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怎么不累呢?你不累谁累?
所以我们真正做一个学佛的念佛人,要在法益上真正地去勇猛,在世俗现缘上越放弃得多越好。昨天晚上我两点半还没有睡觉呢,因为啥?要给人家画个图,给传过去,两点半我坐那儿画呢,你们也可能在那呼呼睡觉呢,对不对?你不画,明天又不知干啥了,又有啥事了。画一张眼花了,又画一张,我眼睛还好使呢,那两点多眼睛就不行了,眼睛充血了。沉重得很!
趁着自己的外围因缘,还有人保护我们,象很多居士,家里人保护我们,给我们学佛的机会。像我们现在清净的外围因缘还真是没有,一定不要去攀那个缘,尽量地舍去杂缘,唯了生死是大事,这头等大事要是解决了,我们再来说。以前我这人咋地我不知道,我在师父前发了一个愿,我师父很烦我,说你这个出家人!我说我这个出家人咋地,我说不了生死我不来见你了!实际了不了还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把这个头等大事解决掉!你攀所有的杂缘都是你沉沦的机会,没有啥好说的。
好,我们回到文字上来 ,“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受佛陀的这个加持,在这个地方要勇猛无畏,不能回头回脑,真是不能回头回脑的。
“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
这一段文字啊,实在是应该令我们讨论讨论。我们烦恼生起的时候,业习成熟的时候就是无佛法之土,无佛法之时,就是浊土。你愿意在这里边观察吗?愿意在这里边运用佛法吗?那你就是在这个地方示佛法如佛,在这个地方,用佛法的大雄大力大智大悲解决你的现实无佛法的问题——烦恼业习问题。我们这个烦恼业习呀,就是无佛法,就是浊土。实实在在地说,心净国土净,我们业习生起来那就是五浊恶世啊。
“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谁来住持啊?依佛力、依佛愿消除自己的烦恼业习,勇敢面对自己的烦恼业习的正相、细相、粗相、恶相,不要回避它,不要随它去,要令佛法住世啊!所以“住持庄严佛、法、僧宝”。
那我们念念中有诸佛转妙*轮,念念有诸佛取灭,念念有诸佛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菩萨们。那我们心中念念有诸佛转妙*轮是不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视佛法如佛”呢?是不是“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呢?莫心外求法,莫言辞之外认为有其他形象啊!你只要能用得起,用的上,逐渐就会纯熟自我的这种法义的守护。
是故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是故,这样如实说。往往我们真是不愿意到无佛法的环境中去,像我刚才那一大套话都是如此类型的话,堕落的话,流转六道、不尊重有情的话。因为什么呢?别人都希望得到佛法的加持、佛法的利益,你不能示佛法如佛,你就丢失佛法熏修的当下。所以大家面临着烦恼的时候,我也面临着烦恼。但是这个烦恼都是自己的好恶罢了,实在无烦恼可得,那正是佛法的住世!实在于一切法则无染无著,那正是“庄严佛、法、僧宝”!正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个地方修持是在在处处的修持,是不离当念的修持,是彻底以佛愿无碍的守护与传达。
我经常暴露暴露我的烦恼业习,就是经常想搞个自利的修持,没有慈悲心,那就断灭佛法的住世。以前我师父呵我的时候,我十分不甘心这个东西。出家受了戒第五年,安居第五年,我师父见我说:果忠师现在怎么还不给人讲皈依?听人说。我说:“你们讲吧,老和尚们讲吧,我给人讲什么呢?”师父说你断灭佛法种性!一句话大帽子给我扣下来了,我说那怎么办呢?他说出家人不给人讲皈依,不给人回施三宝住世的因缘,你出家干什么?你做什么?你为什么?想一想,像我刚才那一大篇牢骚都是灭佛法的运用,自私的心智,也就是在这个种种现缘中,不能示佛法如佛。
所以这个地方真正说担众生业,不舍摄化众生之心啊。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说法供养为最,那后面那些文字啊就是代众生受苦。受什么苦啊?本无苦可受之时,本无佛法生存之处,你把佛法传播出来回施有情,那是最重要的。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这样做那就真正地随顺佛愿了,以佛愿为己愿,以佛愿为己命,广利众生,无畏无惧。要不然就会像我一样,经常想做个行同沙弥去畏惧畏惧,想到一个地方去干什么,想图那种清闲魔啊,放逸自身啊!说得很好,都是业习荡漾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好恶的东西,有一点,一改装,看着说得很好,结果背后是没有智慧没有慈悲,染著于业习与好恶。
那能不能我们真正地去舍离世间的杂缘呢?实际这个杂缘是你舍掉舍不掉的?实际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你从这两个角度你来审视,你应该怎么做?舍杂缘是自利方便,每个杂缘面前示佛法如佛是正因,是净土之正因。所以这个地方是最难转换的,也是最沉重的,也是《普贤行愿品》法供养为最,这个“最”,最难守护之“最”。《普贤行愿品》大家都读过,法供养下面一段文字查一查,《净土五经》里有,《普贤行愿品》法供养那一段文字读一读,《普贤行愿品》法供养为最。实际我们现在的修行就是依法供养,依法修持,依法守护自己,要不然我们就会随业力,各人的业力都不一样,业习表达不一样。法供养。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段文字我希望我们念佛人真要贴到脑门上。要不然这四句话我们没法了解。这段文字正是供养心中生起来的“示佛法如佛”的心智,这个供养都是“示佛法如佛”的供养。这一段文字真应该写出来,写大一点,贴到脑门上,时时刻刻看着它,要不然我们发不起广大的无上菩提心,心智羸弱。
像我刚才那段话,想逃跑,想做个行同沙弥,躲到山里面去,闲吃闲喝,念念佛,看有点感应,结果小里小气的,不得利益有情心智,越修清净魔越压迫自己,越修越不愿意到热闹的地方,越修越远离……,这全部远离,这什么法供养、代众生受苦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因为菩萨业是广利有情之业,这四句话是广利有情,不是自利。我前面说的那话全是自利的。
自利与利他在净土教言中,彻底舍弃自利究竟利他之时彻彰自利真实。关键这个彻彰自利真实我们不敢,就是彻底舍弃自我的意识,不管它多狡猾的自我都要舍弃。我们这个自我可以改装成善者、圣者、智者、如法者、如语者,但他没有广大的如法守护供养。这段文字谁的毛笔字好,抄一抄,把它贴出来。这段文字十分重要,要不然我们就走到一个自利的圈子里,就像我刚才说那个心,实际是很沉重,很负重,不能利益世间的。那你说你这样说那样说,我希望大家思维思维,你不要不思维,你不要不联系,你不要不观察,你不要不解决你心中的疑难,你不要留下阴影。学佛一定要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心理、疑虑心理、自私心理,要不然真是不行啊。
这里面我讲了两个法:一个是自利的法,我们随着自己的意乐来修证的法;一个是佛陀的愿望,示佛法如佛的广大心智、无畏心智。就像他前面写因为这个软心菩萨,常于有佛国土,所以慈悲心勇猛坚固之愿没有,佛就发这样的愿来加持这一类羸弱心智的有情,令其到无佛法国土中示佛法如佛,广利有情,无有畏惧。何以故?无我故!无私故!普利有情得安乐故!在利他之时得到真正自利故!所以能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不想给大家有一个知见,我只希望大家有一个思维,有一个自己的思维观察,去掉心中的盲点。我们现在习法的盲点特别多,所谓的盲点就是矛盾的交织、业习的伪装、我心我愿的改造。它会蒙蔽你自己,它令你消沉,它蒙蔽你,它会蒙蔽我们的心。要把这儿处理得十分清晰,你心智中是一片光明,什么事情来了你能把它处理得干干净净。业习来了,知道;烦恼来了,知道;善巧来了,知道;这个了知觉察不离现前这一念,那你就会得方便。
我们来学习净土教言实在是依止无量寿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世尊的教言、释迦牟尼佛世尊的教言,乃至无量诸佛世尊教言的加持,龙树菩萨的传达,天亲菩萨的再传,乃至到我们中国昙鸾法师来让我们中国人来消化这样一个法则。我现在给大家提示一个观察的机制罢了,我这里没有法,我没有法可谈的,我希望大家有个知见的反正的思维,于自己的生命意识未来的延续、现下的守护真正的透彻了,真正把三世为一念、一念为三世的善巧纯熟了,那是有意义的。
要不然学一堆别人的东西,一站起来,一抖擞,彻底又给别人了,还给寺庙,还给殿堂,那没有意义。一定要触及到自己的心灵深处,一定要触及到自己的法则的守护与观察,一定要触及自己的灵魂。要不然这个佛法就变得十分无力,或者不相干,学过以后说用不上力,为什么?就是没有给自己联系起来,细微地深入地去思维、观察、了解、运用它,没有真正地契合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所以在提示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思维,法则的思维。这里面若有疑难是最好的,解决疑难是最好的,留下疑难下面你有讨论的机会了,解决了疑难你有方法了,你得到了清净的法则了。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就把四种菩萨正修行庄严功德作了一个提示,以令末世有情无畏无惧,乘佛愿力,广利有情,同生安乐国土。就像我们拜《往生礼赞》一样,“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无畏无惧,无有挂碍,于自他皆得安心。何以故?无染清净心故,因为心智无染,故得以安乐,故得以妙乐胜真心之法用。若不…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