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眼目。
兩經一義耳。
問七
問曰:
設置一個問:
幾時名爲一念?
那說這個十念、一念是怎麼來說的?這又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尤其我們現前念佛人,淨土念佛人爭論最多、最有迷惑的第二個實質問題。一個說十念往生,一個是在心在緣在決定,念佛即出叁界,十念即成,它這是兩個相續的法則。那麼在這個法則中,多有不細心有情一帶而過,一旦業相現前,佛法不得力,念佛不得力,與人交流不得力,自己沈淪生死苦海,怎麼能與這個法而得度脫呢?一下輕輕地就帶過去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大問題。怎麼來確定這個十念呢?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
這是舉佛在經典上所講的,所謂的生滅刹那,即爲一念,這個名字背後到底有多少事實呢?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于觀察。這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中,所顯現是一念。
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
那麼現在這個念,不能這樣取。菩薩們,不要不在意這些言詞啊,沒人給我們作決定,我們的思想永遠是模糊的,是對待的,是矛盾的,是遲疑的,一旦運用起來,你是不得力的。所以遇諸善知識教言中要清晰地決定自己的心智,決定自己應實踐的法則,決定自己的思維的正思維法則、正思維的方法。不能有絲毫的模糊、朦胧,不許有絲毫的這樣的朦胧,要有絲毫的朦胧,業緣一來即被蒙蔽。
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
那麼這個十念、一念不取這個什麼“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不取這個時節因緣的,不取這個時節。不取者,就是昙鸾法師給我們作了一個決定?不是這樣說的。我們要是認識不清楚就會産生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誤導、學法則的誤導。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
我們開始講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時我們提出來,有六法能判定一切法則,若總相、別相、若差別相、若無差別相、若成相、壞相,能評定一切法則。那麼評定這一切法則,這個說總相別相。什麼是阿彌陀佛的總相呢?什麼是阿彌陀佛的別相呢?在十六觀經中有說,總相說,別相說。若是有人有疑慮可以下去觀一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中有總相觀,有別相觀。象別相觀中說若觀世尊白毫相,宛轉于五須彌,光照于法界,若有觀此相者,消什麼什麼樣的生死重罪,令衆生得生淨土,得見諸佛,那麼這是說的別相觀;總相觀者,阿彌陀佛坐在什麼樣的蓮花上,現什麼樣的身相,我們可以下去查《觀無量壽經》具體文字,作如實之正觀。
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
那麼這個十念相續是個什麼十念相續呢?前面說一念,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爲這一念,不能取這個時節。那麼這個“十念相續,名爲十念”,那這個十念是什麼呢?前面有例子說,“若總相、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念念相續,這十念可能是念念之說,非是頭數。後面就舉例子,“十念相續,名爲十念”,這個十念是無有他想,相續稱念故。這個問題看著十分簡單,實際是很清晰;看著很清晰,你要是用不清晰,了解不清晰,你到用的時間就不得力了。平時在這個地方不是十分純熟,一到違緣上怕是用不及。
但稱名號,亦複如是。
問八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複非無間。若凝心注想,複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這個又設問了,說你這個念怎麼計呢?若是有他緣者,攝之令還,怎麼來知道念的多少呢?那麼這樣又非是無間,怎麼來計心念呢?作了一個細微的修法過程的設置。實際我們可以觀觀自己平時念佛,是怎麼設置的。設就是發心啊,你不明發心,念念總不相應。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這句話分量就很重了。“業事成辦”,在佛教稱爲“羯磨”,在灌頂法中就有羯磨灌頂,就是所謂的事業成辦之灌頂,那麼這十念就是所謂的業事成辦。
不必須知頭數也。
善知識們啊,這兩句提示實在是念佛的一個口訣問題。經常看人不如理修法,看似用功,多不正念,心口不相應故,業力不能純熟。所以不能親證念佛叁昧;不能親證諸佛悉皆現前;不能親證法性清淨平等功德;不能親證無畏抉擇功德;不能親證無造無作無上菩提心智;不能親證佛佛相念。所有的念是給自己看,給業力看,給功課看,給數量看,給煩惱業習看,看來看去了無正見可得,了無法則正義之功,所以修來修去徒生煩惱,現前徒生煩惱。雖假設于未來之善根,何以故?尚有口業故,因爲雜亂心業不相應,所以尚有口業未來之果報,種個遠因,現前不得清淨佛法之真實利益。
這裏希望我們每位善知識還是應該注意,所以“不必須知頭數也”。他回答這一段文字“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諸位菩薩在這一段文字中大須著眼,莫輕易帶過。現在世人修法,重于修持而不重于見,沒有正見指導,失去目標,就象航行沒有舵手一樣,你會失去目標的,沒有正見前導。所以昙鸾法師給我們一個修法的正見、修法的指導。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這兩句話我們要認得准,一般念佛我們就會一期念,克期念,一期成辦,無有退墮。于法則會精進,嚴格地來實踐一個法則,不會半途而廢。
古人舉像這個燒水一樣,我們每一次把這個水燒到六十度、七十度、八十度就撤火了,叁十度、二十度,一溫又撤火了。那麼這樣燒萬年千年總不名開水,你開不了鍋。爲什麼呢?你沒有把它燒開了。那我們一次性把它燒開,燒開以後再放千年萬年亦名開水,何以故?已經有一百度的水溫了,我們已經燒開了,那你千年萬年就用的是開水了。
往往我們在修法的這個機製上是沒有用過功的,所以“立一念,斷諸想,一期念,念其方”。實際世尊在經典上這樣的口訣處處都給我們宣化,處處都激勵我們如實地修持,如正見地修持,順性地修持,依佛願地修持,印契自心,如是激勵沈淪有情出生死。但我們一般的在修行中,往往就摒棄佛陀的教言,順著自己的妄想,設計著自己的有間的未來、後有的未來,那與法何以相應呢?“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如言“蟪蛄不識春秋”,
查查字典,“蟪蛄”就是知了的一個種類,又名蟬,中原比較多。這個山上就我們這一塊少,稍微往出一走就這個東西,叫的耳朵刺的“唧唧唧唧——”那個東西,知了嘛。這個山上有那個大的小的,叫得很刺耳的,放光寺這一帶沒有,把你叫得頭也大,腦袋也大,一到夏天到處都是這個物件,哪個地方都是這個東西,十分厲害。就是它比你知道的多,“知道——知道——我知道——”就喊,就是這個物件,不識春秋。
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
他舉了兩個例子。
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通神者就是心心相應,氣氣相投,業業相應,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事業成就。我們都知道,有人說這個菩薩念佛精進,他見佛。所以羅什大師在他的文字中,這樣告訴我們的——“得見佛者,善根成熟故,消無量重業、生死重業。”那我們見那個佛是什麼佛呢?十念業之成就,是神所通,智所通,業所通,業所應。你要忽略了這一點,我們以雜緣心、貪心、嗔心、慢心,乃至說虛假執著後有心、有間心、乃至說功利心去念阿彌陀佛,那麼這事業怎麼能成辦呢?不要說十念,百念千念萬念又如何呢?
諸位善知識啊,就是說我們說一萬句謊話不如一句實話有利益。那我們念佛呢?一句能成辦,抉擇于心智相應,那真實利益必然現前,你念一萬句,像增上慢人念佛之時,念念增加邪見故,念念亦不得甘露味,念念作魔眷屬,增上慢人,若以念佛作己功德生增上慢心,敗壞道德,墮魔眷屬,決定失甘露味,雖是念佛,亦不得念佛利益。你要是搞不明白這個地方,那你就會沈淪。那我依佛願力,我妄念也好,不妄念也好,我依佛願力來稱念,那是所緣有異了。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
這後面兩句話總結,在這個本子上他就點了很多點點子,很重的,你應該注意了。““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
這個“便罷”,就是業力激進。所以阿彌陀佛光明照觸此人,身心柔軟,自然向善,叁垢消除,其國易往而無人,世尊如是說。那我們現在爲什麼念佛的人多,抉擇者少呢?相應者稀呢?因爲以虛妄心念,以有間心念,以功利心念,以貪嗔癡慢疑這種造作心念,所以他這個不緣他事你做不到的。那怎麼來處置這個事情?昙鸾法師還是有解釋的。
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
假如業事成辦,不需你記頭數,那若專心、至心一處,事不成辦,誓不罷休之時,何人不得佛法利益呢?一期念者,現在有幾人念佛是一期所念呢?念十分鍾以後不知道就打了一萬個妄想,隨著八百個雜念跑到八百個地方,早舍離了所謂事業成辦之願望、一期念之願望、與佛相應之願望,舍離這樣的願望。
“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實際這個業事成辦,不需頭數,一期爲念。所以若是不得叁昧,誓不松口。像過去人若不參悟,天寒不知衣,餓了不知其食味,真正地精進用功,怎麼不證道呢?我們現在念佛人,念一句佛要用十個妄想去指使它,就要有十種報酬,要求十種功德,而不知自心清淨,自心具足,能了了分明于當念,清淨隨順于不可思議廣大法益,所以多有這種自我蒙蔽之心。
象修法的這一段教言尤其是回向門,象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門這前四門的自利修持,需要細細地修持,那是自利的法則,那麼在後一念門中,最主要是以大悲心無畏修持而修持的,大悲心。所以不爲後有心是智慧心所依止,大悲心所表現。無間心是智慧心,智慧之相,大悲心所用。若不如是,念佛我們念念有回饋心,念念有得失念,那這個所謂的業事成辦,十分遙遠。因爲啥?現在…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