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颧骨啊、琉璃地啊,这种种念,是应念就起来了。这个时间给他做一个特定的设置。
汝若不能念者,应称
前面这个念是忆念、想念、观念这种念法,我们说《观无量寿经》这个文字是很清晰的,它有十六观,称为《十六观经》。定散二善法令人修持,令人深入,现前消除无量生死重罪,令见弥陀,这是忆佛、念佛、观佛、见佛、证念佛三昧的善巧。像我们现在持名念佛,这是持名念佛,证念佛三昧的善巧。像经行念佛是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这样的念佛三昧。但它种种的念佛三昧,这是观念三昧。
刚才他们在一起学习,说罗什大师提出来三种见佛的定力与成就:持戒的定力、大功德的定力、佛力不可思议带来的所谓定力,这种三昧力。那么这个地方的三昧力是以观念而成就的。这个地方可不是三昧力的修持了,因为临命终时苦苦相逼,还有什么三昧可谈呢?但是称佛名了。
有人被魅,好比说被鬼魅所魅,就是睁开眼也活动不了,喊也喊不出来,这个时间要是有人能用摄的方便就能使人活动开了,就被魅住了,象这就被苦业魅住了。我们平时就会被我们的感知,就是见闻觉知所魅住、被自己的妄想所魅住、被自己的自我知见所魅住,不能念佛了。
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观经》是南无无量寿佛吗?应该是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过去这些善知识可能是在讲法时就比较随意吧,来提示这个法则。因为看善导大师过去这些善知识,很多的引用经文也都是随口就说,我以前养成这样的坏毛病,这样在文字的传播中就会造成误解。
他这个写的有的。为称说阿弥陀佛,下品下生,汝若不能念佛,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那么他这个南无无量寿佛,是跟经典不相符的,那么这个是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名故。具足十念称南无无量寿佛,称佛名故。版本不一样吗?(不一样。)那么这个版本不是,这个版本是“南无无量寿佛”,它这个版本不一样,不知道它那个版本印刷的依止的是什么,这个版本也没有写来源,应该是近代人择取印的,这个地方称无量寿佛。因为《观无量寿经》称的是阿弥陀佛,肯定是有人把它调整了。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
这有个问题,过去称为十念往生,这个争论在净土法门中是一个特别大的一个争论,这个争论不见得是一个坏事情,可能令我们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者说是实践,象这个地方分明写是临命终时,就是恶缘成熟之时。
我们到印度的时间,我这个不是地狱火,但是地狱火现前了,就是自己的恶业现前了。特别苦,痛苦,头炸了,身体难受,就念佛。那时候念佛就感觉是唯一的办法,太痛苦了,那时候所谓的太痛苦就是身心无所依止,就必须用念佛。要不念佛就感觉自己真从车上跳下去了,很痛苦很痛苦的。那时间我就想到这个事情了,我说根本到时间想不起来不念佛了,因为不念佛下边的痛苦是不能忍受的。
因为好比说我们修证过念佛,在这地方放下身心,放下痛苦的一个依止,你放下过,就是你在这个地方能得到安慰休息,你就不会畏惧。所以特别痛苦的时候就会念,根本没有时间不念佛,因为太痛苦了。不念那个痛苦马上就表现出来,就是那个痛苦就会成为你感受的主体,就很痛苦,一念佛就过去了。他这个至心令声不绝的,因为是苦逼,你一劝他,他这样念,他不会间断的,他不会不自称的。但我们平时念佛是没有这种业报成熟的苦逼,你想真诚念佛的机会很少。
人行般舟会真诚点,因为太苦了,脚也疼,腿也疼,胯也疼,头也疼,眼睛也睁不开啊。这时候他要是不念佛,他就没有所依从,这时候也不想着见佛不见佛了,也不想着证三昧不证三昧了,就是要念佛。干什么呢?不受这个罪了,不受这个苦了,实际这个跟临命终时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以前就是这种行法,这种感触还是有的,你全做临命终时了,因为那苦是太苦了。很多年青健康或者说自己善根比较深厚的人,少受苦痛的人,他这个地方体验不到的。
所以古来善知识讲病、病苦是良师益导,是我们助道胜缘,就是有点苦有时候不见得是坏事。所以有时候行法之苦,是成就道业之助缘,是良师益导。要不然我们荒废在那个相似的——还轻松还安乐之中,但是没有真正地根本上解决我们的苦、轮回、轮回的业,所以还贪图三界之安逸。那许多有情在这个三界的安逸中,哪怕他有一刻安逸他就安逸这一刻,果报成熟他也不管它的,成熟了再说。那我们要是真正的平时就把这个所谓苦、苦的归依、苦的消融、苦的透视认识到,那你对苦也就没有什么畏惧了。那么你平时也就真心念佛,就是厌患三界,真诚念佛,就未证三昧,毕竟见佛。何以故?你不舍诸佛故,你知道万法唯心故,你知道三界虚伪故,你自然会舍离这种三界的贪恋与纠缠。
在我们学习净土这个法门中,厌患三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那你再回头看一看,贪染这个世界,眷恋这个世界,培养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机制的这个学佛者偏多。所以说没有厌离心,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就不要谈了。所以举心动念情绪之中,举心动念贪嗔痴慢疑之中,举心动念未离对这个世界的这种眷爱之中,没有出离这个。
这个地方举这个例子我感觉诸位菩萨可以实践实践。说这个临命终时这个十念,这个临命终时到底怎么来评判它?怎么来实践它,希望各位善知识有一个透视与实践。
分明讲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因为你至诚故,因为苦逼故,因为有善缘引导故,他能这样地称念南无无量寿佛名。那么这个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迅速得见阿弥陀佛清净光明照耀之极乐,见得金莲,能得到化火焰为青莲。那我们平时有没有这样中肯与至诚的心呢?
所以《观经》讲若人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深心、回向心、至诚发愿心——三种心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发心即得住不退转,这是诚实言。
那我们念佛是用的什么心呢?所以这个写的临命终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于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不管是什么样一个下品下生,他毕竟出离轮回,但这出离轮回有一个大的量,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这真是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要是修下品下生也真的时间太长久了,极乐世界一日是我们娑婆世界一劫,极乐世界这十二大劫要多少个日子?太漫长了。这时候才能见观音势至予说法则,发菩提心,说实相法。那我们正好现在来发菩提心,来观察实相,来念佛。
所以历代善知识就劝我们发无上菩提心,专念无量寿佛名,修诸功德,随顺佛愿,或者修诸功德以期上品上生,那生即见,就花开见佛。
这个是从修为法中,这下品下生实在是……,虽是乘佛愿力、乘名号功德力、乘善知识劝化力,但那十二大劫实在久远。这个是设置了一个久远的缘,太久远了,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我们都知道邪慢国是五百岁不见佛,不供养三宝以为苦,这是十二大劫啊,下品下生。所以我经常遇到一些菩萨们,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了,我可以随便做恶做什么了,什么都做,什么事都干,然后以期往生极乐世界,认为反正要能往生就行了,这个十二大劫套你脑门上也不好受啊!
我真是激励这一类有情在此娑婆世界,勤行道业,速成善根,远离这种恶性放逸。恶性实在是无自性,实在是虚伪业,正因为是虚伪业,正因为无自性,你造作这个才是妄受其苦,妄受其难,正因为这个才是白白受苦的,没有实际的……不应该受这些苦。这么多年在这个社会上,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恶性得度的一个误区,很大的一个误区。那么跳到这个误区中,此世受种种苦难逼迫。就是说临终能念佛,十二大劫这也是太遥远太遥远了。这个设置十二大劫才能闻实相法,因为此类人不了解实相,若了解实相何去制造这虚假之业呢?业习呢?业缘呢?现世受这不如实之苦呢?还有十二大劫的遮蔽,妄受这样的时间的熬煎干什么呢?
所以我感觉这个地方也是对我们……,尊重我们现世,在这娑婆世界——恶业炽盛、善法稀少的一个世间,多行念佛之善法,广泛回施有情,同生安乐国土,发起广大利益的。这样还是鼓励我们这种正法机制,或者说从明入明,从乐入乐,迅速成就善根的这样的正面的机制,还是有意义的。像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举这三辈,下辈往生者,不能做诸善根,不能做诸善法,但发无上菩提心,信顺大乘教言,忆念彼佛,临命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起码来说,他这个地方不做恶业,这个下品下生者是恶业炽盛啊。
我以前遇到一个出家师父说,佛就救度我这恶人的,所以我以恶业故,而迅速得度脱。就是在社会上什么都干,后来我劝他,我说到时怕这苦你受不了,我说不信我们做个日记。我给这个出家师父说,我们做个日记,我们各人说各人的因缘,我说你这样做,就怕你苦你受不了。当时他就说有阿弥陀佛怎么样来救度,我是全交给阿弥陀佛了。我说你全交给阿弥陀佛你就不做这些恶业了,你无有故意做恶业的机了,你说对吗?这个就是说把阿弥陀佛的慈悲当作自己纵容罪业的一个缘起了。这菩萨给我讲个例子,当时我想到我们今天学戒提的问题了,他给我举个例子说像我们就是恶人,佛才偏救我们,因为啥?佛在经上讲,犹如父母有多子,健者父母不顾,病者父母多有照顾,我就做个坏孩子,佛就多照顾我。我说你这实在是纵容自己的一个借口,非是真知父母之恩典,非是真正感恩随顺父母之摄化,这种你非是正常心理。
现在我们学法、学教、学戒亦是为了端正自心,自他二利,一定不要把戒教当作去给别人说,纵容自己业习…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