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心不切啊!念念是應酬,念念是爲他,念念給別人看,念念不相應。心于道業不切,心與法則不切,不能如饑似渴的深入法則實踐,所以虛假用功,不能相應。
若人以佛願力,以佛圓滿心智來念佛,念念具足圓滿,念念清淨真實,念念得不退轉,念念具足大功德善巧。你可以看看你念念何以運用。
若必須知,亦有方便。
那麼若假設是你知道一二叁四五這樣的數字,十念一念之說,那麼亦有方便。
必須口授,
這個是昙鸾法師這樣十分確切的一個要求。若是在一個法則,有傳承法則,就是一些功夫上的修持,必須得有口授。通過感知功夫令心智脫落,消歸自性,這必須得有口授!若不然多染著境界與感知之中,墮魔眷屬,五十陰魔必須惱害于汝。若人在于功夫上的修持,沒有大善知識予你剝離,你多有染著。一見相好,與人說,一見蓮花,與人說,一見光明之境,與人說,造種種惡緣果報,深受其害,不光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還昧失自心。
所以依佛願力,念念不可留住。念念是魔想,所以你念,染著是魔想,不染著皆是清淨之路、光明之土。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抉擇說,回顧落道,黑白二道喻。不可回顧,就是所謂的無間心、無後有心。你看我們現在念佛的人,不光說念佛回顧,還在法門上說念佛行不行?是不是還得搞點其他的?搞其他的說是不是念佛好啊?
有個法師在藏地修加行修完了,在藏傳佛教裏求大圓滿的,加行修完了。他說:哎呀我這加行修滿了,還沒有以前在家念佛得力呢!我說那你這個加行是修完了還是沒有修完?因爲心智還沒有休息下來、隨順下來、安住下來、無疑下來,那你這個念佛得力不過是一些相似的輕安的染著分罷了。你能回顧起來說我以前念佛簡單明了,不假費力,不來徒勞,簡單明快,那稍得輕安,你以爲有實了,所以念佛你不得,你修法不得力,應忏悔。
所以現在不要說在一個法則上去深入了,象這個實際功夫上的修持,通過感知知見,來脫落消歸于法性之中,或者得究竟抉擇安住,必須得有人教授,得有善知識自始至終清淨攝化,若不如是,多有迷途,你走到什麼歧途中,走到岔路上去。所以這個地方是真實說。因爲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清淨名號之時、願力名號之時、具足名號之時、自性名號之時、無上菩提心名號之時,是不假對待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留住任何境界不境界的,是顯加冥加一時趣入的,是有感無感一時無畏的,那麼這樣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人自得方便,自得不可思議力。
象這個地方來講頭數的計法,必須口授。以前跟其他一些善知識學過一些念佛的方法,象定位念佛、觀想念佛……一些方法。但這個地方必須得有善知識慈悲攝受,令人不入歧途,無染無著,不斷剝離你的染著感知。若不如是,多有境界相昧,多有妄想侵奪,多有自慢傷害,這需要有人攝化。
那我們現在念佛不需要這個,一路走去,無挂無礙,切莫回頭,直奔王家,不假方便,畢竟度脫。回頭回腦實在是大難,這個修法太難了。後有心念佛大難,有間心念佛大難,何以故呢?無有一期成辦之心,你于佛法利益何以得成呢?所以少得爲足,少念爲足,以少功德欲求大福報,現在是世人之心,不是學佛解脫智慧慈悲之路,我們一定要謹慎。于修法中,真實錘煉自我,成就真正的法益,廣利于人天,與衆生作清淨法則傳達者、教授者,乃令衆生得真正的所謂佛法究竟真實利益,要不然就成爲虛妄業。
不得題之筆點。
就是你不能寫出來的。這個古來以久就是有這樣的教言的,所謂的口訣教言,口耳教言,就是在實踐中的善巧方法,不可輕易著于筆墨的,一著就廢除了。這個在我們中國過去象祝由十叁科,就是說過去中國的醫巫不分,它治病的一些技巧。拿給你了,你沒有用,它因爲必需有口訣的。象我們以前跟人學這個拳術,我們看到的所有的拳術都是單路,不是真正的拳術,因爲啥呢?它有往有返,它有所謂的稱爲“陰陽二法”中,每一個拳術它有自己的往返套路。過去人看下象棋什麼的,它有什麼金鵬十八變,每一變中就有一變,這個變它有無窮變數,不相克定,但是金言之教授,善巧之剝脫,非是死處,就是非是一個死東西的。那象我們要想學習這一類的修法,在這個時代,非具善根者,非有宿緣者,不可得之。所以這個時代我們比較提倡,持佛功德願力佛號,無挂無礙,清晰明了,直奔王家,一期爲念,斷除煩惱之時,爲正念之時,斷除一切牽挂之時,一切後有消除之時,是爲一期念,就是事業成辦之相,不可留步,不可回頭。
你現在看學佛的人、念佛人,我們漢地這個不爲後有心,不計當世受果報之心,沒有。沒有這樣的,出離心教育沒有,出離對待心教育沒有。所以多是于雜緣中修證佛法,那麼把雜緣當成佛法來修,結果修來修去還是雜緣,無有實利。所以我們真正在這個事業成辦之處,一期爲念,那麼這樣是爲十念真實守護,所以即得往生彼國,住不退轉。
你不知道這個地方用功,你還是用雜念後有心,是不能成就的。現在很多人就是跟著一些功夫上的修法,這個功夫上教導你的阿阇黎善知識一定要有決定成就,要有絲毫的盲點,你他具墮。就是用功夫來修證脫生死的方法,要是對方不是真功夫,你他具墮。那爲什麼這樣說呢?就象我們要到大理,你從來沒有一個人到過大理,來指導這個路,那你們兩個人可能都會南轅北轍,都可能永遠找不到家。要是真正地熟悉大理的路線,怎麼去怎麼來怎麼往,走哪一條路方便、近,或者說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時間效果,那他帶你就一路走去了,直達本源。
所以這個在生起次第中,這就是口授之法在生起覺受、生起次第中尤爲珍貴,此人得有決定清淨成就,不有絲毫的含糊!就有人指路是一樣的。一旦含糊,那麼領者、被領者都陷入險坑,這是十分要得的一個大問題。
昙鸾法師說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在無佛時代行阿毗跋致,聖道門的修持難,何以故?有五種障緣故,尤其有外道亂善,顛倒因果,你也不知道,你學了很久了,學的是外道法,不幹生死,不除煩惱,業習熾盛,那背道而馳了。
《無量壽經優婆舍提願生偈注》卷上。
因爲我們這次學習是用倒裝的方法來學習的,爲什麼呢?我們一開始希望大家先了解昙鸾法師以長行所解釋的這十重義。在這十重義的安慰下,我們直接來接受昙鸾法師這個五念門,就是依止天親菩薩直接提示五念門教言這種直述之教言,就是我們敢于接受,要不然會多生疑慮與誹謗,所以當時是這樣學習的。我們先學習的是《無量壽經優婆舍提願生偈注》下卷,先學的這個,然後回頭這樣學。
那麼在《無量壽經優婆舍提願生偈注》卷下這十重義中,要是我們能清晰了解它的次第,在念佛法門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用心的方法與感知相續的這種深入。它這個文字是十分簡單的。
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他這個次第逐漸深入,十分嚴謹。就是在你這個修持中,你可以對照你所修行的淨土法門的利益實質內涵,到與不到你自己看去,相應不相應你自己設立去,這樣會是你修法深入觀察的一個機製,就是你能如實地了解自己與這個法有幾分相應,與哪一個狀態相應。
所以他依止五念門剖析這種十重義,令我們以義進趣這種念佛叁昧,或者念佛甚深功德利益。這兩卷文字是上下前呼後應,以令淨土修行者在修法上有文字可依,有法可依,有教言可依。
那麼從我們開始學習到今天,就把《無量壽經優婆舍提願生偈注》上下二卷,我們作了一個學習、提示、交流,就大家的願望來說,一定是對這個淨土法門有一個系統的了解。那麼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也可能有善知識難免會留下一些質疑,留下一些或者說不相應不清晰的心理上的感知,那麼下面半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提一提,用這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還來依止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來作解,就是依止這裏面所含的問題來作解,或者依《往生論》來作解,或者依止《無量壽經》來作解,來除我們念佛法門修持中的疑慮、障緣,以令我們一路暢順,直入光明大道,成就無上菩提。
大家可以用紙條的方式也行,直接提也行,這都不難,就這麼個小地方,我們就舉舉手就可以,有什麼可以提一提,我們用半個小時的時間來給大家作一個答疑。
居士:我聽有人說聽了師父講的之後,就說聞名即往生,一念即往生,但是他說師父講這一念是很難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帶來的問題是其實念佛也不容易,往生其實也不容易……。
慈法法師:萬法唯心,佛說衆生心之所依,在心在緣在決定,剛才我們學這一段文字,昙鸾法師給我們講了在心、在緣、在決定。那你這個心說不容易是你的心,說不能往生還是你的心,你說我修不成就還是你的心,那麼這是在心了;那你說緣這個心業,說不容易我不能往生,我沈淪,那你還是緣你所業它産生的效果;那你要決定了,你生決定邪見,決定輪回,如此而已。所以即心即佛,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能令一切衆生鹹得往生。那你要是感覺我的業力不可思議,我的妄想不可思議,我就確定妄想了,那你就隨著你的妄想沈淪于生死海中,這個我們不反對,起碼我不能反對,絕對不反對。
因爲我們都知道佛法唯心所現,唯緣所顯,唯決定所抉擇,所以在心在緣在決定,要多念念這樣的口訣。那你感覺難,那就是你設置個難,因爲你心難故;你感覺我業力重,念佛難,那你所緣的是業力故,那你就成熟業力;你決定了,無盡生死海由你去,因爲這無盡業海不是爲別人開的,就是爲這個執著有情開的,它不是爲別人開的。
居士:剛才師父講的不爲後有心,出離心沒有的人都是雜緣心……?
慈師:學佛的不在于…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