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有這個經驗,我給大家推薦經驗。現在大家在讀《華嚴經》嘛,我每次身體不行的時候,以前我宿世的殺業特別深、特別多,這一生要酬還這個殺業。經常就會不行了。我知道一不行了就和大家告個假,說大家就慈悲我,以前因爲大家在一起學習功課,我說我誦幾天《普賢行願品》。大家基本上都給我這個照顧吧,給幾天時間,一天我不讀多的,七遍,十五分鍾讀一遍,讀讀讀……讀完了,就休息了也不管了。一般七天,再重的病也就過來了。
他們說:哎,你也不吃藥什麼的。我說我有一味最好的藥了,廣大心智,無染無著,普同供養,塵刹之中,一一諸佛各個禮敬,各個忏悔,一切菩薩各個禮敬,各個忏悔,一切諸佛海會,各個忏悔,各個禮敬,各個供養,各個受法、啓法、習法,令諸佛菩薩護念于我,加被于我,存念于我。雖然是自私,亦得健康。我說這味藥太好了,真願人嘗試這一味藥,能治一切病——狹隘病、顛倒病、不平等的病,種種病都能治的!以前他們說有病,你吃點藥呗,我說藥能治病,我說皇帝都活萬萬歲,我從來不相信藥。因爲什麼?皇帝什麼藥都能吃得到的,但他沒有那樣活下來的人。所以我不相信藥,我相信因果,相信讀《普賢行願品》這樣的廣大心智的因果,他有廣大的果報。是啊!我的業報成熟快死了,那要隨順過去無始以來的業,你吃藥也是死,那個因果逃不掉,但要發起廣大供養、隨順、忏悔、習法、受教、實踐,孜孜不倦,這個命好改的。
以前有一個菩薩說他要修藥師法,我說你修法怎麼發的心?他說我要受七天戒,然後讓我掙十萬塊錢。我說太少了,你忙了半天,還要點七七四十九盞燈,還要做幡,搞這搞那的這不是太少了嗎,他說那都行,我說行你也夠嗆。搞來搞去也沒有滿足。給我打個電話,他說:“師父,藥師佛不靈。”我說:“不是藥師佛不靈,是你不靈,你沒有平等饒益衆生之心。”他說《藥師經》上寫的求男得男,求財得財,求財富得財富,求男女得男女,他怎麼不叫我得呢?我說你自己妨礙自己了,你自己沒有找到那個得財的因緣,你沒有念藥師佛,念的發財發財我發財,藥師佛你要我發財。你要真念藥師佛的,發財的那不是這樣念的。
我們一般的所有的學佛的目的,就是一個自私狹隘的,剛才我說有病了,誦《普賢行願品》是不是一個狹隘的自私的心呢?但它前面有個廣大的機製,就是供養諸佛,禮贊諸佛,一切諸佛面前要忏悔的,要供養的,要尊重的,要發起平等之心的,雖然回施的是一個狹隘,但開始要廣大,所以私心在後面藏著。但你得有廣大的過程你才能去私心。開始就是私心,後面還是私心,那你不行,那沒有機製了,這個真是要的。我們讀十大願王中,讀《普賢行願品》中這樣的菩薩修行是處處顯現的,所以菩薩四種功德與四種修持跟十大願王是十分親切的一個法則,很相近,很相似。所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切善根都散壞了,一切功夫都散壞了,一切外緣都散壞了,什麼國城珍寶什麼也沒了,唯有十大願王導引此人,刹那間往生阿彌陀佛清淨國土。
這個十大願王不壞的,因爲順性建立故,真實廣大故。你若發起一念隨順廣大周遍的供養,你的這個善根不可散壞,周遍攝故。但是凡夫在無得無失的周遍心智中,往往感到沒有得失,他就不願意念,不願意做,不願意發此心,不願意用此意。這個沒有啥得失呀?沒有得失凡夫不願意操作,有得失了凡夫心智中來那個力量了,大功德我大作,小功德我小作,沒功德不作。那麼在這種“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中是無得無失的平等供養,周遍供養,具足供養,順性供養,叁輪體空之真實供養。
菩薩啊,這個地方要多審視多觀察多實踐,要細致地觀察,深入實踐。你看我們所有的做事,沒有得失他絕對不幹的,我說你做一個跟你不相幹的事挺好的,他說那我不做,做有什麼回報?最少要有點回饋反應嘛,沒有反應不幹。所以現在學佛人難啊,平等心沒法生起來,周遍心沒法生起來,安樂心、無得失的心沒有生起來。我這話說起來就是天天說、日日說,我也經常觀察自己,在這熏修又有幾念幾時?幾等幾會呢?所以昙鸾法師給我們這樣提示——“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
供養諸佛如來大衆。
不能遍至無窮世界,我不知道無窮世界在我們現前菩薩們的心智中,無窮世界是怎麼樣一個思維、一個觀察、一個認取?所以要不用平等心、無分別心、無對待心實難涉足,舉心動念皆有偏頗,舉心動念皆受轄製,你就被製約起來。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讀《普賢行願品》。象近代這些善知識們,把《普賢行願品》彙入到淨土五經中來,淨土叁經又加一經,淨土四經,十分得當,能啓發末世狹隘心智有情、卑劣心智有情、自私心智有情、業報纏縛不能自拔心智有情。能令此類有情的心智廣大、心智無礙、心智周遍、心智無我,入平等智。
所以這個時代讀《普賢行願品》,不是一個地方提倡,處處提倡,但是真正地用意樂心、隨順心,歡喜地去讀它,那你真是大福德的成熟、善根的成熟。象《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這樣很短的經文,真是要多讀多誦,它能啓迪你自心,不知在哪一時哪一刻你那個我執、狹隘、蒙蔽一時可能就會被它揭去,露出它的本來面目,那你再念阿彌陀佛,再做一些事,那就得廣大方便。
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
因爲我們心智羸弱,志願薄少,道德無存,見佛怎麼見?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佛者,說我好好地忏悔,以後再去見哪個大德,我說你這太可憐了,這個大德要是因爲你幹淨了才見你,那真不是大德。他慚愧?他不是慚愧;他自卑?不是自卑,他畏懼!他爲了把自己武裝好再去見人,誰見你那個武裝啊,對不對?哪個善知識諸佛菩薩需要你這個武裝?很多人都說我學好以後我再幹什麼,那你真是很虛僞啊! 很虛僞很虛僞,很不實,就是這個心理。
“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慚愧,你再多的過失,阿彌陀佛放淨光明,照觸此人,一切垢障一時消除。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講,念一句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就不怕你穢濁的。你不要擔心自己的穢濁,你不要蒙蔽你自己的心源,你不要自以爲實有罪惡,你不要把業習當作固有。你要把彌陀的這種廣大恩惠當作自己實有的珍寶,那你會産生消除這種汙濁的這種善巧之力、智慧之力,你會接受這種力量了。要不然我們不接受這種力量,我們接受的都是自己的罪惡,因爲你罪惡是你自己造出來的、實踐出來的、感知出來的、記憶出來的、不能原諒出來的。
我遇到一個念佛人,他這樣說的,他說這回可以隨心所欲了。我說咋了?阿彌陀佛太偉大了。我說怎麼說?他說阿彌陀佛饒益一切有情,那我該幹啥幹啥了,我說你小心,怕你該幹啥幹啥受不了。那麼前前後後之說,阿彌陀佛大光明慈悲,無礙地饒益一切衆生就是前前;要後後說,好比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廣大無礙慈悲的利益的給予,你還是造業,你就繼續受苦報,決定不饒你。何以故?你把阿彌陀佛那個東西扔掉了,那個無礙的給予,就是治你這個業習之苦的給予,你扔了,你去縱容自己的業習,你必定受惡報。
所以許多學淨土的人在這個地方迷失,迷失,就是守護著自己的惡業,這回認爲可有放縱的善巧機製了。你要是不能橫斷于生死,不能抉擇于當下,徹底、不徹底者,你敢趟這一趟露水,那就把你身體蕩死了,你非受惡性果報不可,你承擔不了。所以那些大善巧者,具足大威德者,他做種種因緣也是爲了饒益有情,不是縱容自己的業習,這是個誤區。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爲志願的狹隘、自私,不能發起廣大的這種供養,不敢面對這些賢者、智者、聖者,那實在是一種自己不原諒自己,自己不與自己出離機會的自我的傷害、自我蒙蔽。
菩薩們,不要以爲自己醜陋不能見彌陀啊,不要因爲自己的混濁而不能去荷負我們清淨的心智,不要因爲自己過去的過失而不南無我們本來的光明莊嚴,不能回我們本來的國土,滯留于這個五濁惡世。你縱容自己的業習,你不願意舍棄自己的業習,不願意隨順佛的光明慈悲,那你就是不舍濁土,你就沈浸在這個濁土中,你不能自拔。
所以濁土淨土一念生起,佛在經典講心淨國土淨,那我們不否定心淨國土淨,我們也不能否定此有彼有,我們這個濁土有,極樂世界你不能否定有。說證得法性空,知道一切世界亂起亂滅,無有實質;你證不得自性空,此世界有,彼世界亦有。所以此世界濁染所現,彼世界淨相所現,決定無疑,這不要害怕。所以因果中得以出離,法則中得以守護,皆得安樂。標方立向予衆生善巧,這是淨土一法于凡利益的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說特別法門的特別所在。其他法門見思二惑若不除盡,生死不可以了的,你沒有了生死的機會。那麼這個標方立向令衆生遵循這個因緣念佛,乘佛願力,一時斷除見思二惑,從根本上斷除它。
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
有的人認爲自己有善德,有善業,認爲自己能往生、以前遇到有居士這樣說,有出家師父這樣說,“像某某類人他們能往生,我就不往生這個淨土。”我說你不往生,少你一個沒什麼的,多幾個往生的人還是對的。你不往生,你能阻礙別人往生嗎?善惡凡聖皆是阿彌陀佛攝化之對象。那有人就會鄙視這個濁惡有情,那這樣是不相應的,與淨土平等心智的回施是不相應的。
于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
以前我也生過煩惱說,娑婆世界是不能再來的,那你釋迦佛的教化機製你是不能供養了,那彌勒佛你也不能供養了。實際這是妄想。我們因爲真正的南無阿彌陀佛得生阿彌陀佛國土,一飯時頃供養諸佛,遊化自在,一飯時頃什麼諸佛國土都供養過了,你哪來不…
《往生論注講解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