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四集▪P6

  ..續本文上一頁如是,那我們得遇淨土,身業、口業、智業隨順法滿足,沒有得到滿足的守護,那就會丟失利益于當下。

  作爲世間的一個畏懼人,常希望生有佛之國土,而不知此濁土正是示現阿彌陀佛光明遍照無所障礙誓願力的最好的修行當機。因爲啥呢?面臨一切衆生業緣障礙之時正顯佛力無所障礙,所以如是熏修廣利有情,那麼這是我們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之功德的真實所在。何以故?正是苦難世界拔濟衆生之善巧,正是諸佛的恩德與慈悲的表現。那往生彼國實已完成,不假方便。此國土有情尚有待于聞法,有待于走出生死煩惱苦海,無量無邊的沈淪有情有待于我們伸出救援之手啊!推一把,拉一把,一句話,若得相應予人以無上信心,即離生死苦海;若減損人的這種增上信心,那樣就會傷害有情往生之正因。

  叁種清淨心——無染清淨心、樂清淨心、妙樂勝真心。那麼這叁個心,所謂的安清淨心、樂清淨心、無染清淨心。樂清淨心就是廣利有情同生彼國無挂無礙的信心,這是大信心;無染清淨心是于惡也無染,于慈悲智慧無染,無對無待,這個無對無待即是往生的大利現前,安心、清淨的守護。那麼下面安心必然成熟。何以故?安住在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大光之中,隨順此光,運用心智,照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善惡業習了無可得,那麼正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一切有情一時南無阿彌陀佛,正是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智慧之願、智慧之心、智慧之運用、智慧之純熟。你若不純熟這個心,你就會純熟分別心、執著心、自利心、狹隘心。

  我們天天讀文殊大願: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智慧純熟的心、智慧廣大妙用的心、無染著的心、無對待的心。這個心是大力的,像文殊的那個劍一樣,能斬斷一切生死纏縛的藤葛。我們天天在這個地方拜,你們那個一念“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傳遍法界,但是我們自己要沒有受用,可惜、可惜、太可惜了!讓別人都往生安樂國,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了,自己在自己的業習煩惱中、在衆生的業習煩惱中處處逃避,處處不運用佛法,處處泯滅阿彌陀佛無所障礙的廣大願力。在這個願力面前不去正面處理,度脫此類虛假有情,令其有情了解一切虛假業從無始以來一切虛假造作中生!畢竟無所得,何以故?依彌陀清淨願力照耀故,能令衆生覺察了知,無一法可得。所以一切因果輪回之惡緣一時散壞,得以出離之正因。你說不散壞就昧于因果,何以故?仗佛願力故,不是壞因果。依佛願力鹹得度脫,依衆生業力個個生死輪回啊,無有度脫。

  你不抉擇那就沈淪無際,你沒法去持戒實踐。我以前燃香的時候,聽他們說,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叁摩地,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那是什麼樣的一炷香啊?實際我們每一念中都可以告別無始以來的一切生死輪回業。但你要有一個借助的外緣,強緣所摧使成熟。所以爇一香炷,你能感知得到,它痛你了,你能記下來。以前沒有感覺,後來燒香時候有點感覺了。感覺是假的,因爲生死感覺是假的,輪回感覺是假的,成就感覺還是假的。實在感覺是無所得呀,那麼少得安心。我們哪一念不在製造生死?哪一念不在斷除生死呀?順應法性,生死了無可得;逆性延續業流,生生死死啊!輪輪回回了無出期。全在你自己了。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畏懼,你要純熟這個地方,你一點都不會畏懼。

  有一次在東北,他們開了一個法會,後面我說這個法會算了,我們就不開了,我們都下山去。我是主持法會的人,我這一下山,這一、二百居士往哪跑呢?出家人往哪跑呢?大家都下來了,罵聲連天的,說這法師一點都不負責任。我高高興興地下來了。爲什麼呢?我就想體會一個念頭,我造一個最大的業、阿鼻地獄的業、永不出離的業,讓大家都罵我壞法之業,我看看它能産生什麼樣的惡業?在這種業中,你心不染不著,它就沒有業可得,你會給大家一個尊法的願望、愛法的願望、守護佛法的願望;你要是感覺有業,你就墮落了,你就生生世世受苦,因爲你壞法了。

  你能不能在一切業相中無染無著呢?不管別人罵也好,贊也好,毀也好,辱也好,無染無著的,那個業何以爲業呢?你要染著的時候,那業的確就是業,就逼迫你,讓你沈淪不堪。染著之時,所謂業業相應啊,沈淪在業緣之中不能自拔。那我們真正地依著佛陀的願力,了曉世間究竟如幻。

  你做吧,你受果報你就自受就對了,但你在這個世間審視這個世間了無牽挂。你敢這樣做,你了不起!許多菩薩這樣做,我感覺了不起,當然違緣很多的。我認爲我就這樣做了,你不尊重,我比你還不尊重,我們就來呗。但大家通過這個事情對法、對法的渴望、正面的認識。起碼說我對這個真是有個認識。

  像我們現在人,就怕是這樣的人,就是對一件事情不能如實地承擔,不能如實的去審視它的相續性。我們念念心中有諸佛成等正覺,我們這樣說可以。但一到事上,你現在怎麼就不是念念有諸佛成等正覺呢?他不成等正覺了。成什麼了?成業習,什麼業現前了,什麼煩惱現前了,什麼親情現前了……種種東西就把他給像個鞭子一樣抽打著,他就隨路而行,隨著業力的路去走了,負重而行,沒有辦法,他不得不去走那個路,那這樣的人怎麼能出離生死?

  所以這四種菩薩正修行,最後這個“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這四句偈子爲了令我們隨順佛願,悲智雙修,普利有情,不要畏懼。這個地方的畏懼是沒有意義的,因爲此處無我可得,無有情可得,但以佛願力照耀十方。一切衆生業力在此面前一時散壞,所以得清淨心智純熟,那就是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這叁種清淨心我們若能純熟,時時刻刻覺了自心,那是真正的清淨心念佛,以清淨心念佛。往往我們不是以清淨心念佛的,不是以安清淨心念佛,不是以樂清淨心念佛,不是以無染清淨心念佛。若自利處無染,若利他處那就是樂清淨心,若真正地自他具足,那就是安清淨心。這叁種心念佛,各個得真實功德之利益。

  所以這四句偈子,天親菩薩把依佛願、乘佛願力饒益有情的這種修持,給我們作了一個強化的推動,推了我們一把,讓我們走出自己以自我凡夫自诩的業習、習慣思維方式,推了我們一把。菩薩、衆生,不是哪個人說誰是菩薩,誰是衆生,你能把自己定下來嗎?是沒有那樣的機製的。每個人沒有一個位置可得的,哪個人有位置呢?所以我們在行法中,仗借佛力,趣入佛道,緣佛成佛,直趣菩提,必不退轉。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德豫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