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無有依怙,茫然于生死海中,那實在是可憐,無意義的。所以“是論主回向門”。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

  這是菩薩調柔自心,免除驕慢,順應法性的一種善巧機製,回向門是一種善巧機製。多有衆生依所自生善根,或者說自己具有善根的,多生驕慢,或有衆生依自己所謂修持染著、善惡作爲染著生驕慢。爲什麼呢?就是沒有回向普利于衆生之心智,沒有調柔順性的心智。那我們在這個回向門中,若是能深入實踐,人的心性自然調柔無礙。

  所以天親菩薩在這個文字上這樣說:說諸有衆生在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二法中,如是修持,成就柔軟心,菩薩善巧回向。這個善巧回向對我們學佛之人來說,回向門是尤爲重要,平等清淨由此生出,清淨平等由此安住,清淨平等由此抉擇,調柔心智由此建立,驕慢過失由此消除。

  所以回向門極爲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作法會、念經、誦咒等等作爲,那最後一門都是回向門。多有衆生不知回向之善巧,多生邪見、驕慢,多生自诩,于無所得法中,自以爲有所得,而沈淪于生死苦海,稱邪見慢,少得爲足,自以爲是,所以相互侵淩,而不得清淨圓滿,不能調柔自心,不能普利有情。就是因爲不了解這個回向門,不了解,沒有使用回向門。亦多有衆生,因爲負重故,所以舍棄、疑慮佛法,疑慮佛法,乃至說有憎怨佛法之邪見,誹謗于正法,或者說多有舍法之罪。那麼這皆因不善于回向、不善于觀察,所以觀察門之後就是毗婆舍那之修持之後,必然生起回向。何以故?本無一法可得故,妙用無窮故,普利有情無染無著故,無畏無懼,那是真正回向的廣大善巧。

  現在世間有情學佛就是以濁染心、我執心、強化心,他不舍得回向的。就像一個吝啬的人一樣,搜集種種東西以來自我莊嚴,丟失佛法清淨平等的廣大利益。那麼這種作爲必然要通過回向門這個法則來轉化,來使此類有情得到這種真正的解脫與智慧。所以回向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修持方法。

  在因門中,第五念門這個念門中,就是以大悲心,其體是智慧,其運用是大悲。所以以大悲心爲首,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一切衆生,令其畢竟往生安樂國土。爲什麼說回向爲首呢?就是欲令一切衆生安心故,欲令一切衆生清淨故,欲令一切衆生無畏故,欲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安樂故,就是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真正抉擇,予一切衆生無上信心,作大安慰,予一切衆生作最上乘回施,就是開法藏,廣施功德之寶,令一切衆生走出這種生死對待。

  它這個回向門,回己功德,普施衆生。這話是很容易就說出來了,但你從你自己的心目中,你願意不願意平等回施衆生呢?我們一般要回施給那些自己親近的人、愛樂的人、尊重的人、善良的人。聖者、智者我們是愛樂的,是歡喜的;回施給那些傷害你的人、诋毀你的人、汙辱你的人、愚癡的人、種種罪惡的人、墮入無記不能自拔的人,你能不能回施呢?所以我們念這個“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話是很隨口地就念出來了,但你想過這諸衆生中都是什麼樣的衆生嗎?都是什麼樣的機製嗎?這個我們要有一個廣大清淨平等調柔的觀察,那你清淨平等的心智自然就會純熟起來,也會遠離這種惡染之心智。

  所以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執著于善惡、親疏是十分強製的。你可以細細的觀察你心靈深處的那個跳動的那種分別與執著,強製的那種分別與執著的心地深處的東西。此人爲親,此人爲疏,此人爲善,此人爲惡,此人與我有益,此人與我無益。像那些諸佛菩薩說法之願莫不是調柔的、廣大的、普利的、真誠的、周遍的;有情的心智莫不是妄想的、執著的、分別的、對待的、親疏、凡聖。這樣的差別我們很容易看得到,很容易審視得到。那我們怎麼來運用這種看得到,審視得到的法則?來轉化這種生死輪回的機製,回入到阿彌陀佛清淨圓滿這個報德之中,運用自己的生命,廣延于未來呢?這肯定是每一個人、每一個菩薩應該關心、應該認識、應該了解、應該實踐的一個心的法則、現前的一個法則,也是展現于未來的十分重要的、關系著自己法身慧命的一個法則。

  多有有情就是現在所謂世面的善知識,就扼製淨土嘛。“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清淨平等的教化祈禱與回向,多有衆生設置種種難緣,“如是不能往生,如是不能往生……”。所以第一往生緣起不能成立,就是起心分別、起心執著、起心對待、起心善惡,那麼平等心智沒有用出來,那麼一動念一舉心就是分別,就是對待,就是不能生。那麼此類的教化是濁染于淨土,蒙蔽淨土,摧毀遮蔽淨土的這種罪濁緣起,這個緣起是令淨土行人會迷失自心的。但這樣的教言在社會上的傳播極爲的廣泛,亦就是極爲深入的印契衆生的分別執著心,它很契和這樣的心,他聽著很舒服,他聽著很歡喜,結果增加了自己分別執著對待的染汙,強化了這種沈淪的機會。

  那麼真正對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種清淨回施,願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彼國,不舍一切衆生成就菩提的這個廣大心願。阻礙阿彌陀佛的這個願望。我們可以讀一讀觀世音大勢至這些菩薩的願、十大願,可以讀一讀諸佛菩薩的願望,我們會審視到,這些願望處處就是令我們在這個周遍處、真實處、清淨處、平等處,來深入實踐觀察。但是多有濁惡有情、邪見有情,強化你的分別執著對待,強化你的分別執著心。那麼此類有情毀滅衆生信心心智,就是清淨平等的信心,十分地令人沈淪于這種本來就很強、很熟悉的分別對待的妄想執著中。所以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它時時地這樣催熟你,令你在這個地方不能走出,這是我們要十分警覺的。

  因爲你當下的每一念,也就是你生命的一個種子,你未來延續的一個業相,它的出處來源于此,你的受用來源于此,外境不過是一個烘托,不過是一個催熟的催化劑。所以緣者只是外緣,你心中的種子總是要成熟的,通過種種因緣。那我們清淨平等廣大無礙的種子、無造無作的種子,你運用過嗎?所以阿彌陀佛來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功德藏,實際說令我們本來具有的功德藏真正能打開,而不是因妄想分別執著對待來蒙蔽我們的心智,使我們造違性之業,輪回于苦海。

  所以這個普共諸衆生,普施衆生,回已功德,普施衆生十分重要。在這個地方不能有絲毫的草率,那你要說哪一類的有情可以往生,哪一類的人得道成佛,那麼在淨土教言中,那是遮蔽教言,不是暢佛普度衆生本懷的教言,那不是乘佛願,示現佛力,那麼不是佛心,那是種種雜染心。

  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後面這個章句呢,昙鸾法師注重的來給我們提示這樣一個健康的、清淨的、諸佛所證的心智,令我們隨順這樣的覺性、這樣的心智、這樣的法則,來成熟自他二利,而不是自他蒙蔽。末世有情多是行于蒙蔽法則,相互就在這個蒙蔽因緣上著力用功的比較多。所以諸位善知識在昙鸾法師這段文字中,我們一定要深入地觀察,對比自己的心念。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那麼天親菩薩通過這九十六句偈子來描述《無量壽經》真正的教義,所謂的修多羅了義教,以令衆生在這個總持法門中得到抉擇的修持、隨順的修持、無疑的修持。說總持教,說了義教,就是欲令衆生無疑無慮,無有疑慮,無有虧欠之感受。因爲我們的心,凡夫的心智的種性,都是分別執著虧欠性的,他本性是圓滿,一舉心就有虧欠,一舉心就有差別,一舉心就有沈淪份。這個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觀察、善了解。

  八番問答

  問一何等衆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衆生耶?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知見的一個根。你看這些祖師、這些善知識們,依照著經典,依教著佛的願力,曆代的傳承他們守護的是什麼啊?他們守護的是諸衆生鹹得往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九界,暢佛本懷,這是隨順佛願而傳達的淨土教言。但世俗的現在教言機製中,他不是這樣說的,他會給你講善惡,他會給你講得失,他會給你講功夫,他會給你講境界,他根本不會給你講這個佛的所謂廣大願力的回施。爲什麼有這樣一個法則的模糊與倒見呢?爲什麼這樣的東西在社會上這麼的普及呢?因爲順應衆生知見故,沒有隨順諸佛如來的知見,沒有隨順諸佛如來的本懷,爲什麼他會遮蔽呢?他依自己的功夫善惡由此來推導淨土,這樣會造成淨土的被扭曲、蒙蔽、削減、委屈這樣的傳達。

  所以真正能暢佛普度衆生的本懷,九界衆生鹹因此法而得度脫,唯有這些傳承教言機製中是不折不扣的和盤托出的呈現在一切衆生前,令衆生自得地取用、如意地取用。這句話說起來十分容易,我認爲遇到這樣的章句十分的難、十分的困難的。這是我們這樣的機遇啊,像昙鸾法師給我們提出來,像天親菩薩這個章句中,“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此何等衆生耶?這個句是十分嚴肅的一個大課題。你現在可以剝一剝社會上傳播的教言,它不把一切衆生放在裏面,它就把某一機類的衆生放在往生的機製中,所以不能暢佛的廣大究竟心智、無礙圓滿心智、真實功德之心智,這實在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

  數年來在這個地方,我一直鼓勵大家注意這一點,但是很少人在意。我不是故意說這話,就是說“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個衆生,這衆生機類是什麼樣的衆生呢?我們經常講十法界,或者九界有情、凡聖有情同得往生,九界有情鹹因此法而得度脫。雖然這樣講,很少人去在意這個平等廣大無礙的知見;很少人在意佛陀這種平等廣大無礙的給予;很少人在意這個平等廣大無礙的抉擇,那就會流轉于某一個機製中——善惡機製、凡聖機製、功夫機製上去,所以某一類機製的人說某一類機製的話,不能形成周遍廣大真實的法益。就是淨土圓滿的教義,不能平等地展現于每一個衆生的面前,令一切有…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