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有依怙,茫然于生死海中,那实在是可怜,无意义的。所以“是论主回向门”。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
这是菩萨调柔自心,免除骄慢,顺应法性的一种善巧机制,回向门是一种善巧机制。多有众生依所自生善根,或者说自己具有善根的,多生骄慢,或有众生依自己所谓修持染着、善恶作为染着生骄慢。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回向普利于众生之心智,没有调柔顺性的心智。那我们在这个回向门中,若是能深入实践,人的心性自然调柔无碍。
所以天亲菩萨在这个文字上这样说:说诸有众生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二法中,如是修持,成就柔软心,菩萨善巧回向。这个善巧回向对我们学佛之人来说,回向门是尤为重要,平等清净由此生出,清净平等由此安住,清净平等由此抉择,调柔心智由此建立,骄慢过失由此消除。
所以回向门极为重要。我们经常看到作法会、念经、诵咒等等作为,那最后一门都是回向门。多有众生不知回向之善巧,多生邪见、骄慢,多生自诩,于无所得法中,自以为有所得,而沉沦于生死苦海,称邪见慢,少得为足,自以为是,所以相互侵凌,而不得清净圆满,不能调柔自心,不能普利有情。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回向门,不了解,没有使用回向门。亦多有众生,因为负重故,所以舍弃、疑虑佛法,疑虑佛法,乃至说有憎怨佛法之邪见,诽谤于正法,或者说多有舍法之罪。那么这皆因不善于回向、不善于观察,所以观察门之后就是毗婆舍那之修持之后,必然生起回向。何以故?本无一法可得故,妙用无穷故,普利有情无染无著故,无畏无惧,那是真正回向的广大善巧。
现在世间有情学佛就是以浊染心、我执心、强化心,他不舍得回向的。就像一个吝啬的人一样,搜集种种东西以来自我庄严,丢失佛法清净平等的广大利益。那么这种作为必然要通过回向门这个法则来转化,来使此类有情得到这种真正的解脱与智慧。所以回向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修持方法。
在因门中,第五念门这个念门中,就是以大悲心,其体是智慧,其运用是大悲。所以以大悲心为首,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一切众生,令其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为什么说回向为首呢?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安心故,欲令一切众生清净故,欲令一切众生无畏故,欲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安乐故,就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的真正抉择,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作大安慰,予一切众生作最上乘回施,就是开法藏,广施功德之宝,令一切众生走出这种生死对待。
它这个回向门,回己功德,普施众生。这话是很容易就说出来了,但你从你自己的心目中,你愿意不愿意平等回施众生呢?我们一般要回施给那些自己亲近的人、爱乐的人、尊重的人、善良的人。圣者、智者我们是爱乐的,是欢喜的;回施给那些伤害你的人、诋毁你的人、污辱你的人、愚痴的人、种种罪恶的人、堕入无记不能自拔的人,你能不能回施呢?所以我们念这个“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话是很随口地就念出来了,但你想过这诸众生中都是什么样的众生吗?都是什么样的机制吗?这个我们要有一个广大清净平等调柔的观察,那你清净平等的心智自然就会纯熟起来,也会远离这种恶染之心智。
所以我们的分别心,分别执着于善恶、亲疏是十分强制的。你可以细细的观察你心灵深处的那个跳动的那种分别与执着,强制的那种分别与执着的心地深处的东西。此人为亲,此人为疏,此人为善,此人为恶,此人与我有益,此人与我无益。像那些诸佛菩萨说法之愿莫不是调柔的、广大的、普利的、真诚的、周遍的;有情的心智莫不是妄想的、执着的、分别的、对待的、亲疏、凡圣。这样的差别我们很容易看得到,很容易审视得到。那我们怎么来运用这种看得到,审视得到的法则?来转化这种生死轮回的机制,回入到阿弥陀佛清净圆满这个报德之中,运用自己的生命,广延于未来呢?这肯定是每一个人、每一个菩萨应该关心、应该认识、应该了解、应该实践的一个心的法则、现前的一个法则,也是展现于未来的十分重要的、关系着自己法身慧命的一个法则。
多有有情就是现在所谓世面的善知识,就扼制净土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清净平等的教化祈祷与回向,多有众生设置种种难缘,“如是不能往生,如是不能往生……”。所以第一往生缘起不能成立,就是起心分别、起心执着、起心对待、起心善恶,那么平等心智没有用出来,那么一动念一举心就是分别,就是对待,就是不能生。那么此类的教化是浊染于净土,蒙蔽净土,摧毁遮蔽净土的这种罪浊缘起,这个缘起是令净土行人会迷失自心的。但这样的教言在社会上的传播极为的广泛,亦就是极为深入的印契众生的分别执着心,它很契和这样的心,他听着很舒服,他听着很欢喜,结果增加了自己分别执着对待的染污,强化了这种沉沦的机会。
那么真正对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种清净回施,愿一切众生咸能往生彼国,不舍一切众生成就菩提的这个广大心愿。阻碍阿弥陀佛的这个愿望。我们可以读一读观世音大势至这些菩萨的愿、十大愿,可以读一读诸佛菩萨的愿望,我们会审视到,这些愿望处处就是令我们在这个周遍处、真实处、清净处、平等处,来深入实践观察。但是多有浊恶有情、邪见有情,强化你的分别执着对待,强化你的分别执着心。那么此类有情毁灭众生信心心智,就是清净平等的信心,十分地令人沉沦于这种本来就很强、很熟悉的分别对待的妄想执着中。所以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它时时地这样催熟你,令你在这个地方不能走出,这是我们要十分警觉的。
因为你当下的每一念,也就是你生命的一个种子,你未来延续的一个业相,它的出处来源于此,你的受用来源于此,外境不过是一个烘托,不过是一个催熟的催化剂。所以缘者只是外缘,你心中的种子总是要成熟的,通过种种因缘。那我们清净平等广大无碍的种子、无造无作的种子,你运用过吗?所以阿弥陀佛来回施给我们这样一个功德藏,实际说令我们本来具有的功德藏真正能打开,而不是因妄想分别执着对待来蒙蔽我们的心智,使我们造违性之业,轮回于苦海。
所以这个普共诸众生,普施众生,回已功德,普施众生十分重要。在这个地方不能有丝毫的草率,那你要说哪一类的有情可以往生,哪一类的人得道成佛,那么在净土教言中,那是遮蔽教言,不是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教言,那不是乘佛愿,示现佛力,那么不是佛心,那是种种杂染心。
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后面这个章句呢,昙鸾法师注重的来给我们提示这样一个健康的、清净的、诸佛所证的心智,令我们随顺这样的觉性、这样的心智、这样的法则,来成熟自他二利,而不是自他蒙蔽。末世有情多是行于蒙蔽法则,相互就在这个蒙蔽因缘上着力用功的比较多。所以诸位善知识在昙鸾法师这段文字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观察,对比自己的心念。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那么天亲菩萨通过这九十六句偈子来描述《无量寿经》真正的教义,所谓的修多罗了义教,以令众生在这个总持法门中得到抉择的修持、随顺的修持、无疑的修持。说总持教,说了义教,就是欲令众生无疑无虑,无有疑虑,无有亏欠之感受。因为我们的心,凡夫的心智的种性,都是分别执着亏欠性的,他本性是圆满,一举心就有亏欠,一举心就有差别,一举心就有沉沦份。这个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观察、善了解。
八番问答
问一何等众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这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知见的一个根。你看这些祖师、这些善知识们,依照着经典,依教着佛的愿力,历代的传承他们守护的是什么啊?他们守护的是诸众生咸得往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普摄九界,畅佛本怀,这是随顺佛愿而传达的净土教言。但世俗的现在教言机制中,他不是这样说的,他会给你讲善恶,他会给你讲得失,他会给你讲功夫,他会给你讲境界,他根本不会给你讲这个佛的所谓广大愿力的回施。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法则的模糊与倒见呢?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在社会上这么的普及呢?因为顺应众生知见故,没有随顺诸佛如来的知见,没有随顺诸佛如来的本怀,为什么他会遮蔽呢?他依自己的功夫善恶由此来推导净土,这样会造成净土的被扭曲、蒙蔽、削减、委屈这样的传达。
所以真正能畅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九界众生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唯有这些传承教言机制中是不折不扣的和盘托出的呈现在一切众生前,令众生自得地取用、如意地取用。这句话说起来十分容易,我认为遇到这样的章句十分的难、十分的困难的。这是我们这样的机遇啊,像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来,像天亲菩萨这个章句中,“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何等众生耶?这个句是十分严肃的一个大课题。你现在可以剥一剥社会上传播的教言,它不把一切众生放在里面,它就把某一机类的众生放在往生的机制中,所以不能畅佛的广大究竟心智、无碍圆满心智、真实功德之心智,这实在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数年来在这个地方,我一直鼓励大家注意这一点,但是很少人在意。我不是故意说这话,就是说“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众生,这众生机类是什么样的众生呢?我们经常讲十法界,或者九界有情、凡圣有情同得往生,九界有情咸因此法而得度脱。虽然这样讲,很少人去在意这个平等广大无碍的知见;很少人在意佛陀这种平等广大无碍的给予;很少人在意这个平等广大无碍的抉择,那就会流转于某一个机制中——善恶机制、凡圣机制、功夫机制上去,所以某一类机制的人说某一类机制的话,不能形成周遍广大真实的法益。就是净土圆满的教义,不能平等地展现于每一个众生的面前,令一切有…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