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情遇此法而得度脫。

  這實在是淨土法門現狀中特別大一個首要問題,就是一個是依佛願、依佛力、依佛所證廣大究竟圓滿心智,普利十方有情,平等普利十方有情的一個教言;一個是根據自己的知見、自己的量、善惡功夫所擇取的一種機類法則,就是某一類的機製法則。那麼這個淨土的教言就變得那麼狹隘,那麼令人模糊。所以說善者,惡類有情茫然;說功夫者,無功夫衆生茫然;說聖者,凡夫類機製有情茫然。種種茫然的造就皆是來自于不能圓滿地、究竟地、平和地、如實地把佛陀的本懷交付給一切有緣,乃至自己來隨順佛陀的願力、功德的回施,進趣無上菩提。所以自他相害,這的的確確是淨土法門面臨的一個頭號的大問題。

  因爲現在學習淨土的人,這個利他、令此法住世的願望與慈悲心、智慧心,就是如來隨順覺性的這種廣大隨順的安樂住這個抉擇沒有。往往就回施到自己的機類上來,善者說善往生,惡者說惡往生,功夫者一定說功夫往生,聖者一定說聖者往生……那麼種種的機類令許多有情,在迷茫、無依無靠中,雖然遇到這樣的法則了,遇到淨土法門了,在相似的淨土法門中,受到了這種迷惑的侵害。我經常遇到這個,說你沒有功夫能往生嗎?他說得十分地認真、十分地嚴肅、十分地肯定。他心智中是迷茫的,傳達是迷茫的,自己的修證亦是迷茫的。那麼這樣的實是說是這一類,這種種機類中,這是一類罷了。

  我們要是認識不到這個“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的這個往生的衆生份究竟是不是十方九界有情?要不是這個十方九界有情,我們怎麼來面對這個廣大究竟暢佛本懷的教言?怎麼來暢佛的本懷?是暢佛的本懷還是暢某一類機製的本懷呢?這是一個頭等的問題,是淨土法門傳播、修持的一個頭等問題。若這個問題解決不掉,無上菩提心無從運用,無上菩提心無從抉擇。希望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要下下功夫。我感覺昙鸾法師是步步爲營,令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這個法則。很多東西是很感人的,傳承是很清晰的,他依止的有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釋迦佛的教言,有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曆代祖師的實踐成就守護,一代一代的這麼做下來了,一環扣一環的,而不是說虛妄的、推導的、根據自己的想象設置的佛法,他不是通過自己的我這個想象來加工的佛法,所以是一個傳承的佛法,令一切衆生消除疑惑的一個大的機製。

  好,那我們看它的實際內涵了。

  此指共何等衆生耶?

  答曰:案

  案——來源,這些善知識們說法有出處。有的人說法也有出處,好比拿其它經典來破法,來破淨土教言,是有的,那這一類不需要尊重。所以說,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各有自己所依的經典,好比說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依止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或者《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等等,包括《往生論》,那麼這個叁經一論、五經一論這是我們依止的。那麼有人引用其它經典來破這個法,那你不能聽的。因爲說法機不同、用不同、了義不了義不同、所實施對象不同,在這種種不同中,你要濫于混淆,那麼整個法就會對我們産生一個雜毒了。所以佛說法,有的時間用調和的藥、平等的藥、總持的藥、具足的藥;有時也會用勇猛的藥,很猛毒的藥。好比說地獄果報這是很猛毒的藥,雖說是因果,處處給你指在惡報之處,令你生起怖畏。所以佛說種種法,以種種善巧,令衆生出離種種生死困惑、愚癡顛倒,這不能混淆的,我們看它的來源。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乃至王舍城周邊,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按過去的記載有多少版本。有的說十二種版本,尚存現在有五種原譯本、二種彙集本。大家現在在社會上公開看得到的,就是說流通的有五種原譯本,其它七種本就丟失了、遺失了,在戰亂中,隨著時代的更疊、戰火、變遷,就一個一個丟失了。那還有五種原譯本,你要是能通讀一遍這個《無量壽經》,你實在發現佛對這個經是十分地重視!菩薩數數的請教阿彌陀佛的教言,釋迦佛不斷地在講這個教言。

  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這是依止康僧铠所譯的《無量壽經》的版本的文字,這段文字來自于《無量壽經》的下半卷,開端大概有四五句之後的一段文字。佛告阿難:彼國無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如是如是……,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就是說,佛告阿難來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他這個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什麼東西、什麼樣的力量引發出來十方如恒河沙諸佛皆共贊歎呢?這佛給阿難作提示,阿難是誰呢?——一切聞習有情、一切樂于聞佛法之有情,那麼就是佛說法之對象。十方如恒河沙諸佛皆共稱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功德在什麼地方呢?下面是他的功德所在。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全部是原文,康僧铠所譯的《無量壽經》下半卷的開章不久的一段文字,這是十分重要的,淨土法門的一個綱宗性的經典依止,經典上的一個依止。這個依止,我們要學習佛法,學習一個傳承教言機製,沒有來源,你後面是無以修證,無以印證的,你沒法修持,你也沒法印證它,這個量是十分大的。古來以久對這個“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爭議是十分多的,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成熟者即用之,愚癡者即顛倒之。

  此段文字叁輩不攝。我們一般講這個說有叁輩往生者,一輩聞說無量壽佛名,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舍家棄欲,行作沙門,如是等等……;二輩者,聞說無量壽佛教言,不能棄欲出家,但供養塔廟,設立花蔓燈燭,做諸功德,信順這個教言;再一類也不能行諸善者;說這叁輩。這一類的文字所攝的有情是不以叁輩說的,是暢佛本懷的。那麼後邊的叁類機製呢,叁類九品實在是衆生機類份,就是有的善根這樣成熟了,有的善根那樣成熟了,有的人那樣成熟了,是這叁類九品所攝。

  我們要是觀察不到這一點,什麼是佛願?什麼是衆生願?衆生與佛的無差別的差別,何以表現?你是很難深入這個法則的,很難進趣這個法則的。何以故?你混淆故,無端的混淆,我們與佛都是一樣的本質,你是無端的混淆,你不能産生這個真正的法的妙用。所以一切菩薩善于無分別法中說分別善巧令衆生得以度脫,那我們在這個法則中不了解這個無差別中的差別相,世尊就給我們剖析出來這個叁輩往生,那麼這一類所攝是依佛願力故,非叁輩說,是暢佛本懷故。

  所以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是一切衆生、一切菩薩與一切賢聖不能思維,諸佛所稱贊。就說十方諸佛若不直接稱我名號者,不取正覺,十方諸佛不直接稱阿彌陀佛威神功德者,阿彌陀佛是不取正覺的。這個是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本懷的贊歎,非一切凡聖所能思維的。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若看不到這個問題,但說暢佛本懷,不知暢在何處。很多人以爲叁輩九品是暢佛本懷,不是,那是衆生機類。很多人就把衆生機類,就是衆生能接受的機類當成佛的本懷了,結果阻礙了淨土廣大的傳播。就是以佛本懷,暢佛本懷,暢佛無所障礙的本懷的教言,受到機類的傷害,就是被某一機類所阻礙。這是個混淆,不應該混淆處,強製混淆。

  諸位善知識,在淨土法門中,這個地方我們要是剝離得不是十分清晰,你很難去把暢佛本懷與暢機類本懷能表達出來,一些人說話十分強製,說你不到功夫成片,你不到一心不亂,你不能往生,這是一機類的知見。這一機類知見很痛快,是這一類有情所能往生的相應國土,相應的這種應化土,非是阿彌陀佛的報德所回施,不是阿彌陀佛的大威德的載負,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所載負,此類只是順應自己的修持業緣而建立的。這個我們要搞不懂就會出現依法謗法,依法蒙蔽有情惡劣的果報。雖然你說的是你自認爲的、你自己證量中的一個現狀,但是你不能思維于阿彌陀佛的。

  《無量壽經》那五種原譯本,《無量壽經》那有本子吧?我這個不喜歡帶資料的毛病很大,這一點我給大家讀一段文字。佛在經典上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給大家讀這一段文字——是我十分在意的文字,我常年接觸淨土都十分在意這段文字,爲什麼要在意這段文字呢?就是在不可混淆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混淆!一旦混淆,佛力與衆生之力、凡聖之力的差別,你就是草率籠統了,你草草地判定了這個法門,你丟失大機、大用、大方便,你只能在某一機類中,沈浸在一類機製知見中會謗佛謗法的,會造五逆謗法之罪,看似個小問題,實在是個大問題。

  我們看這樣的,佛是這樣說的。

  (原文: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曹魏康僧铠譯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一定要聽得懂,佛爲什麼在這個地方反複的這樣交待?我們很多人不在意,就是不在意這個,“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就是佛心…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