是矛盾的,是迟疑的,一旦运用起来,你是不得力的。所以遇诸善知识教言中要清晰地决定自己的心智,决定自己应实践的法则,决定自己的思维的正思维法则、正思维的方法。不能有丝毫的模糊、朦胧,不许有丝毫的这样的朦胧,要有丝毫的朦胧,业缘一来即被蒙蔽。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那么这个十念、一念不取这个什么“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不取这个时节因缘的,不取这个时节。不取者,就是昙鸾法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决定?不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是认识不清楚就会产生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误导、学法则的误导。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
我们开始讲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时我们提出来,有六法能判定一切法则,若总相、别相、若差别相、若无差别相、若成相、坏相,能评定一切法则。那么评定这一切法则,这个说总相别相。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总相呢?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别相呢?在十六观经中有说,总相说,别相说。若是有人有疑虑可以下去观一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有总相观,有别相观。象别相观中说若观世尊白毫相,宛转于五须弥,光照于法界,若有观此相者,消什么什么样的生死重罪,令众生得生净土,得见诸佛,那么这是说的别相观;总相观者,阿弥陀佛坐在什么样的莲花上,现什么样的身相,我们可以下去查《观无量寿经》具体文字,作如实之正观。
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
那么这个十念相续是个什么十念相续呢?前面说一念,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为这一念,不能取这个时节。那么这个“十念相续,名为十念”,那这个十念是什么呢?前面有例子说,“若总相、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念念相续,这十念可能是念念之说,非是头数。后面就举例子,“十念相续,名为十念”,这个十念是无有他想,相续称念故。这个问题看着十分简单,实际是很清晰;看着很清晰,你要是用不清晰,了解不清晰,你到用的时间就不得力了。平时在这个地方不是十分纯熟,一到违缘上怕是用不及。
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八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这个又设问了,说你这个念怎么计呢?若是有他缘者,摄之令还,怎么来知道念的多少呢?那么这样又非是无间,怎么来计心念呢?作了一个细微的修法过程的设置。实际我们可以观观自己平时念佛,是怎么设置的。设就是发心啊,你不明发心,念念总不相应。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这句话分量就很重了。“业事成办”,在佛教称为“羯磨”,在灌顶法中就有羯磨灌顶,就是所谓的事业成办之灌顶,那么这十念就是所谓的业事成办。
不必须知头数也。
善知识们啊,这两句提示实在是念佛的一个口诀问题。经常看人不如理修法,看似用功,多不正念,心口不相应故,业力不能纯熟。所以不能亲证念佛三昧;不能亲证诸佛悉皆现前;不能亲证法性清净平等功德;不能亲证无畏抉择功德;不能亲证无造无作无上菩提心智;不能亲证佛佛相念。所有的念是给自己看,给业力看,给功课看,给数量看,给烦恼业习看,看来看去了无正见可得,了无法则正义之功,所以修来修去徒生烦恼,现前徒生烦恼。虽假设于未来之善根,何以故?尚有口业故,因为杂乱心业不相应,所以尚有口业未来之果报,种个远因,现前不得清净佛法之真实利益。
这里希望我们每位善知识还是应该注意,所以“不必须知头数也”。他回答这一段文字“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诸位菩萨在这一段文字中大须着眼,莫轻易带过。现在世人修法,重于修持而不重于见,没有正见指导,失去目标,就象航行没有舵手一样,你会失去目标的,没有正见前导。所以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修法的正见、修法的指导。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这两句话我们要认得准,一般念佛我们就会一期念,克期念,一期成办,无有退堕。于法则会精进,严格地来实践一个法则,不会半途而废。
古人举像这个烧水一样,我们每一次把这个水烧到六十度、七十度、八十度就撤火了,三十度、二十度,一温又撤火了。那么这样烧万年千年总不名开水,你开不了锅。为什么呢?你没有把它烧开了。那我们一次性把它烧开,烧开以后再放千年万年亦名开水,何以故?已经有一百度的水温了,我们已经烧开了,那你千年万年就用的是开水了。
往往我们在修法的这个机制上是没有用过功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一期念,念其方”。实际世尊在经典上这样的口诀处处都给我们宣化,处处都激励我们如实地修持,如正见地修持,顺性地修持,依佛愿地修持,印契自心,如是激励沉沦有情出生死。但我们一般的在修行中,往往就摒弃佛陀的教言,顺着自己的妄想,设计着自己的有间的未来、后有的未来,那与法何以相应呢?“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
查查字典,“蟪蛄”就是知了的一个种类,又名蝉,中原比较多。这个山上就我们这一块少,稍微往出一走就这个东西,叫的耳朵刺的“唧唧唧唧——”那个东西,知了嘛。这个山上有那个大的小的,叫得很刺耳的,放光寺这一带没有,把你叫得头也大,脑袋也大,一到夏天到处都是这个物件,哪个地方都是这个东西,十分厉害。就是它比你知道的多,“知道——知道——我知道——”就喊,就是这个物件,不识春秋。
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
他举了两个例子。
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通神者就是心心相应,气气相投,业业相应,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事业成就。我们都知道,有人说这个菩萨念佛精进,他见佛。所以罗什大师在他的文字中,这样告诉我们的——“得见佛者,善根成熟故,消无量重业、生死重业。”那我们见那个佛是什么佛呢?十念业之成就,是神所通,智所通,业所通,业所应。你要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以杂缘心、贪心、嗔心、慢心,乃至说虚假执着后有心、有间心、乃至说功利心去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事业怎么能成办呢?不要说十念,百念千念万念又如何呢?
诸位善知识啊,就是说我们说一万句谎话不如一句实话有利益。那我们念佛呢?一句能成办,抉择于心智相应,那真实利益必然现前,你念一万句,像增上慢人念佛之时,念念增加邪见故,念念亦不得甘露味,念念作魔眷属,增上慢人,若以念佛作己功德生增上慢心,败坏道德,堕魔眷属,决定失甘露味,虽是念佛,亦不得念佛利益。你要是搞不明白这个地方,那你就会沉沦。那我依佛愿力,我妄念也好,不妄念也好,我依佛愿力来称念,那是所缘有异了。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
这后面两句话总结,在这个本子上他就点了很多点点子,很重的,你应该注意了。““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
这个“便罢”,就是业力激进。所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其国易往而无人,世尊如是说。那我们现在为什么念佛的人多,抉择者少呢?相应者稀呢?因为以虚妄心念,以有间心念,以功利心念,以贪嗔痴慢疑这种造作心念,所以他这个不缘他事你做不到的。那怎么来处置这个事情?昙鸾法师还是有解释的。
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假如业事成办,不需你记头数,那若专心、至心一处,事不成办,誓不罢休之时,何人不得佛法利益呢?一期念者,现在有几人念佛是一期所念呢?念十分钟以后不知道就打了一万个妄想,随着八百个杂念跑到八百个地方,早舍离了所谓事业成办之愿望、一期念之愿望、与佛相应之愿望,舍离这样的愿望。
“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实际这个业事成办,不需头数,一期为念。所以若是不得三昧,誓不松口。像过去人若不参悟,天寒不知衣,饿了不知其食味,真正地精进用功,怎么不证道呢?我们现在念佛人,念一句佛要用十个妄想去指使它,就要有十种报酬,要求十种功德,而不知自心清净,自心具足,能了了分明于当念,清净随顺于不可思议广大法益,所以多有这种自我蒙蔽之心。
象修法的这一段教言尤其是回向门,象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这前四门的自利修持,需要细细地修持,那是自利的法则,那么在后一念门中,最主要是以大悲心无畏修持而修持的,大悲心。所以不为后有心是智慧心所依止,大悲心所表现。无间心是智慧心,智慧之相,大悲心所用。若不如是,念佛我们念念有回馈心,念念有得失念,那这个所谓的业事成办,十分遥远。因为啥?现在…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