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P4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學佛就變得十分沒有意義了,所以他來替我們設問。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

  《華嚴經》那四句偈子也是不動而至,“恒常坐此菩提座,隨機感應彌不周,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恒常坐此菩提座,坐在哪個菩提座?就是不動而至,這個諸佛世尊都是做得到的。象讀《大般涅槃經》舉這樣的故事很多,在經典上很多這樣的故事,世尊都是不動法座分身無數,這個分身實在是應衆生需求,就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一樣的,月實未到水中,水中也實未生月,但因爲水故所映現,無來無去自然映現故,所以心智淨,自然映現。那麼這個是不動而至,那麼這個地方怎麼來講呢?

  或容有前後。

  身子不動,各各地方示現可以容于前後,他這個地方爲什麼說無前後?

  此言無前無後,是爲差別。

  這是昙鸾法師立了一個判斷的言說,最主要是爲了除疑,實在是無言說中立了一個言說,但爲治病而設的藥方,設的種種味藥,實無一藥可得。要不然你要執著這個藥,你認爲這個藥好,那個藥壞,這個話對,那個話錯,那你就會背上一個很負重的東西,就是法執。那麼這個地方來除我們心中之疑。

  亦是成上不動義

  那麼無前無後也不是不動義嗎?他是設置的一個說法。

  若不一時,則是往來。

  我感覺昙鸾法師耐心好,爲了消除我們無義之疑,令我們心中得以泯平這種概念,泯平我們心中這種疑慮的概念而設立的言語。“則是往來。”

  若有往來,則非不動。

  所以這個地方說有往來之語。“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普照有往來之意,非是不動。爲了和上一句有一個互補性。

  是故爲成上不動義故,

  那麼“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所以這個地方無往無來是不動義,這個地方來來往往是一時義,他把它強製拆開了,這樣子來說,“是故爲成上不動義故。”

  須觀一時。

  那麼這“一時”是正印說了,一時又回歸到不動不搖處,來互補說。那麼佛法是無生無滅的,無前無後的。我們讀《觀經》中說,世尊在耆阇崛山沒,在王宮出。那你說這個地方又說無出無沒的,是什麼個說法?實際善知識諸佛說法處處爲了泯除衆生的對待心智,凡夫心中此處要出,彼處一定會沒的,要不然他不能接受。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是用此出彼沒,我們一定不能安住法性,一定于周遍心智中不能安樂,就會産生所謂的“此處沒、彼處出”的這種分別對待取舍不周遍的心智,那麼就會産生心智障礙。

  爲了消除這種不周遍的障礙,給我們設立了消除此沒彼出的心理障礙。實際出入法則無外乎是泯平衆生的疑慮,消除衆生的疑慮,令衆生生起無上信心。所以經典的翻譯方式,以前我讀到《觀無量壽經》,我就有疑惑了,佛在許多大乘經典上,分明講佛無來去,不動法座,光照十方,猶如締網珠相互映射,一珠現物,珠珠皆現,何有來往呢?對不對?後來再看他一些注解上,這是翻譯經典的一個善巧罷了,以令衆生——來往衆生得以安慰。所以爲了安慰韋提夫人,就是靈鹫山沒,現于王宮。

  我們這回去印度的時間,去看望阿阇世七重牢獄禁他父親的地方,我們去看了看,因爲現在這些遺迹都很荒廢了,他把他父親關到七重閣中,七重獄中,就想把他弑死,就那一個概念。那麼佛不來去,不放光照耀,他怎麼能生起法喜?所以佛——那上面就翻譯說“靈鹫山沒,王宮出”。這樣的文字是沒有矛盾的,目的就是一個。

  行,我們看下面的文字:

  3、無余利生德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衆。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于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衆,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

    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爲等覺。若于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這是第叁種菩薩功德,進趣心智,就是所謂的菩薩無分別心,供養修持,與上面“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是相續的修持法則,前面是利益諸群生,這個來供養諸佛。

  雨天樂華衣,讀雨(叁聲)不太合適,讀雨(四聲)就是普降普供,這個漢字有這麼個說法,以前我們讀雨(叁聲)有個菩薩提出來,說應該讀雨(四聲)合適,我們後來查一查讀雨(四聲)還是合適。雨天樂華衣,雨(四聲)是動詞,雨(叁聲)是名詞。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那麼這從事相上來說,還是給我們依止著印度人的生活習慣與天人的生活習慣。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中國人可能是已經習慣了男耕女織,我們中國人這個習慣是,我們的衣服都是織來的,一個線一個線紡織出來的,我們都是知道的,現在雖然是工業化的紡織,還是紡織的。但是在天人,在北俱盧洲,這個衣是天然的,因爲他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色身所需不一樣,他們是細微的這種業報相,福德是具的,樹挂天衣,需要什麼衣服,摘一件就可以了。那我們中國人說這不是懶惰嗎?那不是的,是果報差異。我們舉個例子,象一個富有家庭的孩子,他父母就會給他買很多衣服,他可以很隨心地穿這樣的衣服、那樣的衣服、這樣的顔色、那樣的顔色。但很貧瘠的人他就沒有這樣的機製,他要一件衣服就費很大的心思、業緣,那這是業報差別。並不是說有沒有這樣的事情,那不能這樣談。

  “雨天樂華衣”,是印度人有這種風俗習慣,希望把衣鋪到地上,來讓尊貴的賢者、聖者踏過去,然後自己再用的時候感覺到受到加持,結一個聖緣。現在我們到藏地還可以看得到,南傳也可以看得到。我第一次到南傳看到他們把芭蕉葉剪下來,一鋪一鋪的。我說他們幹什麼?把芭蕉葉剪剪剪,一個人扛一個大芭蕉葉,在那鋪路,他們說不能讓尊者的腳踏地。最早在版納,第一個僧團來的時候,村民就把布匹——一個人扛一卷布,他們人走到哪,就把這布鋪到哪,象我們現在鋪地毯是一樣的,他們就有這種習慣。我們中國人這個習慣的確是看不到,就是曆史記載也看不到。

  “妙香等供養”,妙香——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香?檀香、沈香。這個香是用物質所設的香,實際用道德來說,戒香、功德香、禅定香、善巧香、智慧香都是普熏普供的香,我們一般稱爲戒香,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菩薩應守護此心智,若于供養中有普供養之意、周遍供養之意。象大家每天唱“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就是普供養,普供養的心智。我們起這個贊子就是這樣子的,“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每一個都是普同供養的心智。在大乘教言中,普供養是我們正修行的心智。若偏于供養,好比說我供養哪一個人、哪一個僧團、哪一個道場,這不是一個真實的供養。所以普同供養是我們學佛的平等心的最好的熏修。

  昨天有一個菩薩問我說,真想跟我學一學藥師法門,這個菩薩說以前想修藥師法門,我說:“我不會啊。”他說:那我就去找吳立民老居士學去。我說:那你就去學吧,很好啊。他說這個藥師法真好啊。我說:“藥師法好壞沒有重要,最主要有一點,平等饒益衆生心,就是藥師法的整個教言機製,你要掌握了。”平等饒益衆生,就是藥師佛的心、藥師佛的願,普同利益世間,平等心饒益有情。你看他貫串始終就是遠離愛憎,平等饒益,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不過他回施的法則很細膩。但我們有沒有平等心呢?我們有沒有普同供養佛的心呢?

  前面是“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那是平等利益衆生的心,那就是藥師琉璃光影暢表裏,普照十方,一切平等給予。那這個地方是供養諸佛的平等心,無有分別心。所以佛在經典上講:別供養五百羅漢僧、菩薩僧,不如次第一凡夫僧。我們的分別心重,連修證佛法心都不平等。那你怎麼能得到平等的供養呢?所以“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我們看昙鸾法師怎麼來提示這個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實際也是讓我們思維的,這個佛本何故起此莊嚴,佛本何故發此願?都是讓我們來隨文入觀,讓我們看看自己心智是怎麼思維的,要不然與我無幹,你學這些文字有什麼意義呢?變得沒有意義了。

  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

  志趣不廣。我們大家真應該想一想自己學佛的志願是什麼?我在漢地遇到許許多多人在談佛法,談到佛法基本上都是自悟、自證、自修、自閉關、自念佛,自己有什麼樣的善根功夫,自己做過什麼樣的事情;很少人說廣大供養,利益世間不爲自求的話。我有時感覺是一個很大的錯覺。這在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這樣的教育機製是不可能有的,但在我們漢傳不知道爲什麼會把佛教,很多人的心智中,佛教是被世俗化了,就是爲自已,狹隘化了,自私化了,庸俗化了。大家這個地方應該你觀察你心靈深處是不是有這種庸俗化、世俗化、狹隘的東西?一看自心這個狹隘的東西出來了,什麼都要爲自己。“志趣不廣。”

  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

  你要沒有平等之心、無分別之心、圓滿之心、無畏之心,你不敢生起這樣的心願的。什麼願?周遍十方,在無盡刹土平等供養,你生不起這樣的心。有的人不要說無盡刹土了,離開他那個“我”字,他都走不出來…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