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得三昧善巧,在业流中常出常没,沉沦无际,身心晃动,常被无常苦难所逼迫。
所以作为一个学佛人,三昧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三昧的种类按天台判,我感觉他们整理的《般舟文集》把天台判三昧说四种三昧含纳一切三昧,就象我们声闻法中三种戒含括一切戒是一样的,含括一切羯磨是一样的。这四种三昧到底讲的是哪种三昧?诸佛如来于一切三昧得以自在的。像我们现在所常行的以《般舟经》所安立的常行不休息,一期为念,立一念断诸想之行法,当下修之行法,抉择于心智的这样一个修法,以三昧力相加而亲证三昧,诸佛现前成熟善根的一个修法,就说的般舟三昧,称为常行三昧。它主要是不休息,不坐,不坐不卧不休息。
在三昧的修持中,我的确感觉到要是不纯正就很难趣入、进趣的,但社会上就搅和到一起了。我在几年前,几乎上了善导大师的当,善导大师他法华三昧,他般舟三昧是有成就的,法华三昧他也有很大的成就,他随时可以坐,进入三昧。我看在他那个《观经四贴疏》上写“若行法常行常坐不卧”,这口一开——有个“常坐”,我刚好走了一天多时间,我一看这两个字,我在翻开一本书,走着走着在那喝水,看这书“常行常坐不卧”,我看到“常坐”这两个字了,一屁股我就坐那了,这一坐一天就过去了,睁开眼睛这一天就不知道咋过去了,因为啥?累到极处了。所以这个口一开,这个口可不敢开,我起来大呼“上当了”,本来我应该多走,这一坐就站不起来了。因为什么?你感觉善知识教言,对不对?这一下子就坐下去了。
但是这个,能走能坐能拜能站。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功课,这个法华三昧的修持,很多人还是有很大的成就的。我回想我以前见到的那些堂口的菩萨们,白天随众,晚上一宿一宿地拜,他们不用证法华三昧,但他们有法华三昧的力量,他们白天精神十分好,比一般常人都好。我开始不知道,那几个老菩萨他们为什么精神都那么好。因为以前晚上我也是在寺院里念佛,就尽量走动念佛不休息的。他们在那礼拜,或者念一句话拜一句,拜经或者就是念佛拜,一拜就是一宿。
我不知道他们干啥呢,我干我的,他们拜他们的,后来好奇就问:“你们天天不休息,白天那么精神,苦不苦啊?”“应该做的事情就这样做,出家人吃了饭没事干,干啥?就是拜拜佛。”他们把拜佛当成休息了,别人睡觉休息,他们拜佛休息,他休息习惯了,那就成三昧了。我们睡觉成习惯了,就是梦想三昧吧,谁知道是不是三昧,有人梦中不自由,那叫昏沉地狱,谁知道?我不懂。那他们就真那样拜,很不了起!我现在想起这几个老菩萨我还是很感动的。他们真是就通宵拜,白天基本上都是——我想想他们基本上都是为寺院做苦工的比较多,功课是不会缺,念佛是不会缺,常住上劳作是绝对不会缺,但晚上绝对不能睡觉,他们这样——要我们一听来是很勤苦的,但他们精神很好,这精神我感觉就是三昧力量,叫法华三昧。
这两个三昧了。再一个我们称为常坐的“一相三昧”。象禅堂中的这些菩萨们,提倡一相三昧的比较多,以前六祖大师提倡这个,于一切善恶无计无较,进趣菩提,多生善巧。或者说常坐于一方,好比说对着西方,存念阿弥陀佛,不作观想,也不作他缘,但念名号,这样的一相一行三昧。先入一相,得一行善巧,一相一旦成就,人就会进入一行善巧,就在时时处处得到法则了。
最后一种三昧,这个三昧是常坐三昧,这种三昧就是“随念三昧”,这是最难修持的,当然要是前三个三昧有成就了,第四种三昧不为难事。就是随念三昧,一切时处不离当念,如实修证,不散不坏,安稳守护,这样就是随意三昧,在一切时处,没有座,也没有站,也没有卧,也没有拜,不用任何形式,不失念,不失于当念,清晰了知,如实守护,这是随意三昧。
这四种三昧,天台教判是含一切百千三昧,就是一切三昧不出此四类三昧。那么这个三昧,他没有提到哪个三昧,但是表达着真正的正受之力,就是功德超常之力。我们人天机制中摄化的主要力量,我们称为超常之力,在于三昧力。欲在人天中有所成就,三昧力是第一方便力。没有三昧力你不要说你在人天中有所善巧,你得不到善巧的,你不可能。能令世间有情得安乐,令人天有情得安乐,得智慧,得以依怙,你没有三昧力,你是不能成就的。这不用说什么,你其他的不要谈。
所以三昧力是人天所依止,就是禅定力能摄化于人天。为什么摄化人天呢?要在这地方提一提。从一个正面机制说,人者多于择取而不定,所以一生勤苦于择取之中,就是徘徊在得失……一生徘徊不定,这就是人类的普遍之相。天呢?我们不说修罗天,只说正常的天,就说欲界天。天满足于欲乐,放逸无度,无有丝毫之其他机缘了,就是在欲乐中,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事,就在五欲中运用生命,没有其他的机缘。那么唯有禅定之力能令放逸之有情——就是天界有情得以安乐,善道炽盛。善道炽盛——世间有禅定的人,这善道就会出现庄严富有安稳,三恶道减损。那我们人类中要有禅定者,会给世间带来极大安稳之依怙,因为择取是很痛苦的。但是凡夫的心每一时刻几乎都没有停止过择取,奔波于择取之中、得失之中。事情可能不奔波了,但心还在奔波。你可以如实地了解了解自己的心,是不是这个样子。若是人这种择取的心造作停止了,得法眼净,人心自然安住在平等清和调柔之状态,它自然会清和平静调柔的。
所以我们过去出家人中,最先提倡的就是五停心的修法,说若遇沙门法得以安住,先修于五停心,对治法嘛。象过去上这个座子,要考试考试有没有五停心的,没有五停心不能登于讲席的,这是最基础的要求。你要来讲席上,好啊,你要先在贪嗔痴慢疑这五处你有没有对治善巧?有对治善巧了,贪嗔痴慢疑粗重烦恼生起的时候,你有恰当的对治,这个地方得到了安乐。好了,你才能去给人宣化佛法的教言。若不然自他二种烦恼一时生起,自己讲着讲着我不干了,一掀我跑了怎么办?这个粗重烦恼要不得的。没有耐心了,没有慈悲心了,没有护持法则的愿望了,那粗重烦恼你是抵挡不住的。所以五停心的修持过去是很重要重要的,那么这个三昧他没有讲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在世间,现在像龙树菩萨他不太提倡五停心的修持,他提倡什么?念佛。他说一切三昧中念佛为三昧之王,能成就一切三昧善巧,这一个三昧成就了,百千三昧都能成就。何以故?佛为法王故,佛为法中尊贵故,所以有善知识著了一个宝王三昧,就说念佛成就的功德,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这个是近代人依止随着龙树菩萨的教言才提倡的,念佛三昧。我们都知道近代象虚云和尚、广钦老和尚、来果老和尚,他们这些菩萨都是因为念佛得三昧的,大家都知道,但他们都是禅宗的大德。那你说这怎么来去说他呢?
……
定力有道共,就是外道、世俗人、不学佛人都可以修证的,但念佛三昧,我们佛教谈这三昧力不是这样子的,它具足悲智方便。单单的禅定不见得具足悲智,因为禅定方法太多了,有很大的差异。象四禅八定人人可以修持,他不管你佛不佛,道不道,儒不儒,什么人都可以修持。像佛教多一个漏尽定的修持,许多法则就依止无漏心智而修持的。顺性修持,是佛教的百千三昧的根本依止。要没有这个,那我们无异于外道修持了。就是无漏心智,顺性起修,无上菩提心的发起。这个要是我们认定不了,无异于外道修持。
所以很多人在佛教中也有修持,也学这学那,但学得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昧失了菩提心,昧失了无漏心智,昧失了利益众生的悲智善巧;虽修种种法,还是世间沉沦之业,包括禅定。种种禅定若没有菩提心,一样是沉沦之业,不出三界,没有什么。所以我们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他所依止的就是大悲大愿大智。佛教一定要与外道有区别的,要没有区别,我们在这勤苦地说佛、习佛,回头一看还是个外道,这个丝毫不能含糊。
我们十分庆幸地遇到了佛法,十分庆幸地遇到了有暇的人生,十分庆幸地遇到了学习佛法的机会、实践佛法的机会,反而不知道菩提心,不知道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修行机制的差别,那你堕入外道的修持了,你就在佛法中你也不得解脱。所以佛教在无漏心智顺性修持,发无上菩提心的修持,住禅定,这样会区别于外道,所有得力之处是广利世间的。
这些关键的问题上不容含糊,不容我们含糊,一旦含糊就会与佛法失之交臂,你看起来是在学佛,但你后面的因果报应来了还都是外道之果报,或者世俗之果报。
所以古来以久的善知识在这个地方做抉择说——不明自心,修法无益,这个自心是究竟心智守护。在净土一法来说,不发无上菩提心,你修法是无益的,念佛是不相应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果地觉就是无上菩提心,究竟菩提所守护,而得不退转,一生不退转。你要不发无上菩提心,不随顺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清净圆满的回施,你一生得不退,你这是自欺的话,你自己都不会相信。但要是与无上菩提心作观察与随顺,得不退转,你是深信不疑的,你是没法怀疑。因为无上菩提心中,无有进退,无有成败,无有来去,光耀世间。
那我们在这个机制上一旦有所相应,有所契合,有所归入,有所不动之刹那的启开与运用,那么这个是没有什么疑虑的。因为贪嗔痴慢疑邪见这一切粗重一时散坏,无以覆收,你收拾都收拾不起来。
(有人问……)
要是强说是有相似的东西,要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顺应法性说、周遍说、真实说,要是强说不同,强说同也是可以的。但是说不同,我们比较方便把佛法从外道知见中区分出来,比较方便,有意义。好比说他是随菩提心而修法的,修种种禅定,这是佛法的修行者;要是说不随菩提心修种种禅定,种种次第的禅定,那就是所谓的外道。要是把它两…
《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