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倒业,来破除这个无明暗。
在心
云何在心?
来教导我们怎么用心, 怎么认识自心,怎么知道万法唯心唯缘所现所抉择。
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
这一定要把这文字读得十分清晰明了,不可一带而过,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这是一个对比,凡夫无始以来造种种业,皆依虚妄倒见建立的。那么此十念,以善知识方便安慰,以闻实相法生故,所以一实一虚,这是开始怎么用心的方法,来对比虚妄业力与佛愿力之别。众生无明善恶业力的这个名字业力与诸佛甚深名号功德愿力,一实一虚之比,相比。他下面这个比喻是佛教比较常用的一个比喻。
譬如千岁闇室,
我们可以找一个山洞,千年万年没有打过灯光的。
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那么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可以让我们反观到无始以来,我们所有造作的善恶无记之虚假黑暗,无有实质可得。在诸佛如来大誓愿光明无碍名号照耀下,一时破除,何以故?其本质虚伪故,不可得故。阿弥陀佛顺性建立大功德光明善巧,就是名号功德,令众生持见唤醒自心,所以以名昭心,以名知心,以名昭德,以名知心,以名知用,得以决定方便,照破无始以来我们虚假的识意、对待的妄想分别执着之知见业流,这个黑暗一时破除。虽千劫万载永载以来虚妄执着以其无碍无对待光明一时照耀、清净光明一时照耀、智慧光明一时照耀、焰王光明一时照耀……这十二光明就能泯除我们种种思维之障碍,令其一时荡尽,直显本性清净,本性平等,本性无增减、无造作,这个真实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庄严清净相貌一时现前,得见诸佛甚深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甚深愿力所回施的真实内涵所在,令一切众生生无畏心,无染无著,平等觉一时现前,远离生死虚妄。这文字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是名在心。
这个要这样的用心观察。虚实之中,各有评判,所以一实一虚,虚者暗,实者明,所以明暗不可共存故,一时消融。因为我们用这个,要么用暗,要么用明,所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生,这个心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的抉择与使用,你莫迷痴,你莫颠倒,你莫生畏惧。如是观察,是名在心。
这一段文字是十分重要的破除念佛人疑虑的一个纲要性的修持的文字,现在在这一类的修持中,往往被忽略掉了。人在意的是什么呢?功夫;人在意的是什么呢?做了多少善,诵了多少的经;人在意的是什么呢?此人是什么样一个人,什么样一个做法。而不知其在心之抉择,不知佛法若离开心地妙用,怎么来取用它呢?看下面的文字。
在缘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那么以虚妄果报故,众生生生不息,这是所缘。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
此无上信心者,非信疑之信,非对待之信,是抉择之信。此抉择是本具故,非从外得,非从内生,因佛殊胜无碍功德唤醒众生本觉心智故,令觉知刹那所显现之正信!说无上信心,此信心非对待而设立。所以,世间有情将信将疑者,将信者所谓是妄,将疑者亦是妄,只是作意之别罢了。此无上信心者是本性之坦露,是弥陀甚深不可思议果地这种殊胜功德回施,令众生一时安住无疑。这种无上信心非我们修德、非不修德,是以弥陀旷劫以来依愿修持,与一切众生作大施主,所布施之德。非妄想对待心中生起,亦非真实心中生起,但以弥陀愿力而得启用,这样我们就有一个法的抉择,就是感恩的抉择。这样就会生起一个清晰的法的依止与抉择,法的依止,所以说在缘。若是我们依止自性生起为真实,结果就会生不起感恩之妙用,所以在缘知妙用。若是以为实有外得,此上信心就无所守护。所以皆以弥陀愿力唤醒众生本具功德令其安住无疑。
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这是抉择出来了。是因为依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摩尼宝号令众生听而得以如意心智,听而得以自性畅明,所以无上信心者,依弥陀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这个“依”就是说所缘境产生的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事实。我们一定要从在心、在缘这个次第来细致地观察。
譬如有人
这后面举这个例子,这古代人,冷兵器时代是多用此法,我们现代人可能是没有这种机制了。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我们都知道在没有火枪*的时代,大家刀啊矛啊弓箭啊弩啊之类的这个冷兵器,那么他这个伤人最重也就是毒箭之类,中人必亡。
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
这是《楞严经》的一个比喻,《首楞严经》是这样比喻的,说有药名曰“灭除”,它的名字就是“灭除”。若在战争两军对垒之时,那么多有人中箭,用以涂鼓——战鼓,我们知道,过去人打仗,一鼓、二鼓、三鼓,一鼓来鼓励军人的士气,冲锋陷阵,以气势能压倒对方,令对方兵败如山倒之类。像我们现代这鼓是法鼓,过去是军鼓,像我们看到的很多的象电影上什么的看到打仗之前要敲鼓,“咚咚咚”往前走的样子。中国人击鼓不是这样子,中国人在旁边设置一台大鼓,来激励将士,勇猛杀敌。
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那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灭除之药、涂鼓之名,闻到这样的名号能消除我们心智中的无始以来的一切无明对待,他是这样举了一个例子。
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
这是一个设问反问,古人举了那样一个例子。好比说狮子乳若滴于牛乳、羊乳种种动物的乳中,你集大容器之中,一滴狮子乳就直穿而过,令这个容器所有的乳都会变成清水,可以故呢?狮子乳之威德故。犹如狮子筋绷琴,在拨弹之时,一切琴弦一时崩断,就是它具这样的威德力。那么这个例子也是令我们说在此强缘下,一切生死虚妄造作之业一时消除,虽然我们无始以来甚深的毒箭、生死的毒箭、无明的毒箭已刺中了我们的身体。但因为我们闻到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灭除之蛊毒之药,这个毒箭一时拔除,毒一时消除。他是这样举的一个例子,象前面举这个例子一样,什么千年暗室灯光暂至,一时破除千年黑暗。古人讲所谓一智能除万年愚,若不如是,那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生死、生死延续你怎么能出离呢?
是名在缘。
前面讲在心在缘在决定。
在决定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
所有造恶业者,以相续心故,就是后有心。“依止有后心”。
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决定”这个言词不要放过,也不要轻轻带过它,“在心在缘”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的。但这个“在决定,依止无后心、无间心”,尤其是这个“无后心”我们似乎还是容易体会的,不舍于后有。无间心何以表达呢?往往在习法的决定上。许多人十年八年的念佛,结果烦恼依旧炽盛,业习依旧厚重,倒见依旧不可抑制,那究竟是为什么?就无外乎是后有心与有间心。这个无间心就是所谓的清净相续,自性之坦露,自性光明照耀之时所显现的所谓真实相续相。
我们都知道世尊在经典上反复地告诉我们:一切罪恶凡夫、一切有情、若智若愚若凡若圣,无始以来其觉性照耀十方,无有增减,无以泯灭,无以毁坏,无有蒙蔽,但以妄执众生妄执业相故,沉沦于虚妄业流,所以无明业海,虚假沉沦,无有实质。诸佛如来深深了知此因缘,所以出离生死苦海,与众生做慈悲之依怙、如实之召唤,令众生出离虚妄、虚假逼迫。那么这是诸佛所证到的决定功德、真实功德、不可疑毁的功德。我们一般称为见谛、一切智,能脱离一切虚假造作之执着。所以世尊说众生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智、无师智,不能证得。是本具啊!非是来去之法,非修非不修之法,无有此言说对待,是名决定。若有有情在此处决定,一切生死畏惧一时消融,皆现光明自性之相,见于未来,光照世间。所以十四种无畏、十八不共,乃至诸佛如来所修一切善巧,会渐次现前,广利人天。
是名决定(义)。
那么现在学佛的人有决定义者,甚为难得难遇。一般我们决定是什么呢?是业相之事实。好比说我烦恼了,烦恼是业相,他就会随顺烦恼;好比说我是贪生起来了,那就贪以为事实;嗔生起来,嗔以为事实;慢生起来,慢又以为事实;乃至邪见等等,无量无边现前业相以为有实,不能自已,你不能把持自己。所以此人无决定力故,无决定善巧故,无有自性随顺故,堕于虚妄业流不能不拔,现前亦不能自拔,你说以后我能自拔,我不知以后自拔是何以成熟啊?所以此类有情,世尊都教以善法,令其远离无明苦之逼迫,行诸善法之善巧,进趣诸乐之缘。虽然这乐是对待之乐,尚有主动分,虽不能了生死,亦有人天福报,令其渐次增进成熟善根。那么这样就离佛陀的真实教言,就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在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
从在心在缘在决定来看,来观察十念之重?何以故?诸佛的甚深名号功德贴切众生之性,真实抉择,无畏布施,众生虚假业相一时荡尽。那么这个说的是“十念者重”。
重者先牵,能出三有。
这给我们抉择了,说念佛能除生死,能得不退,能证菩提。要是这样的最基本的道理,我们不能了解,不能相认,不能相续地去观察思维,那你当然就是无力念佛,我们还会随着自己现前虚妄的业,贪嗔痴慢疑邪见无明自我蒙蔽,延续生命的时时刻刻,沉沦于无记之中,无力自拔。佛法虽然现前,与你无关,何以故?执以虚妄业为实故,不能随顺佛陀的智慧教言故,愿力故,所以日轮出于虚空,盲人不见。这个不是说光明不彻照,只是自盲其目。那你毒害…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