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第三十五集

  原文: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依止天亲菩萨的九十六句偈子,依止着五念门给我们作次第的开示。前面我们把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八种庄严功德成就、菩萨四种正修行作了一个学习。后面这文字就是第五念门所谓的回向门,因为礼拜门、赞叹门、作愿、观察,我们学习这二十九种庄严是观察门所摄。因为这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这三门在前四句偈子就很清晰地把它点出来,那么这观察门的内容就比较多。通过观察器世间与情世间,让我们对净土整体的庄严实质的内容作了一个完善的、次第的、逐步深入的一个观察了解,欲令我们了解自心庄严、自性庄严,也就是弥陀所成就的报土、报德庄严,以使一切众生进趣择取这种报德庄严的安住,择取这种报德庄严的安住。

  因为我们作为凡夫类有情,多在凡夫知见、凡夫业报中沉沦,没有一个对待的机制,就会在一个杂乱的、无所择取的法则中徘徊犹豫。那么阿弥陀佛以无碍的光明照耀着十方,摄化着一切有情,令其进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真正地了解自身具足庄严的妙用,就是自性之妙用,远离违性的造作,清净地随顺性德,得以智悲方便,种种法则,于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中回归到无染清净心这种本心中来;从本心中运用出来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令一切众生得自在力,方便运用,无染无著。

  那么在净土教言的整体机制中,世尊在所有说法中,数数提及,我们要是看到涉及到净土法门的教言这样的文章,触目皆是。净土教言为什么这么周遍广大呢?像世尊在《大集经》中所授记是一样的,在末法时代,罕有得道者,何以故呢?多有障缘,多有相似法修持,多有错乱因果,多有自心之蒙蔽,多有自利无有慈悲心,多舍弃佛力住持摄化,这是无佛时代的种种蔽难,人欲进趣无上菩提的成就,乃至得不退转,就是阿毗跋致,甚难!障碍殊多。此时代人类有情的心智福德因缘又不具,往往又刚强、好胜、自诩,所以在种种违缘中,罕有得道者。

  唯净土一法能令有情在现生中若凡若圣,随顺佛愿力故,入正定之聚,就是往生彼国,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就是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是难事。何以故?以佛无碍力故。有人举这样的例子说,现在我们这个烦恼炽盛之有情怎么能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阿弥陀佛给我们设置了种种方便,如寿命方便,往生彼国,因佛力住持故,于正定聚得不退转之方便。那么寿命无量,令众生一生成佛,就是说寿命长久性,于佛法得不退转,以佛愿住持故,那么能令一切众生一生成办。那么得以往生彼国,是乘借佛的愿力故,令众生凡圣无有疑虑。说圣者往生,人人可信可知,凡愚有情未断见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成就菩提呢?这是学习净土法门的一个疑虑,也是多有教法之疑虑。

  那么历代善知识举有这样的例子,象我们各人的业、业习、见思二惑尚有存在象一根针那样一个细微的见思惑,一投入海水里,它就会没下去,它就不能度生死海,虽然很细微的见思惑,它就令你沉沦。那么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乃至说见思二惑粗重烦恼有情,象大石头一样的种种业、种种障缘,但你要放到一个渡轮上,它能摆渡生死海,令众生得以解脱。何以故?载负力不可思议故,就是佛力载负,佛力摄化,令众生一时进趣,这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不能用自力类比,若用自力类比,一切凡愚有情,无力度脱,无有度脱之机缘。

  所以净土一法可贵、难得,实在就是对凡愚有情犹为可贵、难得!那么我们能得遇这样的教言机制,凡圣者、智愚者、善恶者,一时消融于清净平等觉中,被清净平等觉的大船载负到阿弥陀佛清净报土中去,所以一生成佛。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欲令十方刹土有情,未成菩萨者令其成菩萨,已成菩萨者令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转向度脱,转向度化,无有穷尽,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力所设置的。那我们随顺这个愿力故,一生得以成办。在这个法则中,若是我们能详尽地了解它,信顺观察它,就会得到法的满足,就是所谓的于菩提得不退转。若说任运往生彼国,无挂无碍,在这个往生彼国现前心智决定中,得到往生彼国的安慰。虽婆娑中人,亦是极乐心智,无挂无碍。心智是不被环境所制约的,唯有业相被事相所制约。

  所以“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信”十分地重要!那么我们客居于娑婆,那就无挂无碍。何以故呢?若真知抉择于极乐世界,真知是极乐中人,本家本国,守护于极乐世界,那在此娑婆世界无争无斗,无取无舍,远离善恶是非。何以故呢?客居之处,不假此处作业。你不会在这个地方认真,不会在这个地方计较得失名利之虚假,不会在这个地方浪费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乃至说减损自己的法身慧命,舍弃自己旷载难得难遇的一生成佛的这样一个难得殊胜的机遇,沉沦于苦海。那你要是舍弃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你能遇到什么样的法则,能得以度脱。所以说没有个依怙,那我们很难得以成就的。

  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教言,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昨天我们把“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萨的四种功德中的最后一种功德,给我们作了一个回施,令我们得见众生世间十二种庄严功德成就,这个器世间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令我们触摸到自性的庄严与威德、自性的真实,若有情若无情,同源种智,清净安住,具足庄严,远离断灭邪见的这种健康内涵、具足内涵、具足珍宝性的内涵、具足一切大义门的善巧的内涵。就是这二十九种庄严中处处是自性庄严,处处是自心妙用,处处是寂灭真实,处处是阿弥陀佛旷劫兆载永劫的修持的这种回施,回施令听闻众生有情一时歇心,得见自性,就路还家,不假修持方便而安住于阿弥陀佛旷劫以来的修持报德之中,远离造作,众生业相造作之逼害。如是安心,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安心,那么来安无上菩提心,远离对待的心,令我们无染清净心真正地纯熟起来,无外乎是天亲菩萨、昙鸾法师乃至上溯到龙树菩萨、释迦本师、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的殷切希望、慈悲的护佑、真诚的爱戴。

  那我们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慢慢地对这个庄严就是我们所谓的众生自性庄严有个了解、有个感知、有个观察,所以这观察门甚为重要。在这观察门中,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这是我们唯一进趣的依止处,可知、可见、可用,靠得住的一个法则,那你就会真正的南无阿弥陀佛,真正地舍离一切违性的造作、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造作、善恶对待的造作,归入这个一真庄严的世间,就是阿弥陀佛清净的国土,亦是我们自性庄严海,亦是一个安心不造作的真正表达。这个表达实在是以佛力来策励我们,令我们透视,就是加持众生,走出无始以来的这种对待迷失的心。

  我们无始以来在对待中择取习惯了,无始以来迷失自心已经习惯了,善恶是非大小这种迷失呢,得失择取已经太纯熟了,我们自身欲走出是十分困难。当然通过其它的法则来修持,有的有情也是有机会的,就对待这个法则来说甚少机会,所以在《大集经》释迦牟尼佛作过授记:“末法时代,亿亿人修持,罕得度脱。”我们下去有人就可以查一查《大集经》,在这个《大集经》的《月藏经》中有这个授记,《大集经》大部分是授记品,讲的十分多,我们可以看一看,了解了解。

  (编注:是故《大集月藏经》(大集经卷五五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是故《大集月藏经》(卷五五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唐道绰禅师《安乐集》。《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九: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摩诃萨言。了知清净士。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乃至一切诸天人等。亦能显现平等正法。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我们接着看第五门回向门。

  五、回向门

  次下四句,是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四句,是论主回向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问曰:天亲菩萨回向章中,言: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指共何等众生耶?

    答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