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倒業,來破除這個無明暗。

  在心

  雲何在心?

  來教導我們怎麼用心, 怎麼認識自心,怎麼知道萬法唯心唯緣所現所抉擇。

  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

  這一定要把這文字讀得十分清晰明了,不可一帶而過,

  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

  這是一個對比,凡夫無始以來造種種業,皆依虛妄倒見建立的。那麼此十念,以善知識方便安慰,以聞實相法生故,所以一實一虛,這是開始怎麼用心的方法,來對比虛妄業力與佛願力之別。衆生無明善惡業力的這個名字業力與諸佛甚深名號功德願力,一實一虛之比,相比。他下面這個比喻是佛教比較常用的一個比喻。

  譬如千歲闇室,

  我們可以找一個山洞,千年萬年沒有打過燈光的。

  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那麼這個比喻是很貼切的,可以讓我們反觀到無始以來,我們所有造作的善惡無記之虛假黑暗,無有實質可得。在諸佛如來大誓願光明無礙名號照耀下,一時破除,何以故?其本質虛僞故,不可得故。阿彌陀佛順性建立大功德光明善巧,就是名號功德,令衆生持見喚醒自心,所以以名昭心,以名知心,以名昭德,以名知心,以名知用,得以決定方便,照破無始以來我們虛假的識意、對待的妄想分別執著之知見業流,這個黑暗一時破除。雖千劫萬載永載以來虛妄執著以其無礙無對待光明一時照耀、清淨光明一時照耀、智慧光明一時照耀、焰王光明一時照耀……這十二光明就能泯除我們種種思維之障礙,令其一時蕩盡,直顯本性清淨,本性平等,本性無增減、無造作,這個真實無量壽無量光,這個莊嚴清淨相貌一時現前,得見諸佛甚深功德,就是阿彌陀佛甚深願力所回施的真實內涵所在,令一切衆生生無畏心,無染無著,平等覺一時現前,遠離生死虛妄。這文字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是名在心。

  這個要這樣的用心觀察。虛實之中,各有評判,所以一實一虛,虛者暗,實者明,所以明暗不可共存故,一時消融。因爲我們用這個,要麼用暗,要麼用明,所以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煩惱業海亦從心想生,這個心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的抉擇與使用,你莫迷癡,你莫顛倒,你莫生畏懼。如是觀察,是名在心。

  這一段文字是十分重要的破除念佛人疑慮的一個綱要性的修持的文字,現在在這一類的修持中,往往被忽略掉了。人在意的是什麼呢?功夫;人在意的是什麼呢?做了多少善,誦了多少的經;人在意的是什麼呢?此人是什麼樣一個人,什麼樣一個做法。而不知其在心之抉擇,不知佛法若離開心地妙用,怎麼來取用它呢?看下面的文字。

  在緣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

  那麼以虛妄果報故,衆生生生不息,這是所緣。

  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

  此無上信心者,非信疑之信,非對待之信,是抉擇之信。此抉擇是本具故,非從外得,非從內生,因佛殊勝無礙功德喚醒衆生本覺心智故,令覺知刹那所顯現之正信!說無上信心,此信心非對待而設立。所以,世間有情將信將疑者,將信者所謂是妄,將疑者亦是妄,只是作意之別罷了。此無上信心者是本性之坦露,是彌陀甚深不可思議果地這種殊勝功德回施,令衆生一時安住無疑。這種無上信心非我們修德、非不修德,是以彌陀曠劫以來依願修持,與一切衆生作大施主,所布施之德。非妄想對待心中生起,亦非真實心中生起,但以彌陀願力而得啓用,這樣我們就有一個法的抉擇,就是感恩的抉擇。這樣就會生起一個清晰的法的依止與抉擇,法的依止,所以說在緣。若是我們依止自性生起爲真實,結果就會生不起感恩之妙用,所以在緣知妙用。若是以爲實有外得,此上信心就無所守護。所以皆以彌陀願力喚醒衆生本具功德令其安住無疑。

  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這是抉擇出來了。是因爲依止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摩尼寶號令衆生聽而得以如意心智,聽而得以自性暢明,所以無上信心者,依彌陀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這個“依”就是說所緣境産生的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事實。我們一定要從在心、在緣這個次第來細致地觀察。

  譬如有人

  這後面舉這個例子,這古代人,冷兵器時代是多用此法,我們現代人可能是沒有這種機製了。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我們都知道在沒有火槍*的時代,大家刀啊矛啊弓箭啊弩啊之類的這個冷兵器,那麼他這個傷人最重也就是毒箭之類,中人必亡。

  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

  這是《楞嚴經》的一個比喻,《首楞嚴經》是這樣比喻的,說有藥名曰“滅除”,它的名字就是“滅除”。若在戰爭兩軍對壘之時,那麼多有人中箭,用以塗鼓——戰鼓,我們知道,過去人打仗,一鼓、二鼓、叁鼓,一鼓來鼓勵軍人的士氣,沖鋒陷陣,以氣勢能壓倒對方,令對方兵敗如山倒之類。像我們現代這鼓是法鼓,過去是軍鼓,像我們看到的很多的象電影上什麼的看到打仗之前要敲鼓,“咚咚咚”往前走的樣子。中國人擊鼓不是這樣子,中國人在旁邊設置一臺大鼓,來激勵將士,勇猛殺敵。

  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首楞嚴叁昧,聞其名者,叁毒之箭自然拔出。

  那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聞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滅除之藥、塗鼓之名,聞到這樣的名號能消除我們心智中的無始以來的一切無明對待,他是這樣舉了一個例子。

  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

  這是一個設問反問,古人舉了那樣一個例子。好比說獅子乳若滴于牛乳、羊乳種種動物的乳中,你集大容器之中,一滴獅子乳就直穿而過,令這個容器所有的乳都會變成清水,可以故呢?獅子乳之威德故。猶如獅子筋繃琴,在撥彈之時,一切琴弦一時崩斷,就是它具這樣的威德力。那麼這個例子也是令我們說在此強緣下,一切生死虛妄造作之業一時消除,雖然我們無始以來甚深的毒箭、生死的毒箭、無明的毒箭已刺中了我們的身體。但因爲我們聞到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的滅除之蠱毒之藥,這個毒箭一時拔除,毒一時消除。他是這樣舉的一個例子,象前面舉這個例子一樣,什麼千年暗室燈光暫至,一時破除千年黑暗。古人講所謂一智能除萬年愚,若不如是,那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生死、生死延續你怎麼能出離呢?

  是名在緣。

  前面講在心在緣在決定。

  在決定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

  所有造惡業者,以相續心故,就是後有心。“依止有後心”。

  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決定”這個言詞不要放過,也不要輕輕帶過它,“在心在緣”是我們都能感覺得到的。但這個“在決定,依止無後心、無間心”,尤其是這個“無後心”我們似乎還是容易體會的,不舍于後有。無間心何以表達呢?往往在習法的決定上。許多人十年八年的念佛,結果煩惱依舊熾盛,業習依舊厚重,倒見依舊不可抑製,那究竟是爲什麼?就無外乎是後有心與有間心。這個無間心就是所謂的清淨相續,自性之坦露,自性光明照耀之時所顯現的所謂真實相續相。

  我們都知道世尊在經典上反複地告訴我們:一切罪惡凡夫、一切有情、若智若愚若凡若聖,無始以來其覺性照耀十方,無有增減,無以泯滅,無以毀壞,無有蒙蔽,但以妄執衆生妄執業相故,沈淪于虛妄業流,所以無明業海,虛假沈淪,無有實質。諸佛如來深深了知此因緣,所以出離生死苦海,與衆生做慈悲之依怙、如實之召喚,令衆生出離虛妄、虛假逼迫。那麼這是諸佛所證到的決定功德、真實功德、不可疑毀的功德。我們一般稱爲見谛、一切智,能脫離一切虛假造作之執著。所以世尊說衆生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智、無師智,不能證得。是本具啊!非是來去之法,非修非不修之法,無有此言說對待,是名決定。若有有情在此處決定,一切生死畏懼一時消融,皆現光明自性之相,見于未來,光照世間。所以十四種無畏、十八不共,乃至諸佛如來所修一切善巧,會漸次現前,廣利人天。

  是名決定(義)。

  那麼現在學佛的人有決定義者,甚爲難得難遇。一般我們決定是什麼呢?是業相之事實。好比說我煩惱了,煩惱是業相,他就會隨順煩惱;好比說我是貪生起來了,那就貪以爲事實;嗔生起來,嗔以爲事實;慢生起來,慢又以爲事實;乃至邪見等等,無量無邊現前業相以爲有實,不能自已,你不能把持自己。所以此人無決定力故,無決定善巧故,無有自性隨順故,墮于虛妄業流不能不拔,現前亦不能自拔,你說以後我能自拔,我不知以後自拔是何以成熟啊?所以此類有情,世尊都教以善法,令其遠離無明苦之逼迫,行諸善法之善巧,進趣諸樂之緣。雖然這樂是對待之樂,尚有主動分,雖不能了生死,亦有人天福報,令其漸次增進成熟善根。那麼這樣就離佛陀的真實教言,就有相當的距離,所以“在決定”。

  較量叁義,十念者重,

  從在心在緣在決定來看,來觀察十念之重?何以故?諸佛的甚深名號功德貼切衆生之性,真實抉擇,無畏布施,衆生虛假業相一時蕩盡。那麼這個說的是“十念者重”。

  重者先牽,能出叁有。

  這給我們抉擇了,說念佛能除生死,能得不退,能證菩提。要是這樣的最基本的道理,我們不能了解,不能相認,不能相續地去觀察思維,那你當然就是無力念佛,我們還會隨著自己現前虛妄的業,貪嗔癡慢疑邪見無明自我蒙蔽,延續生命的時時刻刻,沈淪于無記之中,無力自拔。佛法雖然現前,與你無關,何以故?執以虛妄業爲實故,不能隨順佛陀的智慧教言故,願力故,所以日輪出于虛空,盲人不見。這個不是說光明不徹照,只是自盲其目。那你毒害…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圓覺本起章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