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複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複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于衆生有何苦惱,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衆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爲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叁途諸苦永隔。“先牽”之義,于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系屬叁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叁界。“系業”之義,複欲雲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爲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爲輕,應爲罪所牽,先墮地獄,系在叁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首楞嚴叁昧,聞其名者,叁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較量叁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叁有。兩經一義耳。
問曰:幾時名爲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複非無間。若凝心注想,複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
善哉,回向門的文字偏多一些,這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門、回向門,那麼這個回向門雖然是四句偈子“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那麼這四句話闡述了整個淨土法門凡夫修持的一個大的機製。這個機製基本上決定了淨土法門的何去何從,它的這種使用方式,在這個回向門中是表現得猶爲突出。所以昙鸾法師在這地方大量地著墨,以令我們在從文筆上看到這個法則,了解深入這個法則,乃至能實踐成就它。好,我們依止文字來作一個剖析: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我們每天念這個《往生禮贊》,善導大師作這個《往生禮贊》。裏面有《無量壽經》的文句,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些文句,有龍樹菩薩、天親菩薩、彥琮法師、昙鸾法師這樣的文句,也有他自身所作的一些文句。(編注:⑴六時禮贊之偈及禮拜之法爲︰(1)日沒時誦《無量壽經》之十二光佛名號,禮十九拜。⑵初夜時誦錄自《無量壽經》之要文,禮二十四拜。⑶中夜時誦龍樹之十二禮偈,禮十六拜。⑷後夜時誦天親之往生禮贊偈,禮二十拜。⑸晨朝時誦隋·彥琮之願往生禮贊偈,禮二十一拜。⑹日中時誦善導依《觀經》所作之十六觀偈,禮二十拜。)但這回向中都是“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個地方就契合了文殊大願:“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我們念佛人“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這地方是異語而同用,內容、說話的方式不一樣,實際的意義是同樣的,就是智慧的眼目、清淨的作爲、自性的隨順、遠離造作對待的真實功德。
也就是昙鸾法師講的在心、在緣、在決定的這個決定處,決定處是不假你造作的,不假你凡聖的,不假你修與不修的。何以故呢?此決定非是得失相,非是來去相,非是生滅相。自然的坦露,是爲決定。我們一般把決定認爲……大家談論到“決定”二字,好比擇法與法的決定,往往是自己認爲自己要做個什麼,自己想做什麼,結果一對待,生滅心中,不得安樂,徘徊猶豫。所以在心、在緣、在決定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特定的教言機製的擇取,心緣它會表達了真正的歸依處,也就是決定處。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往往是無有決定者,但順應妄想流轉于幻化業緣心智中,不得究竟安樂,就是沒有決定,于法沒有決定。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許多學佛者,徘徊在佛法門外,當然吃著佛法的飯,住著佛教的房子,說著佛教的話,但心智未有決定。未有決定之人迷惑、彷徨、得失中往往疑慮,做事沒有決斷;那麼若有決定者,無挂無礙,無私無畏,利益有情而無有染著,做種種事無有遲疑。因爲“決定”它是一個審視佛法有無實利的一個標准,後面昙鸾法師會談到這一點。許多人認爲自己在佛法上有利益了,但沒有決定,沒有決定是造作之假相。有的人是一時的鼓勵、一時的激動、一時的想象、一時的勇猛,湊和到一個狀態,結果這個狀態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一種情緒化的,然而非是決定的,所以抉擇于法則,決定于法則之時,一時無所散壞,無有退轉。
所以淨土法門在這個地方要是不安心,下邊的機製是十分難以純熟的,所以最多只能是個將信將疑的修持者,那不能隨順佛的願力,不得真正的安心、起行、作業,就像善導大師所提出來的,淨土法門修行的叁個次第是一樣的,沒有安心之基礎。現在這個社會上流傳的所謂功夫安心、善惡安心、功德安心,是不能真正地安心的,只是對待的安心、生滅的安心,此種安心是多變的,是有腐蝕性的。可以說相似安心,實無安心了,睡一覺醒來了又不安心了,一覺醒過來了怎麼又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了,不相信別人能往生了。爲什麼呢?就是沒有決定,若有決定,那是任何人是不能動搖的。
我們看他文字的解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
爲什麼談論主呢?所有以此知見深入行持者,以此知見行持者是爲主。天親菩薩不過是個善知識來引導大衆,以此願、以此功德而隨順佛陀的教言,得入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論主者非天親,假于天親以令一切衆生進趣菩提。所以天親菩薩只是自己這樣說,所謂的“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那麼這個論主回向門。
我們不要以佛法爲賓,不要以自己爲賓,那麼于佛法要有實踐之願望,要有愛樂守護之願望,要有從自心生起之願望,那麼這個我們都可以主這個回向門,來深入實踐修持它。若不如是,那我們就學一個數他人珍寶的方便,數來數去,站起來還是徒受貧窮,…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