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善哉,回向门的文字偏多一些,这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回向门,那么这个回向门虽然是四句偈子“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那么这四句话阐述了整个净土法门凡夫修持的一个大的机制。这个机制基本上决定了净土法门的何去何从,它的这种使用方式,在这个回向门中是表现得犹为突出。所以昙鸾法师在这地方大量地着墨,以令我们在从文笔上看到这个法则,了解深入这个法则,乃至能实践成就它。好,我们依止文字来作一个剖析: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我们每天念这个《往生礼赞》,善导大师作这个《往生礼赞》。里面有《无量寿经》的文句,有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些文句,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彦琮法师、昙鸾法师这样的文句,也有他自身所作的一些文句。(编注:⑴六时礼赞之偈及礼拜之法为︰(1)日没时诵《无量寿经》之十二光佛名号,礼十九拜。⑵初夜时诵录自《无量寿经》之要文,礼二十四拜。⑶中夜时诵龙树之十二礼偈,礼十六拜。⑷后夜时诵天亲之往生礼赞偈,礼二十拜。⑸晨朝时诵隋·彦琮之愿往生礼赞偈,礼二十一拜。⑹日中时诵善导依《观经》所作之十六观偈,礼二十拜。)但这回向中都是“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地方就契合了文殊大愿:“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念佛人“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地方是异语而同用,内容、说话的方式不一样,实际的意义是同样的,就是智慧的眼目、清净的作为、自性的随顺、远离造作对待的真实功德。

  也就是昙鸾法师讲的在心、在缘、在决定的这个决定处,决定处是不假你造作的,不假你凡圣的,不假你修与不修的。何以故呢?此决定非是得失相,非是来去相,非是生灭相。自然的坦露,是为决定。我们一般把决定认为……大家谈论到“决定”二字,好比择法与法的决定,往往是自己认为自己要做个什么,自己想做什么,结果一对待,生灭心中,不得安乐,徘徊犹豫。所以在心、在缘、在决定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定的教言机制的择取,心缘它会表达了真正的归依处,也就是决定处。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往往是无有决定者,但顺应妄想流转于幻化业缘心智中,不得究竟安乐,就是没有决定,于法没有决定。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许多学佛者,徘徊在佛法门外,当然吃着佛法的饭,住着佛教的房子,说着佛教的话,但心智未有决定。未有决定之人迷惑、彷徨、得失中往往疑虑,做事没有决断;那么若有决定者,无挂无碍,无私无畏,利益有情而无有染着,做种种事无有迟疑。因为“决定”它是一个审视佛法有无实利的一个标准,后面昙鸾法师会谈到这一点。许多人认为自己在佛法上有利益了,但没有决定,没有决定是造作之假相。有的人是一时的鼓励、一时的激动、一时的想象、一时的勇猛,凑和到一个状态,结果这个状态是无常的,是变异的,是一种情绪化的,然而非是决定的,所以抉择于法则,决定于法则之时,一时无所散坏,无有退转。

  所以净土法门在这个地方要是不安心,下边的机制是十分难以纯熟的,所以最多只能是个将信将疑的修持者,那不能随顺佛的愿力,不得真正的安心、起行、作业,就像善导大师所提出来的,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次第是一样的,没有安心之基础。现在这个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功夫安心、善恶安心、功德安心,是不能真正地安心的,只是对待的安心、生灭的安心,此种安心是多变的,是有腐蚀性的。可以说相似安心,实无安心了,睡一觉醒来了又不安心了,一觉醒过来了怎么又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了,不相信别人能往生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决定,若有决定,那是任何人是不能动摇的。

  我们看他文字的解释。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

  为什么谈论主呢?所有以此知见深入行持者,以此知见行持者是为主。天亲菩萨不过是个善知识来引导大众,以此愿、以此功德而随顺佛陀的教言,得入佛法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论主者非天亲,假于天亲以令一切众生进趣菩提。所以天亲菩萨只是自己这样说,所谓的“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那么这个论主回向门。

  我们不要以佛法为宾,不要以自己为宾,那么于佛法要有实践之愿望,要有爱乐守护之愿望,要有从自心生起之愿望,那么这个我们都可以主这个回向门,来深入实践修持它。若不如是,那我们就学一个数他人珍宝的方便,数来数去,站起来还是徒受贫穷,…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