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四集▪P5

  ..續本文上一頁你怎麼不累呢?你不累誰累?

  所以我們真正做一個學佛的念佛人,要在法益上真正地去勇猛,在世俗現緣上越放棄得多越好。昨天晚上我兩點半還沒有睡覺呢,因爲啥?要給人家畫個圖,給傳過去,兩點半我坐那兒畫呢,你們也可能在那呼呼睡覺呢,對不對?你不畫,明天又不知幹啥了,又有啥事了。畫一張眼花了,又畫一張,我眼睛還好使呢,那兩點多眼睛就不行了,眼睛充血了。沈重得很!

  趁著自己的外圍因緣,還有人保護我們,象很多居士,家裏人保護我們,給我們學佛的機會。像我們現在清淨的外圍因緣還真是沒有,一定不要去攀那個緣,盡量地舍去雜緣,唯了生死是大事,這頭等大事要是解決了,我們再來說。以前我這人咋地我不知道,我在師父前發了一個願,我師父很煩我,說你這個出家人!我說我這個出家人咋地,我說不了生死我不來見你了!實際了不了還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把這個頭等大事解決掉!你攀所有的雜緣都是你沈淪的機會,沒有啥好說的。

  好,我們回到文字上來 ,“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受佛陀的這個加持,在這個地方要勇猛無畏,不能回頭回腦,真是不能回頭回腦的。

  “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

  這一段文字啊,實在是應該令我們討論討論。我們煩惱生起的時候,業習成熟的時候就是無佛法之土,無佛法之時,就是濁土。你願意在這裏邊觀察嗎?願意在這裏邊運用佛法嗎?那你就是在這個地方示佛法如佛,在這個地方,用佛法的大雄大力大智大悲解決你的現實無佛法的問題——煩惱業習問題。我們這個煩惱業習呀,就是無佛法,就是濁土。實實在在地說,心淨國土淨,我們業習生起來那就是五濁惡世啊。

  “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誰來住持啊?依佛力、依佛願消除自己的煩惱業習,勇敢面對自己的煩惱業習的正相、細相、粗相、惡相,不要回避它,不要隨它去,要令佛法住世啊!所以“住持莊嚴佛、法、僧寶”。

  那我們念念中有諸佛轉妙*輪,念念有諸佛取滅,念念有諸佛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啊,菩薩們。那我們心中念念有諸佛轉妙*輪是不是“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視佛法如佛”呢?是不是“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呢?莫心外求法,莫言辭之外認爲有其他形象啊!你只要能用得起,用的上,逐漸就會純熟自我的這種法義的守護。

  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是故,這樣如實說。往往我們真是不願意到無佛法的環境中去,像我剛才那一大套話都是如此類型的話,墮落的話,流轉六道、不尊重有情的話。因爲什麼呢?別人都希望得到佛法的加持、佛法的利益,你不能示佛法如佛,你就丟失佛法熏修的當下。所以大家面臨著煩惱的時候,我也面臨著煩惱。但是這個煩惱都是自己的好惡罷了,實在無煩惱可得,那正是佛法的住世!實在于一切法則無染無著,那正是“莊嚴佛、法、僧寶”!正是“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這個地方修持是在在處處的修持,是不離當念的修持,是徹底以佛願無礙的守護與傳達。

  我經常暴露暴露我的煩惱業習,就是經常想搞個自利的修持,沒有慈悲心,那就斷滅佛法的住世。以前我師父呵我的時候,我十分不甘心這個東西。出家受了戒第五年,安居第五年,我師父見我說:果忠師現在怎麼還不給人講皈依?聽人說。我說:“你們講吧,老和尚們講吧,我給人講什麼呢?”師父說你斷滅佛法種性!一句話大帽子給我扣下來了,我說那怎麼辦呢?他說出家人不給人講皈依,不給人回施叁寶住世的因緣,你出家幹什麼?你做什麼?你爲什麼?想一想,像我剛才那一大篇牢騷都是滅佛法的運用,自私的心智,也就是在這個種種現緣中,不能示佛法如佛。

  所以這個地方真正說擔衆生業,不舍攝化衆生之心啊。我們讀《普賢行願品》說法供養爲最,那後面那些文字啊就是代衆生受苦。受什麼苦啊?本無苦可受之時,本無佛法生存之處,你把佛法傳播出來回施有情,那是最重要的。我們能不能這樣做呢?這樣做那就真正地隨順佛願了,以佛願爲己願,以佛願爲己命,廣利衆生,無畏無懼。要不然就會像我一樣,經常想做個行同沙彌去畏懼畏懼,想到一個地方去幹什麼,想圖那種清閑魔啊,放逸自身啊!說得很好,都是業習蕩漾啊!我們每個人都有好惡的東西,有一點,一改裝,看著說得很好,結果背後是沒有智慧沒有慈悲,染著于業習與好惡。

  那能不能我們真正地去舍離世間的雜緣呢?實際這個雜緣是你舍掉舍不掉的?實際是“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你從這兩個角度你來審視,你應該怎麼做?舍雜緣是自利方便,每個雜緣面前示佛法如佛是正因,是淨土之正因。所以這個地方是最難轉換的,也是最沈重的,也是《普賢行願品》法供養爲最,這個“最”,最難守護之“最”。《普賢行願品》大家都讀過,法供養下面一段文字查一查,《淨土五經》裏有,《普賢行願品》法供養那一段文字讀一讀,《普賢行願品》法供養爲最。實際我們現在的修行就是依法供養,依法修持,依法守護自己,要不然我們就會隨業力,各人的業力都不一樣,業習表達不一樣。法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這段文字我希望我們念佛人真要貼到腦門上。要不然這四句話我們沒法了解。這段文字正是供養心中生起來的“示佛法如佛”的心智,這個供養都是“示佛法如佛”的供養。這一段文字真應該寫出來,寫大一點,貼到腦門上,時時刻刻看著它,要不然我們發不起廣大的無上菩提心,心智羸弱。

  像我剛才那段話,想逃跑,想做個行同沙彌,躲到山裏面去,閑吃閑喝,念念佛,看有點感應,結果小裏小氣的,不得利益有情心智,越修清淨魔越壓迫自己,越修越不願意到熱鬧的地方,越修越遠離……,這全部遠離,這什麼法供養、代衆生受苦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因爲菩薩業是廣利有情之業,這四句話是廣利有情,不是自利。我前面說的那話全是自利的。

  自利與利他在淨土教言中,徹底舍棄自利究竟利他之時徹彰自利真實。關鍵這個徹彰自利真實我們不敢,就是徹底舍棄自我的意識,不管它多狡猾的自我都要舍棄。我們這個自我可以改裝成善者、聖者、智者、如法者、如語者,但他沒有廣大的如法守護供養。這段文字誰的毛筆字好,抄一抄,把它貼出來。這段文字十分重要,要不然我們就走到一個自利的圈子裏,就像我剛才說那個心,實際是很沈重,很負重,不能利益世間的。那你說你這樣說那樣說,我希望大家思維思維,你不要不思維,你不要不聯系,你不要不觀察,你不要不解決你心中的疑難,你不要留下陰影。學佛一定要解決自己的心理——矛盾心理、疑慮心理、自私心理,要不然真是不行啊。

  這裏面我講了兩個法:一個是自利的法,我們隨著自己的意樂來修證的法;一個是佛陀的願望,示佛法如佛的廣大心智、無畏心智。就像他前面寫因爲這個軟心菩薩,常于有佛國土,所以慈悲心勇猛堅固之願沒有,佛就發這樣的願來加持這一類羸弱心智的有情,令其到無佛法國土中示佛法如佛,廣利有情,無有畏懼。何以故?無我故!無私故!普利有情得安樂故!在利他之時得到真正自利故!所以能迅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不想給大家有一個知見,我只希望大家有一個思維,有一個自己的思維觀察,去掉心中的盲點。我們現在習法的盲點特別多,所謂的盲點就是矛盾的交織、業習的僞裝、我心我願的改造。它會蒙蔽你自己,它令你消沈,它蒙蔽你,它會蒙蔽我們的心。要把這兒處理得十分清晰,你心智中是一片光明,什麼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幹幹淨淨。業習來了,知道;煩惱來了,知道;善巧來了,知道;這個了知覺察不離現前這一念,那你就會得方便。

  我們來學習淨土教言實在是依止無量壽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尊的教言、釋迦牟尼佛世尊的教言,乃至無量諸佛世尊教言的加持,龍樹菩薩的傳達,天親菩薩的再傳,乃至到我們中國昙鸾法師來讓我們中國人來消化這樣一個法則。我現在給大家提示一個觀察的機製罷了,我這裏沒有法,我沒有法可談的,我希望大家有個知見的反正的思維,于自己的生命意識未來的延續、現下的守護真正的透徹了,真正把叁世爲一念、一念爲叁世的善巧純熟了,那是有意義的。

  要不然學一堆別人的東西,一站起來,一抖擻,徹底又給別人了,還給寺廟,還給殿堂,那沒有意義。一定要觸及到自己的心靈深處,一定要觸及到自己的法則的守護與觀察,一定要觸及自己的靈魂。要不然這個佛法就變得十分無力,或者不相幹,學過以後說用不上力,爲什麼?就是沒有給自己聯系起來,細微地深入地去思維、觀察、了解、運用它,沒有真正地契合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所以在提示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希望大家思維,法則的思維。這裏面若有疑難是最好的,解決疑難是最好的,留下疑難下面你有討論的機會了,解決了疑難你有方法了,你得到了清淨的法則了。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于上。”

  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就把四種菩薩正修行莊嚴功德作了一個提示,以令末世有情無畏無懼,乘佛願力,廣利有情,同生安樂國土。就像我們拜《往生禮贊》一樣,“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無畏無懼,無有挂礙,于自他皆得安心。何以故?無染清淨心故,因爲心智無染,故得以安樂,故得以妙樂勝真心之法用。若不…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